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中村民主体性的重塑
2024-06-26李紫贤黄思雅杨瀚略
李紫贤?黄思雅?杨瀚略
摘要:艺术乡建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建设理念。现聚焦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艺术乡建中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其发展脉络和构建机制,针对如何激活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主体性、实现参与项目的可持续性提出建议,旨在深化乡村振兴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艺术乡建的有序发展。
艺术乡建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建设理念,广义上的艺术乡建泛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相关活动与事项,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推动乡村多维度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艺术乡建在国内广泛开展。尽管村民是乡村最重要的主体,他们却常常身处艺术乡建的具体实践之外,缺乏充分的主体性意识。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开展的“青田计划”通过参与式设计,形成了以村民为核心的多主体联动乡建方式。因此,本文基于“青田计划”个案研究,探讨艺术乡建过程中重塑村民主体性的路径,以期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促进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乡建的含义
广义的艺术乡建泛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相关活动与事项。艺术乡建是一种创新型乡村建设理念,是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产物,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使得乡村建设的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渠岩从艺术介入乡村实践的作用和目标出发,指出艺术乡建强调的是通过艺术家在地实践和艺术的人文启蒙作用,使乡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复苏与重建,使乡村文明得以修复和提升。方李莉认为艺术乡建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中国传统的“生活样式”,修复乡村价值,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
基于上述学者对艺术乡建的理解,本文将艺术乡建的概念界定为: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在乡村开展在地实践,整合政府、艺术家、公益组织、村民等多元力量,尝试推动乡村多维度复兴、促进乡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中的“艺术乡建”主要指“青田计划”,即针对以渠岩为代表的艺术家及民间公益组织为主导,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开展的艺术乡建实践。
重塑村民参与艺术乡建主体性的路径
季中扬、康泽楠指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就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汇通,通过改变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笔者通过对“青田计划”长时间的调研,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工作方法,将重塑村民参与艺术乡建主体性的实践过程分为三个渐进步骤,分别是融入乡村获得村民认同、唤醒村民主体能动性、培育村民艺术乡建自我发展能力。
融入乡村获得村民认同
我国乡村具有“熟人社会”的传统底色。艺术乡建工作者最初进入乡村时,于村民而言是陌生的外来者,在村内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村民常常会表现出高度的戒备心和警惕性。面对村民的漠然、警惕和质疑,艺术乡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了解地方风貌民俗、逐渐融入乡村生活,并以乡建成果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接纳。
1.立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
融入乡村生活,首先要尊重和了解当地文化。艺术乡建工作者在介入乡村建设之前,要进行大量、深入的走访调研,了解乡村的人口情况、地理条件等,走进乡村并发现乡村的价值,为获得村民认同奠定基础。此外,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借此机会增进和村民的沟通交流、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步拉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2016年,渠岩团队在青田村开展“青田计划”时,团队开展了长达一年的青田村历史和文化调查,对青田村的历史变迁、民俗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制订了乡建计划。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与村民共同生活,与村民共同挖掘“青田八景”并最终完成《青田村志》的编写。只有立足当地文化,尊重村民主体性,艺术乡建工作才有真正扎根乡村的可能。
2.以乡建成果促村民认同
