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代会元的基本信息与空间分布

2024-06-28王祉辰

今古文创 2024年21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清代

【摘要】会元作为科举会试的第一名,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会元通过层层考试的选拔,在众多贡士之中脱颖而出,作为会试的榜首,会元的能力和作用虽不及状元,但作为科举人才中的佼佼者,亦对清朝的政治与文化格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终清一代自顺治朝到光绪朝的近260年间,会试共产生会元112名,他们来自全国的13个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清代会元出现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本文统计了清代112位会元的会试科次、姓名、籍贯、殿试名次等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会元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清代;会元;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1-0077-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23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正式实行后,经唐、宋、元、明等朝的发展愈发完善。清朝建立后,继续实行科举制,其考试基本流程沿袭明制,“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其间条例之损益,风会之变迁,系乎人才之盛衰,朝政之得失”[1]。清代的科举考试大体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不同省内举行,考试通过者是为举人,第一名称作“解元”,会试则是礼部组织,将各省举人汇聚于顺天府进行下一级的考试,考试通过者为贡士,贡士第一名为会元。[2] “解元”“会元”和最后殿试的第一名“状元”往往被合称为“三元”。清代会元通过层层考试的选拔,在众多贡士之中脱颖而出,作为会试的榜首,其能力和作用虽不及状元,但作为科举人才的佼佼者,亦对清朝的政治与文化格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明清科举人才空间分布的相关内容研究较为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展龙《明代陕西解元考论》、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郭培贵《明代解元考中进士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吴根州《清代会元的殿试名次特征探析》以及周勇《明代科举会元的整体考察》等等。但总体而言关于清代会元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清朝会元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的会元皆指文会元),将在总结清代会元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其在空间方面的分布特征做出简要探析。

一、清代会元的基本信息

天聪三年,顺治帝颁布诏令“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源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选之,以昭作人之典,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挠”[3]。会试“集众举人会考”由礼部准备试卷,三年一科,在丑、未、辰、戌年为会试正科,初在二月,后乾隆二年改期三月,也称“春闱”。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4]会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开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结束,期间经九朝,共259年,其中开正科84次,恩科26次,加科2次,产生会元共112名。下表1为这112名会元的姓名、籍贯、科次等相关信息。

注:表1相关内容来源于各朝《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钦定科场条例》、法式善《清秘述闻三种》中下册,并参考《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清)《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等相关文献的数据。

清代会试除常规三年一次的正科外还包括加科和恩科,仅有的两次加科会元都来源于顺治朝,为顺治四年丁亥科会元李人龙,顺治十六年己亥科会元朱锦。清代恩科共26次,第一类是为庆祝皇帝、太后大寿而增加的万寿恩科,如: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康熙六旬)、乾隆十七年壬申科(太后六旬)、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太后七旬)、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太后八旬)、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高宗七旬)、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高宗八旬)、嘉庆六年辛酉科(高宗九旬)、嘉庆十四年己巳科(仁宗五旬)、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仁宗六旬)、道光十二年壬辰科(道光五旬)、道光十六年丙申科(太后六旬)、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道光六旬,正科提前一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太后七旬)、咸丰十年庚申科(咸丰三旬)、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太后六旬)、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光绪三旬,由于庚子之乱移到1903年)、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太后七旬)。第二类是恭贺新皇继位的登极恩科,如:雍正元年癸卯科、乾隆二年丁巳科、嘉庆元年丙辰科(恩正并科)、道光二年壬午科、咸丰二年壬子科、同治二年癸亥科、光绪二年丙子科、光绪十六年庚寅(亲政恩科)。其中较为特殊的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禅位于嘉庆的乙卯科。清代112科会试的会元均参加了殿试,其中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会元宫梦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会元陈海梅没有参加当科会试,分别补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试。[5]

二、清代会元的空间分布及特点

据考证,112名会元来自13个省,其中山西、云南、四川、贵州、辽东地区终清一代没有出现过一名会元。清初置湖广省和江南省,后经雍正乾隆两朝的变革,分湖广省中额为湖南、湖北,雍正元年(1723年)湖广分闱,皇帝颁布上谕曰:“于明春即分湖南、湖北两闱考试。”[3]江南地区也于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议准江南分上江安徽和下江江苏分别取中举人,江苏的中额与安徽分开。[6]而陕甘地区从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开始就一直实行合闱政策,经过多次商榷,终于在光绪元年(1875年)成功分闱,陕西和甘肃开始以两个独立地区进行会试中额。因陕甘长时间合闱,所以下表将陕西和甘肃两地进士与会元人数合并统计。

表2 由《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试中额一),以及《陕西府志》《山西府志》《徽州府志》等各府州县志绘制而成。

