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念引领湖州全域“艺术乡建”

2024-06-26王冬

文化产业 2024年16期
关键词:湖州生态艺术

王冬

摘要:“艺术乡建”是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湖州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同时也在积极践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艺术乡建”的全域性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现研究“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提出“艺术乡建”全域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途径,以期为“艺术乡建”的有效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带来实践意义。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湖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市级美丽乡村已实现全覆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已全面打响。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艺术设施、艺术产品、艺术活动、艺术空间等的期待越来越高。如何创造性转化乡村优秀艺术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展示与传播的路径变得尤为重要。湖州全域“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突破口,挖掘和展示乡村优秀艺术文化,用艺术的方式讲好湖州故事,通过开展“艺术乡建”特色村创建,让文艺融入乡村,激活共富动能。

“艺术乡建”的动因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田园精神的回归是植入民族性格里的精神需求,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征途中,人们对乡村越发的向往。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发展乏力,远远跟不上现代化的进程,其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流失引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在乡村发展的现实语境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其发展的有效路径,“艺术乡建”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将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构建全域“艺术乡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通过一定的艺术理念、形式、设计、观念、媒介手段,充实乡村文化的艺术内涵,构建和培育文化生态环境。“艺术乡建”必将成为文艺、设计、建筑、经济、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艺术乡建”的目的是激活乡村内生价值、实现乡贤文化复兴、激发艺术参与主体与村民的互动性。艺术参与主体与村民有着共同的目的,均为提高村民主观能动性、加强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艺术乡建”在浙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社会进化,乡村包含着人民在社会治理进程中积蓄的全部智慧,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选择的结果,集中呈现和表达了农耕社会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文明认知程度。

湖州全域性“艺术乡建”打造乡村与艺术发展的共生关系

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艺术乡建”全域行动,湖州各级文联组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深入推进艺术融入乡村文化。湖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结合湖州市对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推动艺术与乡村文化的有效融合,丰富和拓展乡村文艺生态资源,逐渐形成带有湖州辨识度的“文艺行走绿水青山”艺术乡建品牌。

同时,湖州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文联共同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市“艺术乡建”工作的总纲。“让文艺行走在绿水青山间”艺术乡建全域行动得到全市的一致认同。以文艺富民之实、争省域典范之先,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打造“艺术乡建”湖州样本。

多措并举

在实施“艺术乡建”过程中,立足本地艺术场景营造。在改造和提升乡村文艺场域的同时,重视保留本地原生态文化基因,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在实施艺术特色村培育计划中,以“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塑造一批样板村镇和艺术特色品牌,在实施村民艺术素养提升中,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采取“文艺村长”“文艺展演”“菜单服务”等模式,在实施基层文联强基计划中,加速推进全市乡镇(街道)文联全覆盖工程,目前,全市实现两区三县68个乡镇(街道)文联全覆盖。在实施“三农”题材文艺精品创作中,多次召开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梳理并确定了一批反映湖州山乡巨变的选题,为建立“三农”题材创作库、组建团队组织化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共建实效

建立跨协同机制,以全市首批20个“文艺创作基地”为依托,鼓励各类组织参与“艺术乡建”工作,建立了“市牵头抓总、区县布局开展、乡镇(街道)具体落实、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作格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区县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将“艺术乡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艺术家驻村开展文艺创作提供保障服务。建立“赛马”比拼机制,每季度举办全市文联系统“走看赛”学习交流活动,推动各区县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找差距、抓推进。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制定出台区县文联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将“艺术乡建”工作纳入其中,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工作指标。建立宣传推介机制,建立“1+N”集群式宣传模式,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法,扩大“艺术乡建”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

因地制宜

“微改造、精提升”。通过“文化空间”模式,将农家羊圈、废弃粮仓等闲置资源变身“老邓漫画美术馆”“谷堆乡创空间”乡村振兴运营中心等“网红”场所,打造浙北首个乡村美术馆——妙山美术馆,为乡村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集聚地。开展“校地共建”模式,引进高校团队,打造培育南浔镇息塘村(酒文化)、旧馆街道港胡村(二十四节气文化)等文化艺术村。窑里村“艺术美乡村”校地合作模式入选首批省农村文化礼堂赋能共富引领计划。开展“艺术村落综合体”模式,文旅先行,文艺跟进,分别在庾村、五四村、庙前村、仙潭村分打造音乐村、综合艺术村、作家村、编剧村,同时落实艺术村落管理保障和艺术家“驻村绿卡”机制。开展“艺术乡村联盟”模式,聚力打造“一村一品”,发布全省首版艺术乡建地图,“上墅音乐原乡”“梅溪戏曲原乡”“山川诗歌原乡”“孝丰文学原乡”等15个乡镇(街道)均结合自身特点做好“艺术定位”。

