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 · 线索 · 意象
2024-06-28黄胡敏
【摘要】《西游补》一书在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层面具有独特的成就,从“叙事张力”的理论视角来看,文本以梦境的时空幻化及空间嵌套构成了叙事的时空张力;行者在梦境中的心路历程中忽明忽暗的“情根”与“道根”之对比,构成叙事的内在线索的张力;而贯穿全书的颜色意象在叙述中的隐喻与呼应中构成了叙事的意象张力。
【关键词】叙事张力;时空交错;情根与道根;颜色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1-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05
《西游补》是一部明末清初的章回体白话小说,全书一共十六回。作者董说①,字若雨,浙江乌程人,出身于明末万历年间,明亡之后出家,南潜为其出家后之法名。著有《丰草庵杂著》十种诗文集若干。
《西游补》被视作《西游记》的众多续书中较为出色的一部,鲁迅先生评价其“造事遣词,则丰瞻多姿,恍惚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兼以俳谐,亦常俊绝” ②。《西游补》是从原著中逸出的一个枝叉,其故事发生在“火焰芭蕉之后,洗心塔之先也”,叙述了唐僧师徒经过火焰山后,走到牡丹树下,行者前去化斋,不意进入“鲭鱼精” ③肚子,游历诸多世界的故事。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小说的“叙事张力”。“张力(tension)”这一术语起初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进入到文学理论中,1937年由新批评派文论家艾伦·退特提出,“张力诗学”曾经被新批评派奉为“现代批评的顶点”,其理论主要来源于辩证法,它主要指二项式之间的对立冲突,“一切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的原则、意义、情感、修辞、语词,都可产生张力。诗歌内部诸种能动的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张力使诗歌内部诸要素精确地落位于某种美学序列中。” ④“张力诗学”的概念不断延伸同样可以运用于叙事文学的理论研究中,对小说的张力分析,也成为叙事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叙事的时空张力
(一)梦境叙事中的时间幻化张力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的两个重要维度,“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具体的空间,超越时空的虚实现象和叙事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 ⑤中国古代叙事传统中存在一类故事在时间上造成仙凡反差的时间幻化,以《幽冥录》中刘晨阮肇的故事为例,他们在山中的半年却是人间的三百年。而这种时间反差和时间幻化在梦境中也极为突出,例如《南柯太守》和《枕中记》,梦境中时间具有巨大的穿越性。⑥《西游补》中,这种时间幻化的手法的运用尤为明显。悟空从入幻到出幻——走入鲭鱼肚子到打死鲭鱼精的整个过程,只是发生在唐僧在牡丹树下睡了几个时辰中,而悟空游历于幻境中的时间却是好几天,甚至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故事时间指“小说所讲述的那个或真或假的故事的实际时间”,而叙事时间是指“叙事的时况”,“该故事在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时间状态”,《西游补》一书的故事时间较易确定,即熟睡的几个时辰而已,而叙事时间在大圣游历于“新唐国”“青青世界”“古人世界”“未来世界”等多个世界中无限的绵延,通过梦境叙事模式造成的时间幻化,使得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时间张力。
