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表达与传播研究

2024-06-28韩娇柔

电影评介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影视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影视艺术,在呈现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化表达,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影视作品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美术设计、武术应用等方面展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提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在国际传播中变得尤为重要。为此,要对影视内容进行文化语境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展示活动扩大曝光度,进行市场调研实现受众群体精准定位,利用数字媒体创新“文化数字丝绸之路”。通过这些传播策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舞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影视; 传播.

影视作为一种生动的文化表达形式,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经历了从单一性到多元性,再到创新性等三个阶段。通过形象而具体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美术设计、风土人情和武术妙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既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的呈现和创新演绎下得以传承和发展,又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面对众多挑战的传统文化影视正在经历诸多考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进一步发展和面向全球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更多机会。为此,我们要利用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在维系好原有合作路径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加深合作广度和力度,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多元化发展道路,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共同繁荣的平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呈现形式回顾

近代以来,伴随着视觉转向的发生、扩散和深入,影视艺术作为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回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从20世纪初的单一性呈现,到20世纪末的多元融合,再到21世纪的创新表达,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中国影视行业的成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简要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深入总结其内在规律,对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单一性呈现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中国影视业的逐渐兴起,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银屏上。但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中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和表面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符号化的外在运用。在早期影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礼仪、风俗、器物等,通常只作为影视画面和场景的装饰性元素,用于局部的呈现和点缀,并没有融入整体剧情的发展,是一种符号化的外在呈现和故事发展的象征。观众更多地将其看成视觉上的附加,而非故事发展的关键。例如1905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景丰),仅仅呈现了京剧这门艺术,严格讲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二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初期的影视作品侧重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当作一种故事背景,缺乏对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和哲学、道德等方面内涵的深入探析,传统元素停留于表面,无法贴近人物情感和剧情发展。例如1913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再现封建时期婚配嫁娶的礼仪细节,虽然向观众呈现了旧有婚姻习俗,但影片中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启示。

三是文化元素呈现形式上的刻板与僵化。早期阶段,人物角色塑造受制于传统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被刻画成陈旧、僵化的形象,在影视中被刻板地运用,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风俗礼仪的深度结合相对滞后,缺乏对历史多样性的充分表达。例如电影《林家铺子》(水华,1959)在讲述故事时往往只强调传统礼仪和家族纪律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呈现。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多元化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让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多角度、多方面吸收借鉴了传统艺术精华,不再仅仅追求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呈现出更为多元、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从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影视创造的资源宝库,一大批以历史故事、人文元素、地理风情为对象的作品引领着“国学”热潮。例如国产功夫电影《少林寺》(张鑫炎,1982),将武术、古刹和历史糅合演绎,掀起了武侠电影热;《武松》(李翰祥,1982)、《秦王李世民》(颜海平,1982)、《诸葛亮》(孙光明,1985)等历史人物剧的上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使观众在影视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纪录片方面,《话说长江》(戴维宇,1983)详细介绍了长江流经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文化世象;《望长城》(刘效礼,1991)展现出汉朝和明朝时期长城一带的历史人文。从影视元素来看,这一阶段,电影电视剧中的服饰、器物、建筑等更加注重考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真实场景和面貌,使角色的造型更具多样性,环境元素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具有庞大而立体的文化背景。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增强了影响影视人物关系、情感冲突、剧情发展的力量,让故事情节表达得更为丰富而现实、饱满而多元。

