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2024-06-28崔宇航

今古文创 2024年21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塑造目的论

崔宇航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观众对外国电影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其传播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沟通交流。基于不同语言背后存在的巨大差异,观众理解电影情节和思想主要是通过其字幕翻译,这也就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好莱坞经典影片之一,以监狱为背景来传播希望、梦想、信念和友谊,电影中的人物亦极具魅力,个性鲜明。本文旨在以目的论为指导,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对电影中人物塑造时所采取的字幕翻译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为电影字幕翻译领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肖申克的救赎》;目的论;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1-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34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编剧并执导的一部经典美国监狱题材剧情电影,由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领衔主演。该影片主要讲述银行家安迪欲报复出轨妻子,后打消念头,妻子与情夫却惨遭杀害,安迪受到诬陷被判无期徒刑,服刑于臭名昭著的肖申克监狱。入狱期间,他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建造监狱图书室,帮监狱长诺顿打点财务,从狱中好友瑞德那里获取工具,打造了一条逃生通道,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一、目的论概述

最初的翻译研究多是聚焦在翻译现象上,随着翻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译者发现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翻译实践极易与现实情况脱节,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理论家们开始了对于翻译理论的探索研究。凡是行动都有其目的性,翻译自然不会例外,在此背景之下,目的论应运而生。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使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范祥涛、刘全福,2002)。

目的论源于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功能派理论。她的学生弗米尔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目的论强调译者应以译文的预期目的为主,并依据此目的采用符合实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但无论是什么方法和策略都是由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在此过程中还要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陈静,2016)。三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指译者所选择的翻译技巧和策略都是基于翻译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来确定。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言连贯性的标准,保证其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应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并符合逻辑走向,有效传达给读者信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电影字幕翻译概述

字幕是以文字形式显示的影视作品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字和声音语言的局限性不同,能为电视、电影等作品消除语言隔膜以及其他客观因素造成的传播障碍(杨秀花,2022)。故电影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但也具有自身独特性,包括大众性、瞬时性、空间限制性。大众性是指:电影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综合呈现,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看懂并接受,所以绝不能翻译得晦涩难懂。瞬时性是指:电影是通过声音和影像来传达内容和思想,画面切换转瞬即逝,尤其演员语速快时,如果观众不能及时跟上并看懂,就会忽略掉一部分内容,从而造成理解不全面或产生误解。空间限制性是指:电影屏幕的大小影响着字幕的字数和行数,字数过多影响影像的呈现效果,行数过多影响观众的接受速度,都不利于良好的观看体验,并且字幕的呈现也要与演员的口型保持一致,达到音画同步的效果。基于这些特性,电影字幕翻译必须简洁生动,流畅自然,最大限度提供观众看本土化电影时同样的观看体验,故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务必在考虑语境的前提下对字幕特点多加考量,斟酌措辞。

三、目的论指导下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翻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会让人感到震撼,受到鼓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走向,极具质感的场景呈现,高超专业的拍摄手法外,也离不开对于每个人物精准传神的塑造,他们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折射出希望与救赎,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并且经过演员细致的刻画,让角色更加饱满,变得有血有肉,层次丰富。故字幕翻译必须做到精确传达出电影人物的魅力,让观众更能看懂人物形象背后的意义和内涵,能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下面将举例说明,并基于目的论三原则来分析该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时采取的字幕翻译方法。

1.基于目的原则

例1:

You strike me as a particularly

icy and remorseless man,Mr.Dufresne.

It chills my blood just to look at you.

杜福兰先生 你铁石心肠

毫无悔意 尤为冷血

看着你都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例1是电影初期安迪庭审时,检察官对他的评价。此处以四字结构为主,使用了“铁石心肠”“毛骨悚然”两个汉字成语,让人物呈现更符合中国观众的习惯,也凸显成语的文化特色及其魅力。中间一行前后衔接,对仗工整,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富有层次,也让观众在观看时有畅快之感。基于电影的翻译目的,此处字幕旨在用刻薄严苛的表达,塑造安迪入狱时的反面形象,后续揭开其无辜入狱的冤屈时,才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2:

Actually I feel stupid telling you this. Im sure you would have investigated the matter yourself.

我就不该告诉你的 你肯定自己也会查得到的

例2是全影片中字数最多的一幕,是安迪在工作时向狱警争取机会,以帮助他逃税的名义让自己的“同事”像监狱外的人一样在楼顶尽情喝啤酒。此处基于情节的演绎,演员语速很快,故从目的原则来看,为避免观众造成遗漏,此句的翻译必须做到简洁清晰,所以采用意译方法,做了缩减和用词调整,同时考虑到中美文化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将直接表述转换为委婉表达,以否定的语气抬高狱警的位置,降低其对自己的质疑,以此获得信任和片刻的自由,这里既表现了安迪出色的才干,也衬托出了他的理智和对自由的向往,为后面不断追求自由埋下了伏笔。

例3: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a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lt Free.

歌声直上云端

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超越了失意囚徒的灰色梦想

宛如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的牢房

瓦解了这冷酷的高墙

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

肖申克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自由

例3如同诗歌般的表达,与电影场景和音乐呈现相互配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美学冲击,此处出自安迪第二次在狱中感受到渴望的自由,他为整座肖申克监狱带来了音乐,象征希望与自由的音乐,即使代价是两星期禁闭的处罚。此处将直译和意译做到了灵活运用,同样使用了四字表达方式,既贴合中国观众的表达习惯,又极具电影质感。此处第二行的翻译最为精妙,在理解深层次内涵后,不拘泥于字对字的翻译,而是调整顺序以得到更通顺的表达,并且“失意囚徒的灰色梦想”点明了电影主题。

例4:

The funny thing is

on the outside, I was an honest man,straight as an arrow.

