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孙华《东江诗钞》的“诗史” 书写

2024-06-28吕雪

今古文创 2024年21期
关键词:艺术表达成因

吕雪

【摘要】唐孙华是清初向清中期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东江诗钞》极具时代精神,表现出鲜明的“诗史”气质。在诗歌内容方面,《东江诗钞》或真实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或揭橥官层吏治的黑暗腐朽,或展现百姓的灾难和困苦。在其诗歌“诗史”精神的背后,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史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乃是《东江诗钞》具有“诗史”精神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唐孙华;《东江诗钞》;诗史精神;艺术表达;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1-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06

唐孙华(1634-1723),字实君,号东江,别号息庐老人,江苏太仓人。自幼聪颖,博闻强识,少入慎交社,有文名。但科场失意,怀才不遇,后受徐乾学之招,参修《一统志》。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时年已五十有五。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陕西朝邑知县,会召试称旨,改授礼部主事,调吏部主事。后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因事被诬降职,遂告归。著有《学山园选文》《东江文集》和《东江诗钞》,惜前两部皆不传,仅《东江诗钞》十二卷留传于世。数量的多少不足以完全概括一位诗人的才情与学力,唐孙华的诗歌成就与其人品、气节同样彪炳史册。郑方坤在《国朝名家诗钞小传》中说道:“先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遂于史学,以文章经术久负海内盛名。” ①沈受宏在为《东江诗钞》作序时说:“其诗风发泉涌,激扬踔厉,而善于用事在少陵、义山之间,而时出之以香山。” ②沈受宏为唐孙华好友,对其诗歌非常熟悉,此段评论可谓知音之论,是对东江诗歌善于用典这一特征的精炼概括。袁行云在《清人诗集叙录》中说:“慨于时政民生,撮其见闻,悉发于诗,不啻康熙间社会史画。自云‘诗必有为作,每与史事相表里。故专崇质实,涉世之深,罕有俦匹。” ③这一评价可谓精当中肯,作为清初到清中期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唐孙华的诗歌或真实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或揭橥官层吏治的黑暗腐败,或痛惜百姓的灾难和困苦,表现出明显的诗史精神。

“诗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号为‘诗史。” ④此后,人们便沿用“诗史”来评价杜诗的社会价值。清代,文坛领袖钱谦益主张诗史同源,认为诗歌能起到存史、续史的作用,吴梅村、黄梨洲等文学大师皆认同钱氏的观点,纷纷加以阐发,从而重新确立了“诗史”的地位与价值,“诗史”成为中国诗歌史重要的诗学概念之一。

受明末清初修史风气的影响,诗人们纷纷有意识地向史学靠拢,在诗歌创作中就表现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清代诗坛就此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史”作品和“诗史”诗人,唐孙华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其诗歌创作极具时代精神,又独具风格,多数诗歌堪称“诗史”。

一、“诗史”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真实记述重大历史事件

《东江诗钞》中共有520首诗歌,其中近有50首诗歌真实记述了重大历史事件,可与史互证,补史之不足,这也是《东江诗钞》“诗史”精神最得杜陵诗史神髓的一点。明中后期,宦官魏忠贤及客氏这对夫妇两人势益张,用司礼监王体乾及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为羽翼,宫中人莫敢忤。他们利用手中权势大肆打击迫害东林人士,以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动荡不安。唐孙华的《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便以“实录”的笔触真实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首句便直言批判魏忠贤,称他为“椓人”,“乱纪纲”则是对魏忠贤祸国殃民的总结。由于“时主”的不辨是非,导致“国柄倒太阿”。朝廷上的忠勇之士左光斗和杨涟勇批逆阉,最后仍被残害致死。忠勇之士之死对魏忠贤当时一手遮天的权势回天乏术,历史的年轮仍在向前驶去。在诈称急救操场之事后,魏忠贤更是祠庙遍天下,金碧争辉煌,这是何等荒谬愚蠢之事!所以在逆阉在被崇祯帝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后,东江发出将魏忠贤车裂都不足抵偿他的罪孽的激切之声。全篇用大量的篇幅来回顾整个魏忠贤事件,得出“梼杌宜诛翦,骟马禁腾骧” ⑤的历史结论,并用秋草空茫茫印证魏忠贤应有的最终结局。全篇以诗纪史论事,真实可信,秉笔直书,绝少独撰成份,将此诗与《明史·魏忠贤传》对比一看便知,这也是东江“诗史”精神的重要表现。

再如《哀群盗》一诗:

