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与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2024-06-28鲁娅辉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关键词:谭恩美沈从文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沈从文和谭恩美两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重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这两位作家作品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共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沈从文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强调民族特色、关注民生和历史传承,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谭恩美作品则注重民族文化的表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有机结合,呈现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对于理解自身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跨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谭恩美;中国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15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沈从文与谭恩美跨文化比较研究与西部文化传承”(湘社科办[2020]3号:19WLH0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边城》英语译介的湘西叙事重构研究”(湘社科办[2023]1号:2022YBA200)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品牌声誉变得越来越关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家与国民形象:“东方大国”仍然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显著印象,占比56%;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率更高。随着海外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对中国拥有的悠久历史和迷人魅力的认可度也相应上升。“一带一路”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展倡议,加强了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与繁荣,它不仅加速了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走出去”,而且打通了国际化发展新通道[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沈从文与谭恩美作品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独特的家国形象建构理念,还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和视角下,探讨跨国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跨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二、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

以个人话语视角构建的小说文本,通过关注个体生活和个人命运来深刻反映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这种叙事模式避免了国家话语时代的宏大叙事风格,强调具体细节的重要性,以事实为基础还原真实情境,并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个人话语是否能提升至国家话语层次,最关键的特征在于传播者的口头表达行为是否展现出国家形象或代表国家利益。

自人类国家形态诞生之初,国家间的传播就已深受人际交流的影响[2]。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侧重于展示民族区域和跨文化融合的沈从文和谭恩美小说类型为阐释和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文本。它不仅纠正在文化追溯和文明展示过程中的刻板印象,还以现今展望未来的文化形象,确保形象认知的连贯性和一致性[3]。

“中国叙事”是一个充满创作空间的领域,美国华裔作家如谭恩美的“中国叙事”大多基于中国历史、记忆或想象而创作的。这种“中国叙事”与美国(西方)叙事范式的时间性架构有所不同,它呈现出一种以空间化为主体架构原则的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特有的美学形态[4]。

沈从文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西方现代性对传统中国形象造成的认同危机,导致国人对传统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危机。这促使沈从文等爱国知识分子寻找符合历史发展的新民族国家形象。鲁迅等启蒙主义作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而沈从文则在《边城》等著作中以湘西世界为蓝本,塑造了完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象,加强本民族对自我的认同,同时启发读者找寻和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5]。在西方现代性和东方主义话语体系中,“中国”和“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过程揭示了一个动态的观念结构。这一结构以及中国形象的关联性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认识框架。要在中国视角下参与世界秩序原则的重建和意识形态话语竞争,建立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纠错功能的话语机制[6]。沈从文的国家想象问题在其前期对湘西乡土空间的建构中,可看到国家想象的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想象的力度。他的文学创作整体上可被视为新中国国家想象与书写的宏大叙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国家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沈从文作品的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

沈从文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在于他关注到了国家命运的多样性、对民族精神的强调以及民众在国家命运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独特的国家形象建构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一)强调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沈从文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首先是他对民族精神的强调。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沈从文创作的湘西世界充满原始生命力,男性具有匪气、野性和血性,女性则大胆、真诚、自然,少受理性与道德束缚。湘西小说以民间写作手法和价值观展现了诗意、自由的精神文化空间,体现了民间精神和立场。研究沈从文作品时,无论是探讨“苗-汉”“城-乡”等二元对立模式,还是分析民族和国家形象构建,都需关注其文化立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沈从文文化立场的研究受到苏雪林、金介甫的影响。金介甫从西方学者视角,结合地方风俗、文化和历史,强调了沈从文创作中的少数民族立场。[8]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内部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对近代社会危机下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的创作既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参与,又通过充沛的“边缘活力”彰显了中国文学生成的多元来源。

(二)关注民生,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沈从文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之三是他关注到了民众在国家命运中的主体地位。在沈从文看来,国家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因素,更取决于民众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民众成了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元素。《骆驼祥子》金译本在英美出版。无论是否同时在两国出版,中国形象在英译中国小说中主要呈现为革命、战争、国民个性和经济社会等一些题材。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则从积极角度塑造国民个性,如展现人性真善美的《边城》《萧萧》,体现自然恬静优美的《龙朱》《夫妇》和《三三》,深刻揭示下层百姓日子的《萧萧》《柏子》,写实湘西农民生死情景的《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抑或凸显民族民生忧国忧民的《会明》《灯》以及《月下小景》。发表于《亚洲》杂志的我国作家作品,如李辉英的《福地》、丁玲的《水》、沈从文的《丈夫》等,在国民性方面,揭露了我国农民顶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悲苦生活。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是鲁迅作品的特色,比如,《药》针砭了农民的冷血与愚昧;沈从文通过《丈夫》头痛批旧中国农村封建陋习和中国百姓蒙昧无知时的卑躬屈膝;丁玲用《水》白描了农民醒悟、努力抗争的形象[9]。

