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的认知与传播
2024-06-26郑禹司思
郑禹?司思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西方歌剧的表演结构、演唱技法以及创作思维,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风格。现分析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总结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认知差异,并提出科学的传播路径,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歌剧是西方主流表演艺术之一,是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等多门类艺术内容集合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歌剧艺术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歌剧通过借鉴西方歌剧的叙事表演结构、演唱技法以及创作思维,丰富了中国戏曲与民歌的元素与形式,融入中华传统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风格。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将认知科学理论、方法、范式融入传播研究,研究传播中的感知、理解、诠释和记忆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歌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趋于明显。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不仅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也和国家文化战略紧密联结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民族歌剧推动着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中国民族歌剧这一表演形式传播中国文化,对实现“中国文艺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一国家文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纵观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在创作题材上,其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诉求,在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形式上,其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戏曲、民族音乐的特色。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多种元素不仅成为其特有的文化符号,也蕴含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艺术,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展示着中国艺术的美学风格。当前,伴随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一带一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民族歌剧应顺应时代发展,秉承文化先行的原则,让中国民族歌剧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民族歌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信息全球化、文化交融互鉴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题材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其传播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多元。从民族歌剧《白毛女》《沂蒙山》等经典作品在国内群众间传唱,到《秦始皇》《木兰诗篇》等民族歌剧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美国林肯中心演出引起的强烈反响,中国民族歌剧不仅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能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具有现实较高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认知差异
由于中国民族歌剧主要通过中国语言、中国音乐来讲中国故事,长期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相对缓慢;而中西方在历史文化、观众审美、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都是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历史背景认知差异
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形成了以各国民间故事、民俗风情为脚本,用各国语言演唱、具有各国特色的“民族歌剧”。中国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受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民族民间音乐等文化浸染,我国产生了不同于西方“民族歌剧”文化属性与文化定位的中国民族歌剧,并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歌剧表演流派。这与历史背景的认知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歌剧的故事背景相对侧重于描绘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或是取材于西方著名的戏剧题材,如古典时期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罗西尼的《奥赛罗》、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或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或改编前人传作的小说和剧本,基本上是想象性的创作。而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从不同角度体现解放精神的《党的女儿》《红珊瑚》,体现中国人民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刘三姐》《屈原》。这些取材于历史、生活的中国民族歌剧,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特征性,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内涵。
创作核心认知差异
虽然中西方歌剧都拥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线条、精湛的音乐演奏等多元艺术形式,但两者在创作的核心思想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西方歌剧强调创作应重视“音乐”本体,整部歌剧的情感表达也以演唱、演奏为核心。音乐在整个歌剧中处于主导、统领的地位,而人声、乐器、服装、灯光布景等其他元素都处于从属地位。在一部西方歌剧中,宣叙调、咏叹调的创作灵感都是由音乐元素迸发而来,并且每一主要人物都会被赋予一段特有的旋律,以凸显人物的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而中国民族歌剧借鉴传统戏曲的叙述方式,将创作的核心放在“剧”当中,通过情节的冲突渲染紧张神秘的氛围,而歌声、音乐则是与灯光、舞美、肢体语言等共同起到烘托剧情的作用。简单来说,西方观众观摩歌剧演出的目的是“听歌”,而中国观众观看中国民族歌剧的目的则是“听戏”。
文化符号认知差异
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结合了中西方元素,不仅注重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也融合了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方式,使音乐在极富表现力的同时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例如,在音乐演奏中,中国民族歌剧加入了经典的民族音乐乐器、古典的旋律以及运用五声音阶等手法,并借鉴民间传统旋律、小调、中国古曲等。这些元素的使用让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旋律上独具特色。在作曲配器上,中国民族歌剧通过运用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悠扬音色,形成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音乐风格。在舞美布景上,中国民族歌剧广泛运用如山水、花鸟等特色的元素,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在歌剧肢体表达的手法上,中国民族歌剧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功夫、杂技等表演形式。其在表现情节、描绘人物和营造氛围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民族歌剧通过使用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巧妙地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和创新,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和传统美学理念融入音乐之中,让中国民族歌剧在艺术表现上更具风格和文化特色。
语言表达认知差异