化日舒长万国春,可怜蛾贼自亡身。

菜庸妄想分黄札,牧竖居然袜绛巾。

岂有泉鸠藏帝子?虚传海岛应卢循。

欧刀狼籍真无谓,空使山棚客笑人。

共道孤城渐合围,村坊白日骇旌旂。

但夸身手时无敌,谁料头颅夜欲飞。

卉服枲袍装铠甲,神钲社鼓作军威。

纷纷结聚皆儿戏,似戏何当触祸机。⑥

这首诗是对在江浙地区紧急搜捕“妖僧一念”这一政治事件的记述。题目下面注云:“时南浙有大狱,捕索妖僧一念甚急。”全诗以戏谑的调侃语气记述“朱三太子”案,“妄想”“居然”“岂有”“虚传”也表明出作者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嗤笑态度。最后指出“纷纷结聚皆儿戏,似戏何当触祸机”的无奈与解嘲,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康熙后期江浙地区文字狱甚紧的现实。

《东江诗钞》不仅真实记述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对于当时的社会百态、政治制度等方面均有记述,《逐疫鬼》描写了由于长年旱灾使得百物凋枯,百姓“蚩氓信禨祥”盲信鬼神,不惜“卖我粟与布,典我裳与襦”奉送好物给巫神,展现了当时百姓与鬼神的关系;《厮养儿》反映了有清一代独有的奴隶制度即奴隶可被随意买卖,诗中真实反映了汉人奴隶被欺凌和虐待的真实惨状,奴隶“一斗黄梁不济饥,失意动复遭鞭笞”,而满洲贵族家的犬却“朝朝食肉常安眠”。此外,《有感明季党事二十二韵》《浙闱撤棘后闻以铨曹公事连染左官》《常熟陆次公曾为抚州别驾重葺临川玉茗堂设汤义仍先生木主演牡丹亭传奇祀之诗纪其事属和二首》等均有独特价值,显示了诗与史的结合。

(二)揭橥官层吏治的黑暗腐败

《东江诗钞》的“诗史”精神还表现在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抨击批判,揭橥官层吏治的黑暗腐朽上。清初,统治者为恢复明末清初战乱带来的破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励精图治,仅百余年,经济、政治、疆域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达到“康雍乾盛世。”唐孙华肆力为诗是在进中士之后,恰值清初到清中期的平稳过渡时期,在一片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之下他仍能将目光聚集在社会底层这一特定领域,深度挖掘时代的各个侧面,洵不失为目光犀利、思想敏锐的诗人。如《官米行》:

去年霪潦岁不熟, 惵惵穷民在沟渎。

诏书亟下有明恩, 蠲减田租兼发粟。

高樯大艑载米来,胥徒里正欢相逐。

先时注册报饥民,乌有虚名登记录。

至竟无从辨阿谁,盈车满担归私屋。

官米犹嫌饭有沙,市上公然恣贩鬻。

石米七百青铜钱,贫户无钱但瞪目。

得钱饮博竞歌呼,穷乡寡妇哀哀哭。

官家本意活煢嫠,徒使汝曹餍酒肉。

汝夺饥民口内餐,燃脐应照填脂腹。⑦

阴雨连绵的光景使得百姓年谷不登、食不果腹,圣上明诏要“蠲减田租”并且下发粮食。看着满载食物的大船缓缓驶来,官服衙役欢呼追逐。先是徒有虚名地登记饥民的名字,实则粮食都被“胥徒”装了满担“归私屋”。官吏们过得奢靡无度,百姓们却啼饥号寒。诗人用铺叙直述的手法将纪事与抨击相结合,把官吏与百姓生活相对比,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出官吏横征暴敛、贪婪无度的丑恶嘴脸。《发粟行》与《官米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表现的深度方面有所精进。比如由于“官吏交通恣侵食”,很多饥民活活饿死在领取官粮的路上,要比《官米行》表现官层吏治的黑暗腐朽更为深刻。《苦雨》则控诉了官吏们像蟊贼一样残害百姓、危害国家,表达了对官吏们的深恶痛绝!作为杰出的诗人,作者的诗心也在此诗的末尾得以清晰可见,在亲眼看见贪官污吏仗借手中权势致使民不聊生后,诗人发出“独饱心内愧,率育祈年康”的真诚呼号,也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不仅揭橥出官吏们的腐败黑暗,还对“百万一掷同秋毫”的膏粱子弟强取豪夺、聚敛无厌的丑行提出讽刺与批判,可谓“朝局民隐,发洩无馀,同时诗流鲜有直言者” ⑧。血淋淋的不忍直视的刳脂剔膏的现实必然不符合上层统治者稳定社稷的政治需要,这也不难理解《东江诗钞》为何惨遭全部销毁了。

