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R技术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策略研究

2024-06-28王健龙尚玉珍

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AR技术人机交互非遗

王健龙 尚玉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AR技术以人机交互模式带给受众的趣味性、科技感和参与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文旅导览、教育、零售、娱乐等领域,其对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中AR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普及,研究基于AR技术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策略,以促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AR技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人机交互

注:本文系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访学研修经费资助成果(鲁教师函〔2023〕21号)、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黄河流域(山东段)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研究”(YTSK-2023-160)阶段性成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通过现代科技与相关技术实现非遗项目与当代社会环境融合发展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式因其便于传播、无原生环境依赖性、无破坏性等优势逐步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主流趋势。AR技术作为新型人机交互典型,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旅导览、教育、零售、娱乐等领域,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AR技术应用也逐渐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人士认可,但应用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A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中的

应用特点

(一)数字化展示设备及空间环境依赖程度低

数字化设备是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推广应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内容制作阶段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及基础配套设施基本相同,但在数字化展示方面,相比于传统数字化保护技术和VR技术,AR技术对数字化展示设备和场地的要求都不高,可随时随地进行非遗项目内容数字化传播,如表1所示。

(二)交互内容精准

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AR技术与VR技术及其他数字化技术的最大区别是AR技术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做加法,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图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源)通过智能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AR技术的原理也决定了交互内容推送的精准性。受众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是否进行AR交互操作,在进入交互界面后,受众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交互内容,从而确保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内容的精准推送。例如,云观博为山东省淄博市非遗展示馆的定制AR产品,包含导览攻略、臻品展示、展品AR扫描三个主要部分。用户可根据AR平面图规划个人行程路线,在游览参观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喜好,通过相机扫描展品来观看AR文字介绍、高清非遗项目图片、非遗项目视频、AR动画、三维非遗实物模型等。游览结束后,用户仍可通过相关App在“臻品展示”板块内与个人感兴趣的非遗项目进行交互操作。另外,相关机构可通过App内的留言、点赞、打赏等功能结合点击量来了解用户对不同非遗项目的关注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数字化展示内容,更好地实施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与推广。这种基于用户主动选择、内容推送精准、付设备与场地要求较低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是其他数字化保护技术所不可比拟的。

(三)“AR+”载体具有多样性

AR技术通过智能端摄像头扫描即可实现人机交互,这一特点也使AR技术比其他非遗数字化保护手段更具载体拓展性和趣味性,可通过“AR+”实现非遗数字化内容的保护、推广与传播。明信片、画册、书籍等纸媒文创产品,AR实景导览,AR相机,AR游戏等均可嵌入非遗项目数字化内容,并依托科技属性与交互趣味性达到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推广的目的。比如,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盒马、支付宝联合推出运用支付宝AR技术的“文博超市”将传统吴地的风物标签、生鲜产品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内容以互动娱乐的形式进行推广传播,吸引了众多都市白领为代表的青年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惊艳世界,舞台美术将舞蹈本身作为AR内容融入节目,呈现出“人在画中游”的视觉效果,这便是“AR+空间应用”的经典组合方式。

二、AR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

推广的策略

(一)相关部门主导“AR+”公益创作平台建设

云端服务器和AR服务平台是AR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的核心平台。经调研,国内一些AR平台并不对个人用户免费开放,而是以产品付费定制的形式对企业用户或个人用户开放。以支付宝AR平台为例,其依靠云端与终端一体化的智能识别引擎、3D/SLAM/多媒体渲染能力、完善的一站式AR开发调试工具等领先技术创建了完善且领先的AR创作生态环境平台,能够支持各类App、小程序的无缝对接应用,并能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目前,支付宝AR仅为企业用户或商家提供定制服务,不对个人用户开放平台服务功能。

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AR技术的平台研发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是非遗传承机构或文化传播机构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及个体难以承担的。虽然现在也有诸如Reality Composer、Snapchat Lens Studio等AR创作工具,但因系统全英文界面、操作需有计算机语言基础能力等原因,并不适合国内非遗项目AR产品研发。鉴于此,由相关部门主导进行“AR+”公益创作平台建设是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AR技术的优势和前景越来越被人们接受,“AR+”公益创作平台建设能够打破当下各类AR平台的非公益性现状,满足个体非遗项目或各类非遗传承机构、个人、文化单位、教育研究机构对AR技术平台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将“AR+”公益创作平台建设应用于各类公益文化事业中,如城市旅游导览建设、特色文化传播、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

(二)“AR+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AR+非遗”不但能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而且能通过科技手段、互联网平台等实现非遗项目的推广与经济转化。以天猫发起的“识遗计划”为例,该项目重点保护100项非遗技艺,利用IP平台资源促成近500个天猫品牌与非遗项目的跨界合作。在此过程中,天猫联合中国美院等,打造一年一度的天猫“非遗购物节”。“VR+非遗”在此过程以人机交互的形式承担了产品展示、数字化资源传播的重要作用,并将传统非遗项目以青年受众群体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与推广。

