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规划与美学价值分析

2024-06-27刘夕榕

北方水稻 2024年3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刘夕榕

摘  要:园林式水稻种植区通过结合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这一创新方法符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需求,重塑了传统农业聚焦生产效率的原有模式,在增加水稻种植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价值,有利于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并发挥出水稻种植区在促进生态保护、提升社会文化活力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多重作用。

关键词:水稻种植区;园林式设计;种植规划;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737(2024)03-0058-03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是结合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的创新方法,通过创造优美的水稻种植环境,增强农业地区的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这一概念源于对现代农业空间的深层思考,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园林式种植区的发展能为农业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途径。传统农业通常重视生产效率,而园林式种植则强调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的旅游和娱乐价值。园林式水稻种植区不仅是对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是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贡献,其实际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生态恢复、提供休闲观光机会以及教育农业和生态知识。通过探索园林式水稻种植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益、在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和管理挑战,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1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设计原则

1.1  生态原则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设计的生态原则,主要指的是通过设计来提高水稻种植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需要选择区域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及伴生植物,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如种植耐水植物、湿地植物和浮叶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为多种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自我恢复能力。[1]而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强则要通过水管理和土壤改良来实现,可使用生态沟渠和湿地来过滤和净化水体,增强地下水补给,提供生物走廊以支持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殖,在保持美观的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和促进生态平衡。

1.2  美学原则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设计的美学原则在于创造能够在视觉上吸引人的环境,这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布局和视觉焦点、精心搭配色彩与质感来实现。景观视觉的和谐体现在曲折的步道和隐蔽的观景点,这些元素能有效引导游客,增加探索的趣味性,并且可通过添加如桥梁或浮岛这样的结构来增强视觉效果,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2]色彩与质感的搭配可以利用水稻本身在不同季节变化的颜色(绿色到金黄色、水体的蓝色)以及与周围植被的多样色彩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增强场地的视觉深度和吸引力。不同的植物纹理和形态的组合能为水稻种植区增添更多细节和层次感,在使整个园林具备生态种植功能的同时,更使其成为充满艺术感和美感的休闲与欣赏空间。

1.3  功能原则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设计不仅需要美观,还应遵循功能原则。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添加休闲设施如休息区、信息展板,吸引人们参观和学习,让园林式水稻种植区在生产粮食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和教育的场所。实现可持续管理需要使用有机种植方法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采用水循环系统以节约用水,并通过定期的生态维护保持场地的功能和吸引力,这样的功能性设计不仅提高了地区的生态价值,也增强了游客的休闲体验,保障了农业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3]

2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空间布局

2.1  水体规划

水体规划是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设计的核心,通过合理设计湖泊、河流和湿地,以达到美观、实用和生态三重目的。湖泊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创造自然形态的湖泊,其边缘应曲折自然以模仿自然环境,大小和深浅应根据景观需求和生态功能来设计,如设浅水区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这样不仅能提高生物多样性,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4]而河流布局则需要模拟自然水流的走向,弯曲的河道不仅美观,还可以增加水体与岸边的接触面积,提高水质净化效率,同时河流的流速、宽度和深度也应支持生物栖息和景观观赏。湿地则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通过设计雨水花园或生态净化区,能够净化水质的湿地植被,并提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样不仅能满足生态的需求,也可以增强观光和教育的功能,为种植区增添实用性与审美价值。

2.2  植被配置

在园林式水稻种植区中,植被配置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兼顾生态与美学价值。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考虑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在传统的农作物品种外,搭配具有特别色彩与形态的装饰性品种,这样的多样化选择不仅能有效增强水稻种植的视觉效果,还能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有积极作用。至于伴生植物,应选择能够提供明显生态利益的种类,如能吸引授粉的昆虫、提供遮阴的芦苇、水生花卉以及低矮灌木等,这些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也有助于改善生物栖息条件并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5]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生产和美观因素的植被配置,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够实现多功能的设计目标,创建一个既生产高效又生态友好的美丽农田。

