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福建省影视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2024-06-26刘子妤刘枭
刘子妤?刘枭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当下全球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福建省作为全国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以“数字福建”开启福建省的数字化战略,并逐渐深入影视产业。现以“数字福建”为切入点,分别从其主导者政府和承建者企业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影视产业现状进行全面论述,并以GEM模型剖析福建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优势不足、企业地区发展不均、全产业链不完善三个突出性问题,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福建省影视产业制作、宣发、交易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大数据应用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将我国大数据战略布局分为2014—2015年的酝酿阶段、2016—2019年的落地阶段,以及2020年至今的深化阶段。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6.6ZB,位居世界第二,可见我国数字经济雄厚的发展基础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将在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实现“电影科技能力显著增强”,电影的科技能力覆盖全产业链,不仅包括电影创作领域,更包括电影产业链的下游电影营销,因此,数字化与大数据技术尤为重要。而福建省单一封闭的线性电影产业链模式不足以适应数字化大背景,这种模式亟需改变,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制定“数字福建”战略。
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在“科技+文化”趋势下,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引擎,福建省是全国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福建省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共同推动福建的数字化建设,影视企业将大数据融入影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重视影视科技创新,聚焦数字影视产业。
政策导向:完善产业链
福建省政府作为“数字福建”建设的主导者,为福建省影视行业数字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政策保障,不断激励福建省影视产业延长产业链、补足产业链、强化产业链。
在2021—2023年福建省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影视综艺+文旅”方案,以及建设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将文化数据转化为文化资产,通过打造视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视听行业资源要素,智能化的生产、审核、宣发、版权交易等业务促使影视产业链的延长,以此延长文化数据供应链。
在2020—2022年政府文件中,通过对全省、部分市区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政策资金扶持;以《关于推进福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为代表,中华文化数据库(福建)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被提出,连同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福建)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文化产业大数据中心项目,共同为福建省影视产业打造了高效共享、规模整合数字化的发展环境,推动建设公开、合法的文化数据交易平台,补足了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福建省影视产业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设为单独一章进行论述,福建省紧跟国家发展路线,在省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中对突破文化产业关键技术、新一代数字信息融合技术等运用到文化领域的生产和传播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投资或设立影视运营云计算、大数据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资金补贴,为福建省影视产业提供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强化了大数据在福建省影视产业的应用。
影视企业:机遇与潜力
企业是“数字政府”的承建者,福建省影视行业发展在挖掘福建本身文化资源、产教融合的同时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将大数据融入影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重视影视科技创新,聚焦数字影视产业。
福建省以厦门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显著效果。《2022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9—2022年电影私募股权融资企业所在地中北京和上海以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厦门成为紧随北京、上海、长三角地区,排名第十二的存在。由于私募股权企业经历了投资机构的市场化筛选,其成为兼具内容和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所以更能够代表领域中新型企业的质量,福建厦门电影私募股权融资企业足以证明在积极利好的政策背景和新的发展机遇下,福建厦门影视行业当下高效的发展质量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影视制作领域中,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打造的网络智能化云平台“福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汇聚内容资讯多达200万条,先后吸引近2万家机构入驻。2022年底,海博TV6.0版正式上线,应用了智能推荐算法和“AI分析”技术,以用户行为数据为基础捕捉用户兴趣,兼顾热度、时效、广度等维度,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推送;人民中科(厦门)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深耕视频搜索、溯源和辟谣、版权监测等商业化应用场景,与厦门文广影音合作打造“风控大脑”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21世纪以来,东南沿海部分省份和地区开始大量出现“产业集群”,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产业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正面影响。伴随国内影视产业集群结构的清晰化,有学者提出未来我国影视产业集群发展应当以一定的实体电影拍摄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向虚拟电影产业园区或电影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等形式转变。近年有学者将GEM模型引入评估影视集群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被归纳为三要素六因素,即资源、设施为主的基础要素,供应商与相关企业、厂商结构与战略为主的企业要素,外部市场和本地市场为主的市场要素,根据这些要素来分析福建影视产业发展的不足。
市场要素:市场竞争优势不足
电影产业与数字文化的融合是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据《2023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83家互联网企业参与出品及联合出品上映了40部影片,产出票房占比高达85%。部分有互联网数字技术背景的电影公司成为全国业务水平领先、代表行业中坚力量的电影上市公司,普遍聚集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但福建地区近几年随着影视热潮出现了一批全国头部影视公司的子公司签约入驻,意味着福建省本土影视产业缺乏天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土壤,目前仅以微弱的竞争优势承接资源倾斜。
目前,全国近八成以上的重点影视企业聚集在北京和长三角地区。在影视基地分布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聚集效应尤为明显,拥有众多知名度大、活跃性高、有代表性的影视基地。如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拥有130多个室内摄影棚,29个高科技摄影棚,吸引了正午阳光、博纳影业、爱奇艺等影视巨头在内的2000余家企业入驻,对福建省影视制作资源竞争形成威胁。