(三)校地融合“AR+非遗”专项人才培养

无论是学术研究、数字化保护,还是市场化运行等,都离不开对非遗文化所在地区的专项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非遗的田野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基于此,由地方高校以校地融合方式培养非遗数字化保护专项人才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战略举措。第一,地方高校在非遗原生资源获取方面具有地缘优势。第二,地方高校在非遗研究方面大多具有较好的研究成果基础,AR专项人才的培养和成果产出能够完善地方非遗数字化保护链。第三,AR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应用领域众多,人才缺口大,而且能够专门服务于地方的“AR+”非遗人才稀缺,因此通过校地合作的形式对专项人才进行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对AR技术人才的需求。

以山东省非遗项目胶东面塑的数字化保护为例,目前胶东面塑的数字化保护仍然停留在以图文资料为主、影像资料为辅的起步阶段。虽然相关面塑科普宣传视频数次被央视及省级电视台播报,但笔者调研多位胶东面塑非遗传承人了解到其传承现状缺不容乐观。由于采访及拍摄安排时间有限,多数电视台及专业机构对胶东面塑的影像摄录一般控制在1—2天内完成,因此数十道制作工艺、上百种面塑形象、各类面塑的民俗文化内涵等在最终成片视频中展示有限,而且有一些拍摄方往往不会将原始拍摄素材转交给传承人或地方机构留存。近年来,烟台南山学院依托地缘优势,围绕胶东面塑项目组织师生进行了AR数字化保护专项课题申报、数字化资源整理、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校地融合形式的数字化保护措施,促进了该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推广工作。部分参与该项目的毕业生也会因具备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工作经验而在青烟威地区继续从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因此该项目实现了为胶东地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工作培育专项人才的目的。

(四)“AR+”小微型文创产品研发

“AR+”小微型文创产品研发指的是依靠AR技术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加强对售价相对低廉的小型文旅纪念品或伴手礼、App动效加载等受众群体定位明确、兼具娱乐性和功能性的文创产品研发。该策略的提出考虑三方面因素。第一,文旅纪念品市场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非遗相关产品亦然。“AR+非遗文创”能够通过附加在产品上的人机交互内容提升文创产品娱乐性、新奇感、科技感,使其在文创产品市场中更具竞品优势。第二,拓宽非遗文化受众群体覆盖面。无论是以抖音AR特效为代表的App附加性娱乐功能,还是以内容普及、导览功能性为代表的博物馆(院)、科技馆、展览馆相关AR产品,均以中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AR+”小微型文创产品带来的新奇感和交互科技感更能被都市白领、青少年受众群体接受,尤其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更容易获取。第三,现有的各类非遗文创及周边产品对非遗相关知识及内容的普及传播缺乏有效介质载体,在信息承载量方面受介质限制,承载信息量有限。AR技术能够通过人机交互实现更多非遗相关内容的承载。

四川博物院推出的“见字如面,文物传情”AR公益文物明信片利用AR技术将文物战国牛鼠纹铜矛“活化”,人们通过手机扫描明信片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端观看“战国牛鼠纹铜矛”AR动画。通过与线下公益活动的结合,目前该活动已有数万人参与。近年来,“非遗+文旅”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基于“AR+”的小微型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必将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三、AR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及

推广的现实问题

非遗项目数量庞大,而且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技艺类型、民俗功能等,其内容有所区别,因此非遗项目在数字化保护中很难形成统一的或批量化的AR技术解决方案,只能采取“定制化”AR技术应用方案。这就为A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一方面,AR技术能够对非遗保护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AR技术有应用门槛,传承人或地方机构并非通过简单学习便可灵活应用;另一方面,非遗项目的各级经费支持有限,而针对非遗项目进行AR技术定制需大量经费支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平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仍是一大问题,虽然上文中提出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策略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仍需对具体方法和路径进行实践探索。

四、结语

AR技术作为新兴技术的典型,区别于图文及影音等数字资料保存这种一般性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手段,其人机交互效果能够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科技感和参与感,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虽然在创作品平台、制作成本、专项人才、技术普及等方面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AR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不可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79-184.

[2]徐晓敏,龚萍,杨文煜.基于AR技术的云南禄丰恐龙谷数字化保护应用探析[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6):20-22,86.

[3]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2):121-142.

[4]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陈枫,王峰.VR/AR技术在虚拟博物馆游览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大众文艺,2020(4):61-62.

作者简介:

王健龙,烟台南山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创研发与孵化、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尚玉珍,烟台南山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AR技术人机交互非遗
初中英语课堂与AR技术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从儿童阅读方式的变化看童书出版风向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AR技术在传统民间家具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