时间维度同时也关涉到小说的推进速度。在“过去世界”中,大圣化身为虞美人听项王讲故事,又去到“未来世界”里审判秦桧。这两处的情节处理上运用了“重复”或称“反复”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的推进速度显得较为缓慢烦冗。什克洛夫斯基说:“重复及其具体表现——韵脚和同义反复,排比反复,心理排比,延缓、叙事重复、童话的仪式、波折和许多其他情节性手法一一都属于梯级性构造”,小说叙事中常常有一种“三度重复”的结构,即“相似议题、行为、事件或背景的多次重复。”“重复是突转的前奏,为突转蓄积了必要而充分的势能” ⑦,在“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中的“延宕”之后小说的叙事发生了转机,大圣开始逐层走出“鲭鱼世界”中的嵌套空间。
(二)层层相扣的嵌套空间
有学者指出了《西游补》中的环形结构,前后能够呼应,并且布局上的环状和场景上的环状⑧,大圣的整个行程如同历险记,由现实空间进入“新唐”,进入“青青世界”,再入“万镜楼”,再入镜中世界,镜中世界里再由“古人世界”穿梭到“未来世界”。在小说第十回之后有了转折,行者回到“万镜楼”,逃出“万镜楼”,之后回到“青青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整个结构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感与均匀的对称感。而且行者各个空间中的转换是很自然的。从青青世界“撞开青石皮”得以“跌入琉璃阁”。从琉璃阁中的镜子“跌进高台”到了古人世界。在古人世界中,“玉门半开”“扑的一跌”“撞入玉门”“滚下去” ——到了未来世界。在未来世界里,新古人“将行者一推,端原跌进万镜楼里”,行文之中每处都用一“跌”字,在各个空间的转换处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谐趣。
一条小小的鲭鱼口中吐出红气竟然变幻出如此广阔的空间,与受佛经故事影响的《续齐谐记·阳羡书生》的叙事模式相似,通过空间的小与大的对比转换产生奇异的虚构效果。直到小说末尾,借助精舍中书生讲书“范围天地而不过”一语道破整部小说精心设置鲭鱼世界。
二、情根与道根——叙事的线索张力
《西游补问答》中说:“大圣调计芭蕉,清凉火焰,力遏之而已矣。四万八千年倶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斩断情根”与“识得道根”之间的对立且统一,形成了大圣入幻与出幻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推动着叙事的进程和发展。《续〈西游补〉杂记》曰:“盖情魔累人,无如男女之季也。”笔者认为不能将“情”解读为狭窄的“男女之情”,大圣入幻境之后并未困于男女之情,致使大圣一步一步陷入幻境的是与佛教中“空”的概念相对立的人的诸多执念,而男女之情只是处于表层结构的一个要素。
大圣缘何会陷进“鲭鱼肚子”里呢?这是近于人的弱点使然。第一回将女郎打死之后,“大圣虽然勇斗,却是天性仁慈”,后又顾虑师父怪罪,特意作了送冤文,评曰:“惜载,一念悲恋,惹起许多妄想。”当看到新唐时,大圣前后思虑了四个回合,充满了犹豫与困惑,此时的大圣形象少了几分“神性”,多了几分“人性”。当他所处的世界已然不是现实世界了,气恼之下飞到天门,听得秦始皇有驱山铎,便想“我若有了这铎子,逢着有妖怪的高山,预先驱了它去,也省的些力气”,可见寻找驱山铎成为他入幻的直接原因,而根本的心理动机是他想要在取经路上“省力”。因此第二回的开篇道“自此以后,大圣用尽千般计,只望迷人却自迷”,而听得凿天者的痛骂更是入境的导火索,以至于迷乱了心性,进了青青世界和琉璃阁。之后为了寻找驱山铎进入古人世界,听得项羽说秦始皇在猛瞳世界,行者又走进了未来世界。
此外,大圣在幻境中总是有一个老者出现提醒,其实那是另一个清醒的“自我”,引出大圣的“道根”。将其从琉璃阁中的红线中拉出的老翁说道“大圣,吾叫孙悟空”,大圣不信,老翁又说:“正叫做自家人纠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为真,真为不真。”当一道金光飞入眼中,行者才醒悟是自己真神出现。后评曰“救妄心者,正是真心。”大圣为何会起妄心?作者将故事插入之火焰山之后是有用心的,火焰山之火使得行者平静的心变得焦躁,也扰乱了大圣的“火眼精金”,使其产生了种种欲念,第一回中见着牡丹便觉得红,因为杀死妖精而悲怜,看见假的“新唐”更重重疑虑,无法决断,一心想要驱山铎求个省力。因此,这里的情根不是男女情欲,而是凡夫俗子的欲念与执念,与“道根”相对。