企业要素:企业地区发展不均
福建地区发展不均衡,势力单薄,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主的影视行业龙头地区。2019年至2023年间,福建省的福州、厦门的年度电影备案企业数量排名逐年上升,以厦门为例,2023年以60部备案影片居全国前7位,凭借地理优势、政策优势、金鸡机遇占据头部影视资源。
以聚焦投资、制片、宣发业务为主的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与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福建龙头影视企业,做出福建影视产业亮眼成绩。如2023年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年参与的19部影片16部票房过亿,尤其联合出品的影片《流浪地球2》高达20.29亿元票房,《满江红》高达45.44亿元票房。但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影视龙头企业带动效果较弱,集群效益不高。
基础要素:产业链不完善
影视科技作为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最佳助力,在福建省影视产业链的发展还并不完善,当前福建省影视产业链的重心仍在投资、制片业务,以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为代表,作为背靠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集团子公司,历年来业务局限于出品、联合出品、联合发行,不利于福建本土全产业链的影视环境培育与在地经验积累。
数字科技是区域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福建省却未广泛且深入地应用。中国影视基地建设迈向高新化发展阶段,出现了科技赋能型影视基地,推动影视业态数字化全流程再造,而福建尚未同步建设科技赋能型影视基地。
大数据背景下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目前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不完善不充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困境,以及当下国有控股企业具有融资易、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资源集聚力优势的情况下,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需要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影视资源的汇聚以带动全省影视产业稳步向前。
2021年,国有企业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成立,经过三年的发展,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将业务拓展至影视产业,成立福建省数字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以影视数字制作为主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深度应用,计划打造影视数字化生产流程、全国最大的数字影视版权交易所、打造全国最优质的影视渲染云平台、打造全国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拍摄基地作为福建省数字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未来的核心发展目标。在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发展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路径,以期对福建省影视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产业生产体系构建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多元化、多媒体、跨平台的收视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出不同体量、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不同的生产模式,如近几年流行的竖屏剧与网络微短剧。网络微短剧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几分钟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短剧,这类微短剧往往需要在两分钟内快速吸引观众。2023年抖音出品三集正片播放量达到破亿的微短剧《二十九》,制片人曾明辉接受采访时说:“后台会给一些非常严格的指标,比如5秒有多少观众流失,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秒的镜头信息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把握。”
因此,福建省影视产业的生产体系构建必定要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一是要着眼影视产业前沿,拓宽大数据在影视产业生产端的应用途径;二是要深度挖掘底蕴深厚的福建文化,如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等,依靠大数据打造福建“记得住,叫得响”的独特影视文化产品。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产业宣发体系构建
无论是在电影营销环节还是在电影发行环节,片方、营销公司与影院都选择运用互联网线上营销为主力对影片进行推广,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抖音和视频号上进行引流宣传,线上线下的营销组合拳模式已成为电影营销最优方案。如神话影城金华店在对影片《速度与激情10》进行营销推广时,采用“商场沟通—线下打卡点布置—线上宣传启动—线下传播流—首映活动送权益卡”的一套营销方案,上映期间人次份额保持了10%的增长。2023年,万达电影执行总裁陈洪涛指出万达影业以大数据赋能新运营,打造了业界领先的NOC(网络运营中心)系统、数字化管理中台等,从而实现从总部到地方、从影院运营到客户管理的院线经营新模式。
以此为方向思考,福建省影视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来用于营销公司探索新的电影宣发方案,另一方面要刺激影院等传统终端进行管理,营销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发展路径。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产业交易体系构建
在国家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及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成立的方向指引下,福建省影视产业可以依托中华文化数据库(福建)项目的建设,利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福建)平台优势,促使福建省影视资源交易和版权交易数字化、规模化发展。
上海政府自2022年起推行建立数字创意联盟链体系,构建可信中心化存储融合体系,以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园串联推动整个上海地区的文旅产业进入“元宇宙”赛道。上海作为科技与文化的先行地已十分明确地标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落户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并规划建成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数字电影大数据存储、修复和制作中心。在此建设背景下,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与福建省大集团可强强联合,共同构建福建省影视产业的大数据交易体系,乘着金鸡电影节影视盛会的东风,以更高的容量和更快的速度实现福建省影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而在全国影视产业的数据交易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福建省大力发展数字化进程中,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影视“革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完善影视产业链,通过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力量抓住金鸡带来的行业机遇,不断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依托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影视资源的汇聚以带动全省影视产业稳步向前,构建福建省影视产业发展新路径,持续推动福建省影视行业从影视拍摄导向型进阶为影视全产业链型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福建省影视产业的“大跨步”。
2022年度“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福建省影视行业发展现状、机遇及路径选择》(编号:JAT22109)阶段性研究成果;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电影节运营赋能城市文化的作用机理与对策研究——戛纳样本与厦门实践”(项目编号:YKJCX20222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