(三)展现百姓的灾难和困苦

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与灾难的作品中也鲜明表现出《东江诗钞》的“诗史”精神。如《夏旱述忧四首》描写的是由于干旱,农户们日夜忧愁,唯恐颗粒无收,直教诗人如有“天瓢”在手,定将雨水“挥洒遍滂沱”;《米贵》则是在“一旱连三月”的背景下,一户百姓的庄稼收成是“玉粒竟何有”,想到集市上买些粮食填饱肚子,没想到一粒米在市场上更是一日千金,数粒难求。如此两难夹击的境况,百姓们的生活过得多么艰难可想而知!天灾对百姓而言已是极难克服,人祸却也并不放过。《徒边妇》序云:“里中狂贼三十余人,以罪见发,妻子皆徙极边。株送之日,妇孺相携,恸哭过市,路人皆哀之”,是讲述家中一人犯法,无辜的妻子和孩子都要受其连累的场景,作者在诗中感叹妇人的命运是“独有从夫刑,死生无所逃”“妇人岂预谋,薄命随所遭”。全诗诗人都以真实清醒的笔触描述出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度带给百姓的灾难的场景,并对这一制度提出自己的控诉。可见太平盛世的大幕下仍藏着很多不忍直视、不堪入目的侧面,东江秉笔直书,将亲身所见所闻付诸笔端,不仅真切让读者感受到百姓艰难困顿的生计,还丰富了清初至清中叶的社会画卷,不啻为诗史之笔。

二、“诗史”精神的成因

一种现象的背后肯定有自己的成因,正所谓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东江诗钞》“诗史”精神的背后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清初“修史”风气所带来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的影响,且诗人自身具备的史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也为“诗史”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推力。

(一)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

明末清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明帝国在一片风云诡谲中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使得明遗民中的思想家迫切寻找新的救国之路。黄宗羲明确指出学术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实用,他大力提倡实学,反对“徒充污惑之声而已”的词章之学。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学术追求的改变会影响整个学术环境,整个学术环境的改变必然会波及文坛。诗歌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诗人们都纷纷开始注重诗歌内容的真实性与抒情性两者的融合。由于明清之际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一直延续到清中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唐孙华《东江诗钞》的“诗史”精神。东江论诗可谓“诗必有为而作,每与史事相表里” ⑨,以诗的形式来承载史的内容,并且对当时诗坛的雕琢模拟之风以及宗唐宗宋的门户之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读列朝诗选》其一中就写道“一代词章缀辑全,鸟言鬼语入馀编” ⑩,就是对钱谦益编撰《列朝诗选》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择取诗作这种做法的批判。

(二)史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

史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是唐孙华《东江诗钞》“诗史”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唐孙华前半生一直专注于史学,上文提到他受徐乾学的邀请一起参修《一统志》,足以证明他的史学功底。“作史与论史,宣以经为断” ?,经过官场沉浮后才开始肆力为诗,用诗发声。深厚的史学功底为他作诗讲求客观公正奠定了基础,史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得唐孙华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自觉地将两种写作方式进行自然的汇通。在进行史学写作时会运用诗歌创作方面的结构及逻辑,在诗歌创作时会将治史的原则与方法不自觉运用到诗作中,形成“诗史相通”的诗史观。

唐孙华《东江诗钞》中的“诗史”精神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曾沉浮中枢机要后又能回归社会,思维空间就要比其他诗人更易展宽,因而是时代与阅历共相推促和鼓动起唐孙华激荡的心潮,造就着这样一个目光犀利、思想锋锐,最能“知几其神”的敏具预感的先锋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的“诗史”精神,以历史文化的精神对康乾盛世有所评断,就跳出单纯的“记录”的范围而使得诗歌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诗史品格,为我们考察清中叶向清后期的诗歌转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郑方坤:《东江诗钞小传》,载《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卷三,清道光刻本,第1-3页。

②唐孙华:《东江诗钞》,载《四库禁毁书丛刊》,清康熙刻本,第298页。

③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④孟棨:《本事诗》,载《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⑤唐孙华:《东江诗钞》,载《四库禁毁书丛刊》,清康熙刻本,第396页。

⑥唐孙华:《东江诗钞》,载《四库禁毁书丛刊》,清康熙刻本,第395页。

⑦唐孙华:《东江诗钞》,载《四库禁毁书丛刊》,清康熙刻本,第413页。

⑧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第778页。

⑨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⑩唐孙华:《东江诗钞》,载《四库禁毁书丛刊》,清康熙刻本,第362页。

?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参考文献:

[1]郑方坤.东江诗钞小传[A]//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卷三[O].清道光刻本.

[2]唐孙华.东江诗钞[A]//四库禁毁书丛刊[O].清康熙刻本.

[3]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补遗[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7]柯愈春.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8]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4.

[9]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11]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12]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3]雷恩海,曾贤兆.唐孙华的诗歌与诗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5]蒋寅.清代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艺术表达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