直到第十回大圣再次回到琉璃阁,第十一回抖毫毛“收放心”之后,大圣的心理动机才由“找驱山铎”转变为“找师父”,文章演进的线索才渐渐由“情根”回到“道根”,由“入境”到“出境”,由“放心”到“收心”。
三、驳杂的色彩——叙事的意象张力
陈洪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微》一书中提出“《西游补》作为我国古代小说象征之作的代表。”“从全书整体而看,鲭鱼世界象征人生的追求,幻灭与醒悟;从局部看,凿天象征着国家与社会的危机;万镜楼象征着世事情的纷扰与迷乱。小月楼象征情缘情孽。”“《西游补》的作者本意即在象征,故刻意使用了名称象征、梦境象征、环境象征、本体象征、结构象征,因而全书的故事笼罩在一派恍惚迷蒙的迷雾之中。” ⑨意象的种类是多样的,可以是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甚至是观念的,意象的功能可以是呈现在抒情中、也可以表达在描写里,还可以为叙事所用。笔者考察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关注到《西游补》中的颜色意象。笔者认为,在《西游补》中反复多次呈现的颜色意象具有某种隐喻和象征的功能,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
《西游补》中出现的驳杂的颜色,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红绿交织的景象。在《西游补》的第一回中:
一簇女郎队里八九个孩童跳将出来,孩童叫嚷:“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罢;你不与我,我回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频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皮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绿头鸭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
从一个顽童口中道出如此纷繁复杂的颜色,充满了驳杂之感,“五色使人盲”,这五颜六色的百家衣与长老那一色的百家衣形成对比,象征着世俗各种欲望悲喜交织与佛门清净之对比,亦是“情根”与“道根”的对比。然而所列出来的色彩并非光谱上的颜色,而是“有意味”的色彩,诸如“断肠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从修饰语来看隐含世间男女间扯不断的情缘。五色百家衣主要分为两种色调,“红”包括晚霞色、桃红色、莲肉色、荔枝色、珊瑚色;“青”包括青频色、绿杨色、燕青色、青莲色、银青色、绿色、绿鸭头色,这些颜色的出现其实都暗示了后面故事中的颜色基调。
先说“红色意象”。小说开篇第一回的标题便点明了“牡丹红鲭鱼吐气”,红牡丹是鲭鱼的气,个“红色意象”在整个故事里可以象征着鲭鱼精用于一种蛊惑大圣的妖术。如行者一开始见到这牡丹时,“新落花,旧落花铺成地锦,竹枝斜处露出一树牡丹。”而大圣一会儿对师父说“牡丹红”,一会儿又说“日色红”,长老点破“徒弟心红”。此时的大圣既为“红”色所迷,亦时时打破这“红”色。“牡丹树下一簇美人,望见行者打杀男女……行者颜色不改,轻轻把棒一拨,又扫地打死了。”后来入镜之后大圣化作虞美人,又将四个侍儿打为“红粉”,后来从镜中回到“万镜楼”时,大圣刚钻进那“朱红冰纹阑干”,冰纹阑干变作几百条红线,把行者团团困住。后来行者出了万镜楼,到愁顶峰上抖毫毛,一个毫毛说“一洞天中云色多是回文锦。”又有西南峰上一个毫毛行者沉醉山上,说楼中女子年方二八,面如桃花。当行者最后回到现实世界时,“鲤鱼尸首口中放出红光”,再次呼应开头。
“青色意象”则处处暗示着“鲭鱼”构造的迷宫,“鲭鱼”则是“情欲”的谐音和隐喻,青绿色的世界其实暗示着“情”的世界。故事第一回师徒四人离开了火焰山,遇“绿春时候”“竹枝斜处”“青青绿野”,环境描写暗示着他们进入鲭鱼世界。大圣去化斋时,城头上绿锦旗,上面写“大唐新天子”,行者疑虑重重之下欲上天找玉帝问个究竟,却见得“绿玉石殿”上写着“唐新天子”,此时的大圣已经进入了“鲭鱼世界”。当大圣化作粉蝶飞进宫中,见到宫人拿着“青竹扫”,过了重楼叠院之后,大圣又见得一处“雕青轩子”,新唐天子坐在其中。后大圣又从凿天者这口中听得“青青世界大王”即为“小月王”。大圣见到的城门上“青青世界”四个字用“碧花苔篆成自然之文”,大圣撞开一块“青石皮”,跌入琉璃阁中,里面陈设着“绿色琉璃椅”和“青琉璃窗”。后来大圣变作蛀虫进入“镂青古镜”,影在“绿窗花缝”里,里面的美人有绿珠女子、绿娘。大圣在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游历完之后,走到“绿水”边,重新回到万镜楼。整个行踪处处是青绿点缀,好一个“鲭鱼”的世界。直到故事的第十六回以一篇长偈道破谜团“也无青男女,乃是鲭鱼根。也无春男女,乃是鲭鱼根……也无鲭鱼者,乃是行者情。”