2.3  辅助设施布置

辅助设施的布置主要是为了在增强游客体验同时提供农业教育信息,步道的设计需要让游客能够轻松行走,并能近距离观察水稻及水生植物,为此可以选择天然石材或木板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材料。观景台则应设置在视野开阔的地点,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还能让他们欣赏到整个种植区的美景,在设计的同时,也应考虑安全性和对景观的最小干扰。此外,信息牌的设置需要向游客介绍关于水稻种植的科学知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这样的信息牌能显著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并强化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3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美学价值的具体表现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利用季节变化、光影与色彩以及纹理与形态的协调,从而展示多变的美景。其中,季节变化可以为水稻种植区带来独特的视觉盛宴,从水稻春天的嫩绿到夏季的翠绿,再到秋季的金黄及冬季稻田休眠期的干枯,每一个季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氛围。在春季,新生的水稻苗会带来生机盎然的绿色,这种生机与复苏的景象能让人感受到新生活的开始;在夏季,稻田变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展现出生长的旺盛和活力;秋天则是水稻成熟的季节,稻田中泛起的金黄色波浪体现了收获的喜悦和丰收的美满;而冬季的稻田虽然看似歇息,但这种静谧和凝重也有着别样的沉稳美感。光影与色彩在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巧妙运用,能显著地强化季节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感知。日照在一天之内及四季之中的微妙变化,能为稻田注入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与色彩深浅转换。[6]清晨阳光照射在露珠之上,使其熠熠生辉;至正午时分,烈日之下的稻田会呈现饱满鲜亮的翠绿色彩;而到了傍晚,夕阳散发出的金红色光芒则将稻田染上一层温暖的橙黄色,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田园画面。此外,阳光穿透稻叶所产生的透视效果以及叶影婆娑,也为稻田注入了更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视觉美感。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也需要充分重视纹理与形态的协调,使水稻纵向线条与平静水面形成的水平线与波纹相互映衬,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统一。而种植区内的水生植物,如莲花与芦苇,不仅在生态功能上能够净化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繁衍栖息地,更能在形态和纹理上与规整的水稻田形成视觉对比。通过精心设计以展现季节的更迭、光影与色彩的细腻运用,以及纹理与形态的和谐结合,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够超越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升华成能让人深刻体验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相互融合的艺术空间。

4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规划实施的挑战与对策

4.1  技术难题:生产效率与美学设计的平衡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规划实施中的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确保农业生产效率与实现美学设计的平衡,尤其是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之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采用集成设计方法,将美学元素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个步骤,以确保两者的和谐共存。[7]例如,在水利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创造既美观又实用的水景,如小溪和瀑布,这些元素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灌溉,同时也成为观赏的焦点,增强整体景观的美感。还可以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系统和智能监控来大幅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水分和肥料的投放,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但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设备的隐蔽性,以免影响景观美观。在作物的选择方面,可以引入多功能作物配置,如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彩色水稻品种,不仅能满足视觉艺术的需求,也能保持作物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与美学设计的完美结合。通过综合性的设计和技术应用,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够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达到高水平的美学标准,为游客提供既美丽又实用的农业景观。

4.2  管理挑战:多功能区的管理与维护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面临的管理挑战主要是在多功能区的管理与维护方面,这是因为多功能区涉及生态保护、游客服务和农业生产的多方面需求。为了有效应对管理挑战,需要采取分区管理策略,将种植区按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如划分为生产区、休闲区和保护区,每个区域根据其主要功能执行专门的管理策略。例如,生产区重点管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健康,休闲区则着重于游客体验和设施安全,保护区的管理则聚焦于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为保证这些区域能够有效和协调地运作,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包括农业专家、生态学家和旅游管理人员,通过各自负责自己专业领域的任务,确保整个区域管理的高效和专业。此外,为保持园区的高标准和持续改进,也需要进行定期评估与维护,通过定期检查种植区的生态健康、设施的完好状态以及游客的满意度,管理团队能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改进空间。根据评估结果,团队也应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制订具体的维护计划,以确保种植区不仅满足当前的需求,也能持续适应未来的挑战,确保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够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愉悦的访问体验和保护自然生态。

4.3  环境适应性: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

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环境适应性需要充分结合具体地理和气候条件,从而采取恰当的种植策略以确保种植既环保又高效。园林式水稻种植区应实施本地化种植策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及伴生植物,从而大幅减少对环境的改造和人为干预,并提高作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此外,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也应加强对气候适应性的规划设计,包括为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条件如暴雨、干旱等设计适应性强的排水和灌溉系统,确保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维持稳定的农业生产。例如,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过量降水,避免水稻洪涝灾害;而灌溉系统则可以在干旱条件下保证作物的水分供给。土壤改良技术也是提升环境适应性的有效手段,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绿肥等自然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从而支持健康作物生长。这些技术不仅能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也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

5  结语

通过对园林式水稻种植区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美学价值及规划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园林式水稻种植区能通过综合多学科方法,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还能增加教育和休闲方面的功能,使水稻种植区成为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绿色空间。这样的实践在满足生态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园林式水稻种植区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典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为现代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志.风景园林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J].居舍,2024(4):131-134.

[2] 吴继胜.论生态观光茶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居舍,2023(30):122-125.

[3] 王彦华,姬桂珍,刘桂芹.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生态园林式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8):5-6.

[4] 张琳,孔冬艳,姚现玉,等.农田林网中园林式种植模式的利弊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2022,42(1):42-44.

[5] 黄文龙.园林设计如何与农业经济生产结合的探讨[J].花卉,2020(8):63-65.

[6] 程波,祁祥春,丁雨成.园林式畜禽养殖场绿化的益处与设计[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81.

[7] 李超全.探讨园林式生态农业新农村的规划与绿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47):60-61.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