根据上表的数据显示,清代有会元的十三个省分别为:直隶、山东、陕甘、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从省份上来看,江苏省会元最多,人数多达39名,占整个清朝会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浙江省,有32名会元,与江苏省两省相加占总会员人数的六成左右。第三名是直隶地区,因地理位置优越,位处天子脚下,同时其下辖的顺天府也是全国会试的场地,故而人才辈出,清一代产生会元12名,占总人数的10.7%。安徽、山东、湖北等省分别以会元9人、6人和4人占据第四、第五、第六的位置,与排名靠前的三个省份相差较远。与江苏、浙江会元人数达到三十多人的盛况相反,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会元人数都仅有两人,在全国排名靠后,三省相加共6人,竟只有直隶的一半。会元人数最少的省份当属陕甘、河南、广西和湖南等省,都只出过1名会元,这四省会元人数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与乡试会试规定各省中额数录取的情况不同,会元和状元等高端功名的竞争不受地区配额的制约,是更为自由的竞争,更能体现出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教育规模、文化水平方面的差别,更能说明某些规律性的问题。[7]由于各种原因,各省的会元人数分布并不均衡,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不同省份来看,清代会元人数分布很不平衡,过于集中。直隶自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以来,到清朝灭亡的大部分时间都一直作为国家的首都,“地区政治地位的高低必然影响到教育的发展”[8],直隶士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江苏、浙江两省的士人自古以来都以“江南才子”著称。故而三地会元众多,共合83人,高达清代会元总数的74%左右,其他15省加起来也不过26%。其中会元数最少的河南、湖南、陕甘和广西几省总共只占3.6%,山西、四川、云南、贵州、辽东在259年里竟没有出一名会元。再从会元殿试取得一甲的名次来看,江苏省39名会元,10名在殿试中取得一甲进士及第的好名次,其中1名榜眼,1名探花,而状元竟有8人之多,占全省会元总数的五分之一多。浙江省32名会元中,获得一甲进士及第名次的有7人,3名状元,3名榜眼,1名探花,仅次于江苏省。而直隶地区12名会元,殿试一甲进士却仅一名,占全省会元数的不到十分之一。通过以上三省殿试的一甲人数可看出,在会元辈出的直隶、江苏、浙江三地之间的差异也是极大的。

2.从不同地区来看,清代会元的整体分布并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第一,在会元人数方面,北方共有4省产生过会元,分别是:直隶、山东 河南、陕甘,共计20人,平均每省5人。南方共9省,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共计92人,平均每省会元10人。南北方之比接近5:1,即全国六个会元中,北方有1名,南方有5名。第二,对比南北地区会元殿试取得的甲第名次,根据表1数据,北方有12人取得一甲和二甲的名次,而南方有78人,南北方之比为13:2,南方多出北方六倍。第三,沿海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直隶、山东、广东、福建六省会元约占全国会元人数的四分之三,为83%,远超内地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之,清代的会元整体地域分布特征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的特点,尤其是西南与西北地区更是寥寥无几。

3.清代会元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省份和地区之中,而且在同一省的内部也是如此,少部分府州县拥有省内的绝大多数会元。全国共43个府州产生过会元,其中江苏苏州府14人、江苏常州府12人、浙江杭州府12人,三地占尽优势。较知名的韩菼、彭定求、陆肯堂、卜俊民、储大文、孔传纶、吴凤藻等均出自这三个地区。以江苏省为例,根据表1表2数据,清代江苏省进士共2933名,会元39名,进士数和会元数都高居全国第一,殿试名次也位列前茅,出现“科甲蝉联鹊起,文风甲于天下”的美闻。[9]但如下图所示,其内部各府州县却分布不均:

清代江苏省下辖的八府三直隶州一厅,除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和海门直隶厅外,其余8府州都陆续有会元产生。苏州府14人,常州府12人,这两府就高达26人,占全省会元总数的66%,全国会元总数的23%。也就是说,江苏一半以上的会元都来自苏州和常州,全国每5名会元就有1名来自苏常地区,比山东和直隶两省加起来都要多。但江宁府、镇江府、松江府、太仓直隶州和通州直隶州的人数,与这二府相比就要少很多,五个府州相加也不过占整省的18%,但这也是西南几省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在这二府的各州县中,会元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如苏州府,主要集中在长洲县,有8人之多,“吴郡人文自有制科以来,名公巨儒先后飏起”[10],其士人钱棨作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会元,是清代唯二连中三元的人。常州府集中在武进县,有5名会元,“科目蝉联,数代不绝”[11],但其他县则很少。

4.部分省进士人数多但会元人数少,比例走向不一致。无论是进士数量还是会元数量,江苏、浙江、直隶、山东都位居前列,四川、云南、贵州都居后三。但有进士1693人,占全国6.3%的河南却只有一名会元,会元占比不到百分之一;而山西更是值得注意,拥有进士1431人,但自始至终却没有一名会元。与这二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徽,拥有和河南、山西相差不多的进士人数,却产生了9名会元,排名第四。西南三省的进士人数不算最少,但无一名会元产生,而作为进士数除辽东外最少的广西省,却也有一名会元,为清代唯二“连中三元”的士人——桂林府临桂县的陈继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地区科考人数数量大,但相对精英人数少,教育基数大,而教育质量较低。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张廷玉.明史·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03.

[5]刘海峰.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5-10.

[6]楚江.清代举人额数的统计[D].湖南大学,2012.

[7]周勇.明代科举会元的整体考察[J].历史档案,2012,

(04):51-60.

[8]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1-182.

[9]虞鸣球.武进县志冶[O].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10]冯桂芬.苏州府志[O].清同治年间刊本.

[11]陈玉璂.常州府志[O].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作者简介:

王祉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明清史。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清代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