(三)快速发展的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影视中的创新化表达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全球化带来了新窗口、新信息,互联网带来了新思维、新认知,市场化带来了新机遇、新关系。”[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制作技术不断成熟,各类影视文化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市场化大浪潮中不断成长。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2]在技术创新上,影视技术逐渐向宽银幕、环形银幕和全景电影发展,为提升传统元素的影视传播效果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影视技术的创新,传统元素在视觉听觉上更加生动形象,符合现代观众的视听需求。例如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2015)以精美的画面和音乐效果受到观众好评。在内容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展现文化和传统的历史影视剧得到新的挖掘和阐释。例如,《汉武大帝》(胡玫,2005)、《秦始皇》(阎建钢,2007)、《芈月传》(郑晓龙,2015)等历史剧层见叠出,并且在拍摄制作中通过更为精美的服饰、细致真实的景物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表现方式上更具写实的特点。2000年上映的电影《卧虎藏龙》(李安,2000),其中的武打场面,相较以往来看,采用了高水平的特效和现代化的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惊艳的视觉冲击,描绘出一个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的武侠江湖;在故事叙述方式的现代化处理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表达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而是借助当代叙述手法,使传统文化在情节设置上更具现代感。例如电视剧《琅琊榜》(孔笙/李雪,2015),在剧情编排和人物关系方面采用了现代化的叙事手法,故事情节紧凑,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讲述一位明君为了自己的国家英勇奋战的故事体现出时代的价值,“正是这种现代意识和思想精神,观众才能够与剧中角色共融共情,通过回望历史寻找身份认同”[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现方面,从过去对故事表面现象简单陈述进一步发展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演绎。在电影《影》(张艺谋,2018)中,观众既能直观地看到传统文化京剧,又能通过现代舞台的演绎感受到剧本的内涵和价值。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叶君/萧寒,2016),通过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观众传递出老一辈人面对生活即使有琐碎不断的小事,但也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合作方式上,当代影视产业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对作品进行国际化传播。2023年10月,丝绸之路共同体成员合作纪录片《镜观中国》(马克·吕布等,2023)在北京“一带一路”影视国际合作成果发布会上首映。该纪录片从14位国际摄影师的视角,用镜头为人们呈现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而立体的故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具象化表现

中国影视作品借助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深刻的价值观念、独有的视觉艺术风格、悠远的武术传统,以及深厚的风土人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为中国影视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角色塑造与情节编排: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的现代映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精神,真正构成了与观众形成共鸣的深层逻辑。”[4]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呈现,最直接的方式是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编排,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首先,人物角色是影视所要传递和表达的观点、思想的承载者,不仅是故事的行动者,更是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国内传统文化影视中,故事角色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刻板印象,而是复杂而丰富的个体,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传递出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夺冠》(陈可辛,2020)、《我心飞扬》(王放放,2022)、《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邓超/俞白眉,2023)等电影通过运动员们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努力,为观众呈现出振奋人心的体育精神;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还通过情节的编排体现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神话、民间故事,通常作为传统文化影视的素材,让观众在性格饱满的人物身上获得有关传统文化的正向体感。例如电视剧《芈月传》(郑晓龙,2015)中芈月曲折而坎坷的成长情节阐述了“天命之女”成功背后的奋斗不易,昭示王朝历史的兴衰;电视剧《风起洛阳》(谢泽,2021),讲述唐朝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的不同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悬疑剧情,把东方价值观里的正义、忠良、善恶等内涵其中。在叙事手法上,有关传统文化影视往往通过反转、铺垫等巧妙的情节设计,用人物面对冲突、矛盾、挑战过程中的判断、抉择来传递价值判断,在以小见大、以细求全中把文化内涵尽数诠释;电影《满江红》(张艺谋,2023)通过悬念制造和情节的层层推进,在反转、再反转中把家国情怀和小人物身上的舍生忘死、责任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美术设计:传统视觉奇观的再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美术设计,是影视给观众呈现出来的直观视觉效果。从美术设计上展现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主要形式有服饰的设计与选择、场景的布置与构造等。从服饰设计来看,影视中的服装设计不单是展示服饰本身,更是一种文化传达的方式。传统服饰的应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装饰,转而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和历史语言,既是服务于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历史文化、地理风情、社会风貌的还原和呈现,为影视内容注入鲜活的文化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起到升华意境的作用。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涉及历史学、艺术史、民族学等多个领域,是一次跨学科的创作实践,设计师拥有艺术创造力并保持历史真实性与文化准确性。对于包含多元文化的影视作品,服装设计师则需要展现各民族的服饰特色与文化差异。在电影《长安三万里》(谢君伟/皱靖,2023)中,通过云纹、龙凤图腾等图案和装饰元素,反映了唐代文化的辉煌与繁荣;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2023)中昆仑十二金仙的服饰灵感来自元明时期的画卷,在设计上充分体现商朝的人文风貌。从场景布设来看,影视创作需要有历史与文化研究基础,体现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视觉景观。这其中包括建筑物、人文景观搭建或建造,以及道具制作与使用。例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剧组为了使影视效果最大程度还原原著,建造了大观园和宁国府、荣国府,并走遍了全国10省市219个取景地,最后为观众呈现出原著中繁华绮丽的“红楼之景”,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

