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的出版探索
2024-06-26苑晨曦褚诗雨
苑晨曦?褚诗雨
英国《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是一份推介世界经典的音乐与音响知识的资讯媒体,历史悠久。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古典音乐刊物之一,1923年《留声机》创刊时,正值世界唱片工业蓬勃发展的开端。从创刊至今,百余年间,它见证并推动了世界唱片工业的发展进程,被公认为全球古典音乐及录音工业的顶尖媒体。
作为当今全球古典音乐刊物的风向标,《留声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古典音乐的深入见解,为音乐爱好者们提供了专业的艺术分析和丰富的音乐资讯。杂志不仅向读者介绍众多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史上经典的唱片,还探讨古典音乐的历史、风格、创作技巧以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充盈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敬畏。
作为一本传统艺术类的小众期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没有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吞噬,相反,在新媒体时代,《留声机》杂志成功地完成了纸媒的“现代化蜕变”,这也为传统艺术类期刊的出版运营提供了借鉴经验。
《留声机》杂志出版历史探究
办一本陈述新闻事实并具有独特观点的杂志
1900年至1920年的这20年间,西方录音制品的销量飞速增长。到1920年,总销量甚至突破了一亿。此后三年,唱片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不过,受录音技术的限制,当时收录的音乐作品都比较短小,因此,听众能欣赏的演奏曲目也十分有限。
康普顿·麦肯齐(Compton Mackenzie)有深夜边听音乐边工作的习惯,他阴差阳错弄来了一台留声机,还花了400英镑买下了适用于该型号唱机的1200张唱片。《每日电讯报》音乐评论家罗宾·莱格是麦肯齐的朋友,1922年的一天,他向麦肯齐发出邀请,请他撰写一篇关于古典音乐录制现状的文章。于是,麦肯齐将当时录音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录音时长的重要性等写进了文章,文章一经发表就得到了极好的反馈。
考虑到古典音乐唱片行业发展的大环境,麦肯齐认为,行业中需要一个陈述新闻事实并具有独特观点的媒介,于是便萌生了创办一本新杂志的念头。
麦肯齐曾经说道:“创办《留声机》杂志不仅是向读者提供唱片信息,还要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肩负鼓励唱片业前行的使命。”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不过开始时,出版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人手有限,《留声机》创刊号只有28页,其中的11页都是由麦肯齐亲自撰写。第一期杂志印刷了6000份,但销量只有3000份。
深度讨论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留声机》杂志第二期印刷了3000份,没想到全部售罄,这也成了《留声机》杂志出版历史上最稀有的一期。此后,《留声机》杂志先后请赫尔曼·克莱恩作为专栏作家,每月为杂志撰写一篇歌唱类乐评文章;请埃德加·杰克逊增加对爵士乐和轻音乐的报道等。最重要的是,1926年邀请到了塞西尔·波拉德担任业务主管,此后其又担任伦敦地区的主编,在他和其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即使处在战争期间,面临唱片发行数量减少、纸张配送十分困难等状况,杂志仍坚持按时出版,一期也没有遗漏。只是,在此期间发行的杂志比以往要精简,1939年1月刊共44页文章和18个广告;1945年1月刊只有11页文章和8个广告。
1940年,麦肯齐接连发表多篇文章探讨德国音乐在英国演出的问题,在最后一篇题为《逍遥法外的疯子》中,他抨击了英国广播公司提出的“德国和意大利歌曲必须用英语演唱”建议,怒斥道:“歌曲的美妙之处在于原词演唱、原汁原味。”麦肯齐还在《泰晤士报》上就是否禁用德奥音乐人与乔治·戴森爵士打起了口水仗。一系列报道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唱片工业的发展推动杂志发行量暴涨
1950年至1959年是录音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在这十年期间,录音工业迎来了两大突破,分别是黑胶唱片的出现和立体声技术的出现。1953年,杂志增加了《黑胶唱片目录》季刊,这本目录也逐渐成为杂志稳定刊载的内容之一。首期目录囊括了16家公司发行的1500张唱片,涉及150位作曲家。这些突破不仅推动了古典音乐唱片的发行和销售,还提高了《留声机》杂志的发行量。1950年,杂志发行量为每月24100册;1953年,杂志的发行量跃升至每月42750册。
20世纪60年代,波拉德父子成为杂志主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留声机》杂志的很多乐评人开始为《音乐时报》《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撰稿。1960年是黑胶唱片出现的第十年,1960年6月出版的一期《留声机》杂志特刊里汇集了阿德里安·博尔特爵士、耶胡迪·梅努欣爵士、路易斯·肯特纳、蒂托·戈比和莱昂·古森斯等一众名家对此录音形式的思考,引发热议。黑胶唱片的出现对录音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越来越多优秀的录音作品出现,也使得杂志的发行量暴涨至每期七万余册。