不同的语言在表现形式、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歌剧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为代表。这些语言在国际歌剧界被广泛认可,音韵、节奏以及表现手法都符合西方音乐的旋律与和声结构,能让西方观众更好地感受歌剧中的情绪。中国民族歌剧多以汉语为主,兼有当地的方言。汉语在发音、声调等方面与意大利语、德语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中文基础的观众来说,欣赏中国民族歌剧作品将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汉语有四个声调,造成了汉语歌词中的音律表达方式与西方音乐风格有出入;很多汉语成语、典故以及文化语境都需要观众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国民族歌剧在国外表演时可以增加多语种的解说,让没有中文基础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歌剧情节。此外,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剧情的凝练性以及音乐的表现方式,让中国民族戏剧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路径思考
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共鸣,而如何发展好、传播好中国民族歌剧作品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要让中国民族歌剧站上世界舞台,不仅要在取材上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在表演形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构建海内外多元传播渠道,实现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创新题材形式
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在于观众群体的转换,国内观众和海外观众的审美风格、认知差异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阶段,就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坚持文化自信,做到中华文化与西方经典的科学、有效融合。以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为例,虽然,这一歌剧的演唱语言仍然使用中文,但通过选取海外观众相对熟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通过将西方管弦乐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改编形式,让西方观众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情感的起伏,感受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最终演出大获成功。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2014年北美巡演期间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梁祝》《五行》等作品,用交响乐这一国际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歌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题材的选取和演出形式上的二度创作,使歌剧内容更加贴合海外观众审美,从而淡化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
立足传统美学,丰富表演风格
民族歌剧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也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学习、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过程中,中国作曲家、艺术家对中国化的音乐表演形式与艺术风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互相交流借鉴。而传统戏曲丰富的表演形式,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立足中华传统美学,才能避免民族歌剧内容的单一性和同质化现象。在声乐演唱方法上也是如此,应在西方歌剧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法,在突出中国民族歌剧的特性的同时,传播中国作品、中国歌唱艺术。以中国民族歌剧《秦始皇》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为例,在歌剧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作曲的创作技法、表演中的京剧文化与秦腔相结合,使《秦始皇》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综上所述,在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不仅要让西方歌剧艺术“走进来”,也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走出去”,让更多人在音乐中了解、接受并喜爱中国文化。
搭建多元渠道,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传播应该积极转变传统传播观念,构建新型传播渠道,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流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数字影视高清摄制的成本,让中国民族歌剧高清直播成为可能,观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不仅能够直接欣赏歌剧演出,还能实时分享观演感受。此外,中国民族歌剧可以借助多种媒介进行影视化制作、推广,通过专业设备录制高清影视作品,不仅能够降低场地、设备对海外观众听觉体验的影响,还能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台词进行翻译与解读,最大限度地保障海外观众对中国民族歌剧内涵的理解。这对快速拓宽海外市场、提高海外观众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认知度有重要作用。2022年,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夏日彩虹》在美国芝加哥古典音乐电台(WFMT)著名广播节目“歌剧系列”中全剧播出,随后还陆续通过65家美国电台、268个转播站面向纽约、华盛顿、费城、亚特兰大等333个美国城市播出。这也是中国现实题材歌剧首次、大范围在海外主流媒体播出。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国民族歌剧来说,除了在创作上应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精神,在传播渠道上也应体现出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海外观众感受中国民族歌剧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利用文化交流项目,推动国际合作
加强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是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加国际艺术节、戏剧节、文化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能提高中国民族歌剧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此外,还可以与海外著名艺术院校及文化机构开展学术研讨会、交流演出等活动,在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合作中,吸收国外的艺术思想,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国家大剧院先后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等大型歌剧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民族歌剧“走出国门”,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艺术交流。此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既能展现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风采,还可以通过文化外交的方式,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谊和理解。例如,中国民族歌剧《孔子》的国际巡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加深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中国民族歌剧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还对推动中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路径,中国民族歌剧不仅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还可以实现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在吸引海外观众的同时,在国际艺术界树立中国民族歌剧的品牌形象。同时,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民族歌剧的魅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增进海外艺术人才对中国民族歌剧的了解,扩大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范围。
文化在激发民族活力、凝聚国家力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积极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海外传播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各文化部门、艺术组织团体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民族歌剧。未来,中国民族歌剧应从题材形式、表演风格、传播渠道等角度出发,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中国民族歌剧的高质量生产,开拓线上线下多元化传播渠道,让中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艺术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ZD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