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园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研究
2024-06-27李晓
李晓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水稻田园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已成为实现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水稻田园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探讨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优势。水稻田园旅游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激活乡村文化、构建乡村新社会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水稻田园旅游开发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强调了水稻田园旅游开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稻田园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乡村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737(2024)03-0055-03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休闲观念的普及,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越发频繁,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水稻田园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水稻田园旅游的兴盛,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回归自然、体验田园风光的休闲选择,也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优化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有力途径。该模式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重追求,有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水稻田园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具有标杆意义,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与福祉、活跃乡村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乡村振兴与田园旅游的内在联系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农村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核心,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活质量。而水稻田园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水稻田园旅游的开发以水稻生产为载体,使游客能够体验从插秧到收获的全部农业生产过程,寓教于乐,提高了农业文化的传播力度,对维系乡村生活方式、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水稻田园旅游不仅使农产品实现了增值,也促进了农事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田园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逐渐从边缘化走向主流,特别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其作为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推动。当前,以稻田为基础的田园旅游已经成为连接城乡、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共赢的关键链条。在行业宏观政策的推动下,田园旅游不仅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和就业市场,也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水稻田园旅游作为这一策略的代表之一,受益于稻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态农业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们对田园旅游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观光休闲转向对原生态体验与文化探寻的追求,这为水稻田园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水稻田园旅游项目在设计理念、运营模式、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与特色,如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农耕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田园休闲度假等产品形态,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宣传与市场拓展等。这些创新有效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对于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水稻田园旅游的独特价值与功能意义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2 水稻田园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2.1 提升区域经济效益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水稻田园旅游作为一种充满潜力的产业模式,不仅满足了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追求,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水稻田园旅游,通过其独特的休闲和教育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直接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收入。[3]这种收入的增加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那些原本因地理环境限制而难以找到出路的地方特色产品,如今得以借助旅游产业的东风走出深山,打开市场销路,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拉动,就业机会随之增多,农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民宿经营等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获得劳动报酬,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水稻田园旅游还激活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使经济增长不仅局限于旅游旺季。水稻田园旅游通过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和增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常态化的收入来源,极大地降低了季节性经济波动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水稻田园旅游在地区经济振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2 改善农村社会结构
田园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水稻田园旅游,它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双重效应。水稻田园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使过去依靠传统农业单一收入的农户得以接触更广泛的市场和客户群体。农民通过参与旅游项目中的服务、导游、农产品直销等多种商业活动,优化了职业结构,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分配。除此之外,田园旅游还吸引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农民对于现代观念和信息的获取能力。这种城乡交融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互动,也促进了文化观念的更新换代,有效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封闭格局,在对乡村社会结构改良的同时带动了社会治理结构的更新。在水稻田园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互利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农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与管理过程,激发了农民自治与社区参与意识,有助于构建乡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水稻田园旅游有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 水稻田园旅游模式的对比及适用性分析
3.1 水稻田园旅游模式对比
水稻田园旅游作为农业旅游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在不同地区,水稻田园旅游开发运用了不同的模式和方式。通过对华东地区几个代表性的水稻田园旅游项目的比较研究,明显可以看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其中,部分项目强调了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利用当地的一些传统水稻种植技术与文化,吸引游客体验和学习传统农耕文化,从而达到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目的。而另外一些项目则更为注重位置选择和完整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以此吸引投资,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农民的直接与间接收益。不同的旅游模式成功的因素包括产业链构建的完整性、旅游活动设计的吸引力、产品服务的高质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稻田园旅游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比不同模式下的水稻田园旅游项目,可以发现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共同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增强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意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并且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与社区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在项目规划和实施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当地农民的利益,科学合理地设计水稻田园旅游模式,这样才能够在发展农业旅游的同时,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3.2 水稻田园旅游模式适用性分析
在针对水稻田园旅游模式适用性的深入分析中,通过综合考量不同地区农业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结合相关旅游理论和基于水稻生态系统的特性,本文对几个典型的水稻田园旅游项目进行了对比研究。[5]通过旅游项目投资回报率、游客满意度、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显示,水稻田园旅游模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该旅游模式对助力本土农产品品牌打造、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以及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不可忽略的潜在效能。水稻田园旅游模式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在水稻田园旅游模式落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创新型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开发、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等,均对水稻田园旅游的成功实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水稻田园旅游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和社区参与度,即社区与旅游业者的合作模式、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地方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因此,在实践水稻田园旅游模式时,应密切关注以上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田园旅游开发的双赢。
4 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互动机制与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亟须将产业升级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原则,而水稻田园旅游开发正体现了该理念。水稻田园旅游开发增加了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当地农民的直接收益增长贡献显著。在稻田景观的持续打造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过程中,地方特色餐饮、农家乐、田园民宿等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逐渐丰富,这些旅游产品不仅拉动了旅游消费,还催生了新兴的乡村经济模式。[6]通过对图谱信息的多维度分析可以发现,地域文化的挖掘展现与生态旅游的深入结合,是构建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的关键纽带。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区域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地域经济的强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水稻田园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其摒弃了单一的旅游吸引力模式,积极整合周边资源,强化农旅融合效应,促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村民福祉呈正向升级轨迹。例如,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构筑从农田到餐桌的生态链条,既强化了农田景观的游览体验,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地区内部价值循环能力,这在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层次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在互动机制的构建方面,水稻田园旅游开发重视本地资源与外界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多渠道营销与市场推广,如网络媒体、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提高了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品牌的认可度,这为引导城乡流动、扩大乡村生产性服务业的覆盖范围和深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而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应重点推进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在充分挖掘和塑造有利于乡村人才自身发展的路径的同时,构建具有活力的教育培训体系,以此确保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在人力资源层面的双向正反馈效应。
5 结语
水稻田园旅游的开发有效促进了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产业多元化与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稻田园旅游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创新模式,还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推进特色水稻种植技术与观光旅游的结合,发掘水稻种植的文化内涵,并结合现代旅游的互动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控制旅游发展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切实采取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途径,为水稻田园旅游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此外,还需加强水稻田园文化的教育与传播,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讲好乡村故事,加深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秋娜,姜现甲.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探索:评《田园综合体:广西理论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4):138-139.
[2] 冯乃曦,袁欣,师曼,等.中原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探索:以河南康龙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为例[J].山西农经,2021(7):79-81.
[3] 崔昕.全域旅游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J].农业经济,2020(9):43-45.
[4] 王家琦.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J].广东蚕业,2020,54(7):115-116.
[5] 廖存主.乡村振兴背景下阳朔县乌龟河乡村景观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128-130.
[6] 陈佳.田园综合体与其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异同[J].乡村科技,202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