I had to come to prison to be a crook.

可笑的是

没进来的时候 我是个刚正不阿的老实人

进了监狱却大骗特骗

例4是安迪帮监狱长做假账时的自嘲,对比入狱前和入狱后的自己,给观众一种安迪已经受到监狱影响而放弃自己,沾染恶习的错觉,从而随着剧情发展,逐步揭开安迪的无辜以及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时,给观众更强烈的心灵震撼。故基于此目的,此处翻译时,将“在外面的时候”转换为“没进来的时候”,更强调安迪此时狱中人的身份,也更突出对比效果;“honest man”译为“老实人”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日常表达习惯,更加通俗;“刚正不阿”“大骗特骗”两个四字成语的出现也十分精妙,通过创译法,让人物形象具有矛盾而更加丰满。

2.基于连贯原则

例5:

I believe in two things:

Discipline and the Bible.

Here, youll receive both.

Put your trust in the Lord.

Your ass belongs to me.

我笃信两件事

纪律和圣经

你们两样都少不了

把信仰寄托于神

把贱命交给我

例5出现在安迪这批新人入狱时,监狱长诺顿给他们的交代,要求他们不准渎神,不准滥呼上帝之名。此处前两行采用直译,将诺顿描绘成了一个虔诚的教徒,和后面他的贪婪、虚伪和阴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他伪教徒的嘴脸。后三行采用意译,尤其此处“ass”的翻译更是传神,该词原意有“笨蛋、傻瓜”之意,此处译为“贱命”,通俗的同时体现出了诺顿的独裁,他表面上宣扬着“信仰、纪律、道德”的口号, 实际上却做着“欺骗、暴力、罪恶”的事情(朱珂鑫,2023)。

例6:

Salvation lies within.

救赎之道 就在其中

例6出自诺顿第一次查寝,因为看到了安迪的价值,想要他为自己所用,所以对安迪的违纪物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离开时将圣经还给了安迪,并送给他这句话。此句采用意译法,将一句话拆解为两个半句,对仗工整,易于记忆,其次也向观众传达了两层含义,一是从诺顿角度出发,旨在让安迪替自己做事并暗示他以此来得到救赎,二是从安迪角度出发,他将越狱用的石锤藏在了圣经之中,这是让他重获自由,摆脱冤狱的救赎之道。此外,这句话基于目的原则层面分析,也旨在向观众呈现诺德愚蠢的形象,深谙圣经内容,却不知圣经重量,更加明确他是伪教徒的事实,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

3.基于忠实原则

例7:

You have to be human first.They dont qualify.

If I were you,Id grow eyes in the back of my head.

首先圈内人也是人 但他们连人也不是

如果我是你 就会加倍小心

例7源于安迪入狱不久,遇到同性恋“三姐妹”的纠缠,于是他询问尚未成为好友的瑞德,圈内人是否不在乎对方的性向,此例便是瑞德的回复和忠告,此处表明瑞德是正义的,虽受到监狱体制的束缚,但并未被同化而丧失善良的本性,此处直译会显得呆愣、死板,让人不知所云,所以采用意译法。首先与前面的问题呼应,将“you”转化为更清晰的表达,即“圈内人”;其次将第一行的两个短句转换为长句,添加连接词“但”;此外“They dont qualify”可译为“他们不配”或“他们不够格”,均符合连贯原则的要求,但原片此处的翻译更胜一筹,既与前面形成对应,又加强了语气,更能忠实传达给观众“三姐妹”无耻、邪恶的形象。第二行的“grow eyes in the back of my head”直译为“在后脑勺上长出眼睛”,不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故此处意译为“加倍小心”,既符合了情境,又真实传达出了深层含义。

例8:

If they ever trace any of those accounts,theyll wind up chasing

a figment of my imagination.

就算找到蛛丝马迹 也只是在捕风捉影

追踪一个我杜撰出的人

例8是安迪讲述自己为典狱长做假账的场景,通过杜撰虚假身份的人来转移财务以达到洗钱的目的,这里体现了安迪的智慧和能力,并且他的行为也为出狱后的自己提供了生活资本和安全保障,这使观众看到电影后面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处的结构划分并不标准,从后半句的中间分割,如果翻译时不做结构上的调整,必定会影响观看体验,故此处除意译法外,还使用了增译法,增添“捕风捉影”这一表述,一方面能和源语言结构对应的同时不影响观众的阅读和理解,另一方面,四字成语又与前面意译的“蛛丝马迹”对仗,增添中国文学特色,提升观看体验。

例9:

Andy crawled to freedom through 500 yards

of shit-smelling foulness I cant even imagine.

安迪向着自由的方向 爬过一段五百码长的

臭得令人无法想象的下水道

此例出现在安迪成功逃狱后好友瑞德的独白中,场景是安迪在爬脏污的下水道实现越狱,但原文中并未提到下水道,故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忠实传达信息,在此处字幕翻译时增添了“下水道”,然后通过调整语序,让语言更加口语化,同时传达出了救赎之道的艰难,更彰显安迪的坚韧和对自由的渴望。

四、结语

电影是传播不同文化的媒介,大多数中国观众看英语电影时都需要依靠字幕,所以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如何运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来呈现忠实且自然的字幕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字幕翻译不同于文本翻译,要考虑观众的文化背景及认知环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有效翻译,达到准确传达内容、文化和思想的目的。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摘取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塑造的部分,基于三原则分析总结其字幕翻译方法和效果,希望能给字幕翻译者提供启示与帮助,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促进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陈静.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17):89-90.

[2]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06):27–30.

[3]杨秀花.明晰化理论视角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研究[J].校园英语,2022,(14):187-189.

[4]朱珂鑫.人类的赞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与《活着》的对比分析[J].牡丹,2023,(22):78-80.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塑造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回家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