(三)注重历史传承,传达家国情怀

沈从文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之一是他关注到了国家命运的多样性。在他的作品中,国家形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出国家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描绘湘西边陲小城的生活,展现了国家命运的多舛和民众生活的艰辛;而在《长河》中,他则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展现了国家历史的沧桑变迁。这种关注国家命运多样性的创作方式,使得沈从文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他打破了“乡土中国”的单一形象框架,自觉地将“兴”的动机、“人”的理想和“立”的理路融合在一起。这一做法澄清了沈从文与其他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的不同路径和内在关联[10]。不同于苏雪林将湘西人与汉族区别开来,刘洪涛认为,沈从文在《沈从文小说新论》中从现代性的角度谈论沈从文的湘西构建,认为沈从文借助牧歌情调在湘西建构起国家形象,通过张扬非理性精神来反抗现代文明[11]。

四、谭恩美作品的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

谭恩美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特点在于其多元性、现实性和艺术性,这使得她的作品在中美文学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她的作品,美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

(一)注重民族文化的表达

谭恩美在作品中将中国形象与美国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她的作品也对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表面人类学(或民族志)探索。在多元化主义的理念下,谭恩美对里根时代关于物质主义的评论更是引人深思。因此,谭恩美的作品实际上是各种传统汇流的结晶,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12]。谭恩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中医、书法、茶艺和瓷器等表示高度赞赏,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引起极大兴趣和喜爱。

在谭恩美描绘的中国形象中,我们既看到了古老、神秘、落后甚至丑陋的一面,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这种“双重”中国形象的形成与作者的双重文化身份密切相关。[13]谭恩美作品中的华裔女性角色以及作者本人,都身处美国社会环境,因此她们在认知中国时,难免会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角。同时存在时间错位的现象,形成美国的富饶文明与中国的地理环境贫瘠、文化封建专制对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逐渐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反映出作者观察主体的积极态度。

(二)关注民生与国家发展

谭恩美的作品强调人文关怀。她关注个体的命运与情感,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她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形象的建设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谭恩美在作品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来表现中国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在谭恩美的作品里,中国的变迁和发展反映了整个社会权力话语的变化。然而,这种文本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也会通过其空间构建影响华裔和主流社会的认知。[14]因此,作家对族裔记忆空间的掌控和争夺,以及在记忆生成机制下,审视“中国”空间对于华裔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便成为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传达现代国家价值观

谭恩美在作品中采用多元的视角来建构中国形象。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既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吸引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同时,通过增强作品的文学虚构性,谭恩美提高了其文学艺术性,从而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确立了重要地位。她不仅关注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还关注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纵向审视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到《接骨师之女》,我们可以看到她逐渐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再单一地贬低,在颂扬母亲的过程中,她也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土生华裔的偏见和歧视进行了抵制。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涵盖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丰富的文化历史、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等。这些元素揭示了谭恩美对华人移民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以及对自我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的过程[15]。

五、结语

沈从文和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家形象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在表达方式和细节处理上存在一些异同。沈从文的作品中,中国家形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展现了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而谭恩美的作品中的中国家形象则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的中国家形象建构各具特色,分别体现了他们在地域文化传承和跨文化对话方面的独特见解。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对这两位作家作品中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文化特点,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史太润.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1):95-98.

[2]李亚铭.论国家话语中的口语传播[J].编辑之友, 2018,(01):75-80.

[3]刘艳婧,刘新利.文化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功能及方式[J].新闻论坛,2015,(02):88-92.

[4]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叙事”——以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23,45(01): 117-128.

[5]萧嘉泳.民族国家想象与沈从文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

[6]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287,312.

[7]徐红妍.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间意识[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43-46+51.

[8]潘浩.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沈从文小说研究关键词[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9(03):48-53.

[9]厉平.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10]《沈从文小说的民族国家想象研究》简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05):125.

[11]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黄秀玲.“糖姐”:试论谭恩美现象[A]//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三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3]黄成.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窥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2):189-190.

[14]许锬,刘慧.谭恩美小说的中国书写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87-92.

[15]许锬.谭恩美小说的中国书写及其成因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1):63-68.

作者简介:

鲁娅辉,女,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谭恩美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谭恩美的多面人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当代美籍华裔文学中族裔身份流动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多元文化身份与人物形象塑造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