村民对艺术乡建的肯定往往不是来自对艺术乡建理念的理解,而是建立在对艺术乡建成果的认同上。因此,艺术乡建工作者需要接受村民的不理解,坚持推进工作,培育乡建成果。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循序渐进,先采取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化等村民易于接受、效果明显的改造方式,使村民看得见、享受得到艺术乡建带来的实际益处,从而消除误解,接纳乡建团队。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乡建工作者应与村民平等对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村民的意见和诉求,让艺术温和地进入并服务乡村。
因此,“青田计划”首先开展了对青田村的修复和保育。乡建团队对几座闲置民居老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打造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现代化公共服务空间,既保留了青田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让青田村村民看到了艺术乡建的成果。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乡建团队始终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与村民沟通交流,积极回应村民的需求。曾有村民指出乡建团队的车挤占了他们的停车空间,此后乡建团队工作人员的车便一直停在村外。此外,乡建团队租用了改造或修复完工的村中闲置民居、鱼塘等,向房主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租金,以维护村民的利益。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团队继续开展改造工作,并始终坚持站在村民的角度,切实为村民着想,以真诚如一的行动换来了村民对乡建工作的逐步接纳。
唤醒村民主体能动性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工作,青田村村民开始逐渐接纳艺术乡建的理念及工作,但仍停留在默许阶段,缺乏探知和参与乡建工作的主动性。这意味着,艺术乡建进入了人文建设阶段,即唤醒村民的主体能动性阶段。
1.艺术教化:唤醒村民主体性
唤醒村民主体能动性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精神改造,要想调动村民的自发性,就要注重村民自治,注重当地文化价值,培养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观念。为达到这一目的,艺术乡建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艺术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以“家园与每一个个体休戚与共”的理念为指导,针对性地设计行为艺术活动或艺术展演,广泛发动村民参与。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基于人文、历史、自然等现有条件与资源,让村民在活动中增强对家园的责任感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在“青田计划”中,为了增强青田村村民对家园的责任感,艺术家吴高钟开展了“一口口水”行为艺术活动,组织村民使用吸管将河水抽取到瓶中。在一吸一放之间,村民重新认识到山川河流与自身息息相关,逐渐生发出爱护家园环境的主动性;团队还组织了义务清洁青田村公共卫生的“家园行动”,在团队成员的影响下,青田村村民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从观望、议论逐渐转变为加入并自发扩大清洁范围。通过这些活动,唤醒了青田村村民对维护和建设家园的主体性,即使活动已停止开展,村中仍然有一位婆婆坚持每天义务打扫千石长街。
2.平等协商:巩固村民主体性
这一阶段是村民主体性觉醒向自发行动转化的关键期,青田村村民初步了解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念并开始尝试以此视角分析解决日常村务。在这一阶段,只有让村民把握家园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村民参与决策的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村民参与式艺术乡建。在此过程中,乡建团队要在艺术乡建的多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协商机制,协助村民提高表达能力,引导村民真正参与乡建工作。
在青田碉楼修复改造工程中,青田村村民认为碉楼是家园历史的传承。他们主动找到渠岩,提出希望保护碉楼原貌的想法,渠岩促成了多方的座谈协商,最终村民设计的整改方案被团队采纳。这意味着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可以认识到家园历史文脉和传统建筑的价值并生发出维护它们的自主性,而艺术乡建工作者构建的平等对话机制则维护了村民发挥自主性和行使话语权的空间,巩固了村民艺术乡建的主体性。
培育村民艺术乡建自我发展能力
当大部分的村民主体能动性被唤醒,开始主动参与乡建工作或表达自己对艺术乡建项目以及村庄未来发展的看法时,则意味着村民进入了自发阶段。在此阶段,乡建团队可以进一步培育村民艺术乡建的自我发展能力,将村民的想法向更完善可行的方向引导,扩大艺术赋能乡村的成果。
1.协助村民自建活动组织
乡建团队要引导和加强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可以通过协助村民自建活动组织的方式,在不影响村民主体性的前提下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村民活动组织是使艺术在乡村生根发芽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包括舞蹈队、非遗艺术同好会在内的村民活动组织是乡村艺术的良好载体,具有传承乡村艺术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村民活动组织以兴趣为组织前提,使艺术乡建工作摆脱了利益驱动下的参与方式,村民的积极性和自发性大幅提高,激发了艺术乡建的内生动力。协助村民自建活动组织,能让当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此外,村民活动组织可以作为“火车头”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艺术乡建工作。