杂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1972年11月30日,在杂志创刊50周年前几个月之际,杂志创始人麦肯齐去世。1973年,杂志创刊50周年引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时任英国首相希思是《留声机》杂志的忠实读者,他专门给杂志发来贺信。同时,杂志迎来了新一代乐评人,领域涵盖了声乐、轻歌剧、巴洛克音乐、吉他音乐、当代音乐、中世纪音乐、素歌、管风琴以及合唱等。
值得一提的是,杂志在1977年推出了《留声机》大奖,这个奖项如今已成为古典音乐界最重要的年度奖项。首届《留声机》大奖颁奖礼不仅请来了帕瓦罗蒂、罗斯特罗波维奇、佩拉希亚、乔治乌和帕帕诺等著名艺术家,还通过各大电视平台直播,吸引了250多万人观看。
20世纪80年代,激光唱片问世。1983年3月,《留声机》邀请乐评人对宝丽金、埃拉托、钱多斯和彩云等公司提供的49张激光唱片做出评鉴,发表了杂志史上最长的一篇乐评文章。90年代中期,《留声机》将“编辑之选”栏目推荐的唱片,制作成小样作为附赠。此后,杂志附赠唱片逐渐成为一种风潮。在内容方面,杂志增加了艺术家访谈和月度评选两个栏目。1994年10月刊是杂志史上最厚的一期,页数达到296页。其中,有56页是亥伯龙唱片公司的广告插页。随着唱片发行数量的增长,杂志趁热打铁推出了《佳片指南》,专门介绍电影音乐、爵士和音乐剧,又在1996年推出了评论合集光盘,收录自创刊以来的2.4万篇评论,并于次年创建了自己官方网站。
线上与实体杂志并存
马丁·卡林福于2011年加入《留声机》杂志,他是首位在广播中使用留声机播放唱片的人,后来还把这项事业推广到英国广播公司和各大商业电台。作为主编,马丁始终关注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以及音乐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面对收听音乐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留声机》杂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是马丁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今,《留声机》杂志已从最初的实体杂志发展到现阶段电子与实体杂志并存。这些年在马丁带领下,播客成为杂志的中心业务,每周五都会围绕艺术家或新唱片发布新的对话节目。目前,杂志播客的收听量超过63万次,成为全球前1.5%的头部播客,并进入iTunes音乐播客百强行列。虽然马丁依然希望将重心放在录音,但重心不再是以往的碟评,而是与艺术家的深度访谈。
《留声机》杂志出版策略分析
定位精准,做到“无可替代”
英国《留声机》杂志的创办时间几乎与唱片的兴起同步,物质载体从78转SP到33转LP黑胶,再到CD、DVD。《留声机》杂志在内容方面始终关注古典音乐录音制作的变迁,聚焦唱片领域,以全球著名唱片品牌的最新发行、录音史上最经典录音、国际古典音乐坛新闻、最伟大的音乐家及音乐历史事件等作为着眼点,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未偏离这一核心。
通过深度挖掘录音制作领域的新闻事件,杂志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评论、作品分析和唱片介绍等等。这种坚守和深度解读,不仅赢得了读者的信赖,也树立了杂志在业界的权威地位。尤其《留声机》杂志每年刊登100多篇关于最新CD、DVD的评论,里面提到的录音作品有不少音乐发烧友照单收藏。
在古典音乐发烧友心中,《留声机》杂志始终占据着行业第一的位置,做到了真正的“无可替代”。所以,只有定位准确的期刊才会在有限的资源空间中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和行业影响力,体现更大的价值,在所属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保持长久发展。
内容为王,不断提升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环境,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是,公众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并没有改变。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不论技术手段如何更新,“内容为王”依然是推动媒体发展的关键。
《留声机》百年来始终坚持最初的办刊宗旨,专注于古典音乐唱片领域,持续为读者带来最新的音乐资讯,并深度解析古典音乐唱片以及行业,从而建立了十分清晰又稳定的读者群。而坚持“内容为王”,持续不断向读者提供专业、权威和具有深度的优质内容正是《留声机》杂志稳定读者群的基础,也是其在新媒体时代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留声机》杂志拥有多个经典栏目。其中,收藏(Collection)栏目深入介绍历史上著名作曲家经典作品之鉴赏及收藏;经典栏目(Classics)由该刊主编与欧美著名乐评人共同评鉴一张录音史上的经典唱片;事件栏目(The Event)回顾影响古典音乐历史的首演或音乐大事记;显赫栏目(Reputations)解读音乐大师显赫的音乐人生。杂志栏目丰富,内容权威。