(三)武术妙用:历史传承的再塑

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具古老特色和独特性的象征,武术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领域的表现历史悠久,尤其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电影武舞意象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尚武而尊礼身体文化记忆的艺术化叙事。其文化表征载录了大量中华传统武术的动作信息和技术元素,并以武舞意象的审美思维解析武术文化内涵。”[5]武术从开始的经典文学作品到现代的影视制作,虽不断变化发展但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视觉时代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武术价值对人们的影响愈加深刻。武术电影由早期的《少林寺》(张鑫炎,1982)、《武当》(孙沙,1983)、《精武门》(陈木胜,1995)发展到现在的《功夫》(周星驰,2004)、《战狼》(吴京,2015)、《叶问》(叶伟信等,2019)系列等,不变的是武者的精神气魄。现代科技的发展则为电影在特效和摄影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技术,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银幕深深刻入人们的心中。在《叶问》系列电影中,既探讨了武术又传递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战狼》通过激烈紧张的剧情,让观众感受到军人身上独有的责任和担当,引起人们在和平年代所体现的珍惜和平的情绪。2023年播出的综艺《来者何人》(张华立等,2023)正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敬畏。它以重现中国功夫影视剧中的片段为主要内容,向人们传递中国武术的魅力和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题材的影视作品加入了现代科幻元素,传统武术在银幕上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观众。

(四)乡土风情:传统人文情怀的涵养

在中国的现实人文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乡土风情,在当代影视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精神向往,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和对自然景观的珍视,这些都是传统人文情怀在当代社会中的延续。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渔光曲》(蔡楚生,1934)开始,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聚焦乡土社会现实,在观照劳动人民的奋斗与命运中,不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从价值内涵层面来看,农民和乡村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人民身上的勤劳、质朴、真挚等优秀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乡村影视在艺术价值层面展现的就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例如2023年7月上映的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高秀云),讲述了赤牛坬村村民在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努力下,将原本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宜居的新农村的故事,展现了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客观要素来看,乡村影视也是一种历史记忆与社会风貌、多元文化的展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例如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赵本山/徐正超,2010)展现了东北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现实图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毛卫宁,2015)描绘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陕北民风民俗。从精神延展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当代影视制作中,立足中国现实人文背景,乡土风情承载着国人对乡村生活的精神向往,这既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也是浪漫质朴的“山水情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宁浩等,2020)通过五个故事展现出朴素、活力的当下乡村生活画卷的同时,也在乡村人文特色的全景展示中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情结。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表达的提升策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立足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需要提出的倡议,旨在根植历史,面向未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合作发展、和平共赢。把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广袤场域,是全方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打造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将有更多机会争取到更为广阔、更为多元的跨国界文化消费市场,开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因此,立足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呈现历程和具象化表现,探索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的路径和策略,是客观现实的必要性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影视的传播策略。

在文化语境下对影视内容进行创新,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品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创作更应该注重以内容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既要起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也要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吸引观众并推动文化传播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神话、哲学、历史和艺术都是中国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当前,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部分人对文化不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产生文化焦虑现象。影视作品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直观且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整合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托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背景,将影视内容进行创新,凸显出“一带一路”下的人文特色。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独特影视品牌,可以促进新时代影视文化的形成,同时可以推动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影视平台的建设。

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有利于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曝光度和认知度。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形态、逻辑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导致不少国外观众在理解和接受中国影视文化内涵上还有认知盲区和偏见。“一带一路”在文化发展方向上的“文化共同体”策略显示出较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拥有了更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影视交流、影视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中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发展共享,同时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输出力和曝光力,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双重聚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精准定位与推广渠道多元化。“一带一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拥有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影视产业的市场调研可以对市场有更深入了解。一方面可以获得各地受众群体的文化偏好、观影习惯和审美趣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进行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国际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分销渠道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加高效的国际市场推广策略,更好地利用当地流媒体平台、电视台和电影院等多元化渠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推广。

利用数字媒体与新技术,开创“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助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传播。“新时代下,影视文化在科技与艺术互融的基础上,形成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它通过传媒新技术,实现视听相结合的艺术表现,以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7]随着三维成像、虚拟现实、高清银幕等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影视行业迎来发展的新维度和新空间,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机遇。通过数字媒体与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科技化、高端化,信息赋能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更加贴合时代主题和观众视听需求。2023年9月9日,“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在西安正式开通,这将为我国文化影视业增加更多市场需求点,让科技与文化融合升级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过去十年间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凭借其底蕴深厚而又绚丽多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汉语、中国功夫、传统服饰等逐渐在对外交流中成为焦点和热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倾听者。为此,必须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的价值,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和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作者简介】  韩娇柔,女,云南大理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风起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