在“青田计划”的实践过程中,乡建团队的愿景是帮助青田村摆脱对外力的依赖,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在村民伍翠芬想要成立青田舞蹈队并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时,乡建团队不仅提供了组建青田舞蹈队和活动开展的资源支持,还为他们搭建艺术平台,由艺术家带领他们尝试创作。这支由青田妇女力量组成的舞蹈队代表着青田村村民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艺术体验。后来,乡建团队还结合青田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审美意趣,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活动,如青田民谣演唱会、青田时装秀等。为了号召村民参与,乡建团队先鼓励有表演经验的青田舞蹈队参加,进一步带动其他村民加入,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得以从贴近日常生活的角度参与到新的艺术体验中。通过上述活动,青田村村民对艺术形式的接纳度越来越高,并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从单向的文化享受者逐步向文化创造者过渡,从而激发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促进艺术对乡村正向影响的可持续性。
2.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时代化
艺术乡建的实质是乡村文化建设,其目的是弘扬和重塑乡村文化,而重塑村民主体性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主体的自觉与自信,通过乡村文化复兴,可以提振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村民对家园的自豪感。因此,艺术乡建工作者要发掘乡村的历史文脉、传统文化等,使村民找到文化的“根”。在深度发掘乡村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倡导文化传承和创新,结合村民的反馈和诉求,带动村民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真正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并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在《青田村志》中,乡建团队发现青田村中秋节“烧奔塔”民俗活动需要村中即将成年的孩子到池塘中挖塘泥。这一步骤蕴含着“成人礼”的内涵,团队和村民共同恢复了“烧奔塔”民俗活动,并拓展其文化内涵与外延,重现青田村“成人礼”仪式。面对逐年扩大的活动规模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村民逐渐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也逐渐重建起文化自信。2019年,在村民的努力下,“烧奔塔”入选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多的年轻村民主动提出参与“烧奔塔”活动的筹备工作,逐步化外在要求为内在自觉,这代表着青田村形成了文化传承和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只有以艺术为桥梁,赋能乡村新时代文化,树立村民文化自信,才能使村民自觉参与艺术乡建工作。
村民可持续参与的艺术项目
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艺术家和公益组织等外来主体的介入只是暂时性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公益组织,终究会有离开乡村的一天。因此,需要探索村民可持续参与艺术的可能性,推动艺术与乡村共生。村民的可持续性参与不仅要求艺术乡建工作者尽可能地长期开展多元化艺术项目,更强调单个艺术项目带给乡村和村民的长期、可持续的正向价值。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立足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源头活水”,培养能扎根乡村、持续滋养村民的艺术项目。
第一,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打造乡村艺术空间,提供体验、创作艺术的平台,并在村民中培养“艺术人才”,使艺术“生活化”“恒常化”。青田艺术区由村内老厂房改造而成,设有艺术家开展的创作或展览,还有以展示传统手工技艺为主题的“青田民艺圩”、以粤剧展演为主题的“青田私伙局”等,为艺术在青田村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乡村艺术空间这一承载艺术的实体可以让艺术实现从介入到融入的转变,成为村民生活中的恒常存在,与乡村共生长。
第二,艺术乡建工作者可以开发乡村与城市互动的艺术项目,以乡村的艺术资源、风光造景等为依托,向外界提供文化服务,帮助村民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例如,通过整合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民俗艺术展演区、打造文化IP等,拓展乡村的艺术价值,使乡村在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中持续地发展。艺术乡建工作者针对青田村的文化特色开展了青田研学项目。在短期研学活动中,村民担任“导师”,为学生介绍青田的特色文化,带领学生体验刮鱼、划龙舟等乡村生产和民俗活动,村民在和学生的互动中逐渐关注到自身和乡村的价值,这是一种更为灵动的,由人和乡土互动、村民和外界互动所造就的艺术。
“青田计划”是基于青田村的岭南水乡特征,以复兴乡村文化为核心理念的艺术乡建实践,其乡建之路固然不可复制。但艺术乡建的重点在于“人”,只有以尊重村民主体性为核心,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村民诉求,开展参与式设计,重塑村民主体性,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开拓其持续参与艺术乡建的可能性,才能探索出一条村民全方位参与的艺术乡建之路。
2023年度华南师范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村民参与式实践路径研究——以‘青田范式为例”成果(项目编号:S20231057400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