艺术搭台,乡村唱戏,村民参与。“艺术乡建”主要参与者是村民,只有培育和壮大乡村文艺人才,才能提升艺术融入乡村文化的造血能力,是检验“艺术乡建”的重要标准。

“两山”理念下打造湖州全域“艺术乡建”的路径研究

“两山”理念发展溯源及对“艺术乡建”发展的推动意义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首次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关联,简明扼要地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绿色友好型发展实践。此后“两山”理念得到不断丰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版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浙江乡村振兴发展积极践行了“两山”理念。一是持续推进浙江乡村良性发展。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山”理念为浙江的生态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发展方向。二是直接指引浙江乡村环境生态化发展,建设出一条集绿色、生态、经济同向发展的道路,鼓励乡村将“绿水青山”这一科学文化生态观牢牢融入乡村发展愿景中来。三是多角度指引浙江乡村发展路径,“两山”理论所承载的价值观对大众生活习惯乃至消费观都有积极的影响。

湖州艺术融入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最早对中国书画史有影响的湖州人当属三国时著名画家曹不兴,被称为“画佛之祖”。他是二十四史最早立传的画家,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历史上众多书法家、画家共同成就了湖州“半部中国书画史”的盛名。元代赵孟頫开创了“赵体”,主张“书画同源”,在绘画、书法和书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开创了“吴门画”,与齐白石并称为“南吴北齐”;唐朝湖州刺史颜真卿,虽不是湖州人,但受湖州影响很大,他以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风格开创了“颜体”,后人将其与另一书法家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现当代,仍旧赫然可见湖州人的名字,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左臂书法家费新我,书法巨匠沈尹默。

近年来,在湖州探索开展“艺术乡建”全域行动,用文艺方式点亮乡村之美。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乡村的精神生活,还要注重乡村的人文精神塑造,从而促进湖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州全域“艺术乡建”的举措研究

1.传统人文艺术保护和开发

“艺术乡建”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物质基础和精神培育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组关系。“艺术乡建”本质是一个实践过程,不仅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注重乡村村民观念、思想、精神、价值体系的构建。因此,对本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培育,避免本地成为没有文化内涵的“空壳”。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注重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纳入保护名录,形成有规模、有内容、保护完整的“活态”乡村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合法利用,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挖掘传统村落自然、历史、田园风光等资源,发展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与乡创旅游紧密结合。

2.乡建顶层设计

“艺术乡建”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注重乡村规划,让其体现村民意愿,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积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吸引村民关注且有能力参与“艺术乡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动广大村民、驻村艺术家、当地企业和乡贤等共通开展“艺术乡建”。艺术融入乡村文化的前提是体现其乡土性,并非其现代性,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乡土文化的土壤,“艺术乡建”同样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滋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文化找到可行的建设举措。

3.艺术与乡建平衡发展

在“艺术乡建”实践进程的推进中,要保护好村民的切身利益,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依然是广大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是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最后才是精神文化的需求。“艺术乡建”的建设者、参与者始终都要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要努力把自己的艺术审美融入乡村。

在实施“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艺术与乡建的关系取决于是否“以人为本”。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艺术乡建”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务乡村和村民的过程。因此,主导者要以“服务者”的身份自居,既要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也要为本地的人文发展服务。回归自然、回归传统避免现代化、同质化是乡村发展的科学路线。

4.生态视域下湖州“艺术乡建”实践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要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前提下。“两山”理念的科学论断已经证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艺术实践相统一。湖州“艺术乡建”一直遵循乡村生态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两山”理论视野下,湖州“艺术乡建”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方面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生态环保产业、文创设计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开展乡村艺术节、音乐节、数字艺术、乡村艺术大赛等方式打造网红乡村,促进本地民宿、文创和旅游综合发展。

艺术融入乡村文化的重点不是艺术本身,而是通过恢复乡村当代礼俗秩序、伦理精神及生态营建智慧,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延续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敬畏和温暖。唯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嵌入“艺术乡建”的各个方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公众参与”机制,才能使“艺术乡建”得到健康、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

因此,在政府层面要加深对“艺术乡建”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切实落实好相关政策,协调解决艺术振兴乡村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艺术乡建”工作合力。研究出台本地区“艺术乡建”工作的细化举措或计划,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扎实推进“艺术乡建”工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将“艺术乡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艺术乡建”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文联牵头组建“艺术乡建”专家库和专家指导团,成立“艺术乡建”人才中心,县(市、区)组建相应的“艺术乡建”专家指导团,为“艺术乡建”提供专家指导和学术支持。在宣传上要对在“艺术乡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进行报道,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借鉴全省乃至全国“艺术乡建”取得的优秀案例,做好经验总结,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艺术乡建”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包含多学科内容,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美学、设计学等。在湖州,生态发展也好,乡村振兴也好,“艺术乡建”都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角度,湖州的发展离不开“两山”理念的支撑。从审美视角来看,艺术融入乡村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本文系2023年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两山理念引领湖州全域‘艺术乡建高峰塑造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3hzghy140)。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湖州生态艺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纸的艺术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生态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