“红色”和“绿色”两种意象反复出现并贯穿于环境描写中,如“草蛇灰线”般时时暗示着“鲭鱼吐气”与“鲭鱼肚子”,不仅起到营造环境背景的作用,且具有“观念上”的意味。
此外,大圣走入幻镜时是一片五色斑驳,走出幻镜时也是一片五色驳杂,再次构成了结构上的前后对照与呼应。第十五回“五色旗大圣神摇”:
孙行者无主无张,也只得随班作揖。只见玄旗跌入紫旗队里,紫旗横在青旗上面。青旗一首飞入紫旗队里,紫旗走入黄旗队。黄旗斜入玄旗队里,有一面大玄旗半空中落在黄旗队,打杀黄旗人。黄旗队奔入青旗队,夺得几面青旗来,被紫旗人一并抢去。紫旗人自杀了紫旗人几百余首,紫旗跌入血中,染成荔枝红色,被黄旗人抢入队里。青旗人走人玄旗队,杀了玄旗人。小玄旗数首飞在空中,落在一支松树之上,黄旗队一百万人落在陷坑。一百面黄小令旗飞人青小令旗中,杂成鸭头绿色。紫小令旗十六七面跌入青旗队里,青旗队送起,又在半空中飞落玄旗队里,倏然不见。行者大愤大怒,一时难忍。
最后评曰“五色乱是心猿出魔根本,乃《西游补》一部大关目处。”在五色乱悟出了这其中的虚幻,走入情根方能斩断情根。
四、结语
时空张力、线索张力与意象张力之间并非是孤立的。正是“入情”“识道”这一对看似对立冲突的内在线索推动着行者进入这个嵌套空间之中又从中层层出来。通过时间幻化,“鲭鱼世界”中延绵悠长的叙事时间与树下几个时辰的故事时间相互对照,构成“梦”与“醒”的张力。而贯穿始终的两个色彩意象“青”与“红”分别成为“鲭鱼肚子”与“鲭鱼吐气”的隐喻,在幻境中幻化为一把青帚、一池绿水、如花美人,在现实中则是牡丹、绿竹、青青绿叶、少男少女。“红色”与“青色”既是小说背景环境的构成要素,也促成了“真实”与“幻境”之间的自然过渡,于驳杂的颜色中看出现实世界诸多色相的虚无,行者最终识破情根之虚,认得道根之实。走出火焰山,至洗心塔,《西游补》一书写悟空此间的心路历程,遥遥呼应了《西游记》“心猿”“修心”的主题。
注释:
①学界目前对《西游补》作者问题尚存争议。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第135页。
③李前程:《〈西游补〉校注》,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
④王思焱:《当代小说的张力叙事》,《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⑤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⑥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⑦朱斌:《小说张力研究》,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⑧徐银萍:《西游补的叙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陈洪:《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2]李前程. 《西游补》校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陈洪.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王思焱.当代小说的张力叙事[J].文学评论,2002,(2).
[6]龙迪勇.空间叙事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6).
[7]徐银萍. 《西游补》的叙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8]朱斌.小说张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黄胡敏,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