其次,在保留经典栏目的基础上,《留声机》充分关注艺术市场的发展潮流,创设符合趋势的新栏目,不断丰富杂志的内容,如“评论家精选特辑”“艺术家访谈”“月度评选”“每月编辑精选”“名人堂”等。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杂志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也让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随之上升。
最重要的是,《留声机》杂志的特邀主笔多达百位,包括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乐评家、唱片制作人、录音师、音乐学者、资深乐迷等各类型人士,他们从新的评判角度,提供专业的分析、评判和诠释,深受读者的信赖。
拥抱时代,拓展出版形式
在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留声机》杂志顺应时代发展进程,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把握纸媒与流媒体交互融合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留声机》建立官方网站,进一步扩展其内容的传播渠道和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2012年推出数字版杂志,使读者能够通过电子设备阅读每一期的内容,并且每期杂志中介绍的唱片会直接链接到iTunes平台,方便读者试听和购买音乐。数字版《留声机》不仅包括最新一期的内容,读者还能阅读该杂志自1923年出版的每一期电子刊。电子刊的推出不仅降低了发行成本,也让阅读方式越来越便捷。在推出电子刊的同时,《留声机》杂志还搭建社交媒体矩阵,将内容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分发和传播,以更加多样的阅读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加品牌曝光,拓展更多的读者。
随着时代发展,《留声机》杂志还推出了官方播客(Podcast)。这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交化呈现方式,既保持了高水准的内容,又很好地贴合了当今观众的喜好,非常具有吸引力。从2021年起,播客吸引了赞助商加入,成为杂志在数字化时代成功转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营销策略,打造国际化品牌
1977年是《留声机》杂志的一个突破性时间节点,这一年杂志推出了首届“留声机大奖”,旨在表彰对古典音乐和录音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由于《留声机》杂志的影响力,留声机大奖迅速成为古典音乐唱片业内公认的质量评判标准。对于录音业来说,能够获得留声机大奖不仅是古典音乐人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还意味着唱片销量的成倍增长。例如,奈吉尔·肯尼迪(Nigel Kennedy)凭借1985年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获得年度最佳录音奖,获奖后唱片销量立即增加了一万张;1987年,Gimell唱片公司制作的泰利斯学者合唱团(Tallis Scholars)的约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prez)的作品赢得首次早期音乐年度大奖,该专辑五年内销量突破十万张。
如今,每年一度的“留声机大奖”是全世界古典乐坛的盛事,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与“奥斯卡”“格莱美”比肩而立的行业重要奖项。2020年和2021年,“留声机大奖”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观众付费观看演出,两次直播的观看人次分别达到31万和33万。
百年《留声机》杂志不仅仅是古典音乐的传播媒介,更是古典音乐产业繁荣和发展的推动者。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冬”。但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新媒体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可纸媒也并非优势全无。传统纸媒原创能力强、可信度高,具有思想性、收藏性,这些都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即使纸媒受到新媒体的剧烈冲击,但它依旧有生存的空间,不会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像《留声机》这样的老牌杂志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保持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如何在提供优质内容和迎合互联网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吸引年轻一代用户的关注,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统纸媒不会被淹没在滔滔洪流中。
(作者单位:1.国家大剧院;2.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