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2016-05-23田佳琦
田佳琦
[摘要]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对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的、直观的世界观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超自然的能动的世界观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 实践观 唯心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13-01
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在《提纲》中马克思的第一句话就是,“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确定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我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的眼中,对象、现实和感性都是指客观的事物,把客观世界当作是认识的客体,而把主体看做是被动的,认为认识只能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反应。只是把客体当做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的纯粹的物质世界,只看到了客观对象对人的作用,没有看到人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旧唯物主义拒实践于认识之外,是一种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对于主体方面,不懂得主体的能动作用,只是把自然界当成为直观的对象而不是人改造的对象。也就是说,以一种客体的或者直观的方式去理解我们的世界,这从而阐明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其一是离开了实践谈认识,也就是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其二是离开了辩证法来谈认识,从而不能说明认识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认识,一切离开实践谈的认识都是靠不住的。
费尔巴哈把感性直观当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他以个人的感觉为依据的“觉直观”或多数人意见一致,还是以人类“真理”的标准,都没有超出人的感觉或意识的范围,仍没脱离主观的标准。一切唯心主义者,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以不同的方式从认识本身去寻找真理的标准,因此,这个标准也是主观的。而马克思的“真理性”是指人的认识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现实力量”即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的思维,可以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思维的正确性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可以正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根本没有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所以,人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某种理论、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那就失去了判断标准,就像经院哲学一样,繁琐无聊地通过批判旧哲学的错误,从正面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对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
18世纪在批判宗教世界观是提出了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这一观点对当时反对封建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片面地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对环境和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环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在解释社会环境变动、历史发展的原因时,只能溯之于天才人物和理论家的意见,最终这种行为必将导致了意见支配世界的英雄史观和“唯意志论”。所谓的唯心主义,它的能动的原则,是奠基于它的超自然的存在论的根基。在马克思之前,唯心主义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战胜唯物主义,反之也一样。因为他们都是片面的,但同时又都有部分的真理性,马克思也正是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方式的世界观的基础上,才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实质,那就是它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动,它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双重意义上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理论导致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解决。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概括了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实践活动,只有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发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进而克服它们、超越它们。
三、新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提纲》中改造旧唯物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便于彻底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从而进一步系统地阐释自己的新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者不能从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只是从人的自然性上理解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人和社会,也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纲》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体是人、人类历史,这意味着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是要深刻认识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类运动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总之,《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觉哲学何以不懂得实践的、革命的、根本的意义,无法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接着,马克思指认费尔巴哈无视实践的社会本质,最后再从哲学的功能层面上阐述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根本缺陷在于只能是解释世界却无法实践,即无法改变世界。可以说,马克思道出了全部形而上学和哲学的重要之意。马克思在《提纲》最后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任何一种哲学如果把自己局限在纯碎哲学史范围内,它不可能实现哲学的超越或终结。也正是因为马克思坚决告别了纯粹的哲学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了现实历史科学的视野,从而也揭开了马克思哲学诞生的神秘面纱,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