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馆藏品数字化之路
2024-06-26孙瑾溪
孙瑾溪
数字技术为博物馆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和文化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量。中国革命类纪念馆在传承和展示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革命类纪念馆藏品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数字化程度较低,现从革命类纪念馆的特点出发,以数字化视角看待藏品,分析博物馆在数字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列出国内外相关数字化的应用案例。
藏品数字化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藏品数字化是指用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内藏品的信息、图像、影像等资料进行记录。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永久性保存、研究和信息资源利用。
保护和管理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珍贵的藏品以数字形式保存,避免实物因时间、环境或其他因素而受到损坏。藏品信息通过数字化采集后,甚至可以利用3D技术重建文物。数字化还为博物馆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藏品数据库、文档管理系统等,方便记录和管理藏品信息,大大提高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藏品的资源利用率。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优先使用数字藏品,这样就避免了实体文物在提用、搬运过程中受损。
研究和利用
藏品数字化可以为教育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化后的藏品进行更方便的研究和分析。在展览中,数字化使得博物馆藏品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通过虚拟展览、在线展览、互动展示等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观看和互动,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共享和交流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先生曾在专访中谈道:“在观众火爆的博物馆,如何能够让观众的博物馆体验依然保持很高的品质,如何能够让观众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完成参观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问题。”而数字化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不仅为普通观众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浏览环境(虚拟展厅),同样也为身体不便的人士提供无障碍的访问途径。通过虚拟展览和数字化资料,可以在家中浏览博物馆藏品,这样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强国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博物馆强国”是“文化强国”的结构性组成之一。
在“文化强国”与“博物馆强国”建设背景下,藏品数字化是强有力的手段支持,它的发展使藏品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博物馆之间、国内外文化机构之间的共享和交流。通过数字平台,博物馆可以展示和共享自己的藏品,通过举办虚拟展览、数字文化活动等,同样有助于文化交流和合作。
博物馆正处于全球化与多样性并存的时期,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化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保持中国的特色。革命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更要做好革命纪念馆的藏品数字化工作,积极构建革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革命斗争精神,推进革命文物的全球化表达。
数字化视角下的革命类纪念馆藏品
革命类纪念馆的藏品多以纸制品、武器装备、照片、影像资料为主。
纸制品
革命类纪念馆的纸制品多以书籍、报刊、电报、书信等为主。纸制品为平面文物,通常重量较轻,大小合宜,相对于玉石器、青铜器、瓷器等扫描起来比较费时费力的文物来说,纸制品的数字化工作较为高效,只需要通过高清扫描页面即可获得。此外,文物的鉴别具有一定的门槛,一些铭文、器型和实际用途等,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对于观众来说,仅通过浏览藏品的电子数据和三维模型来了解文物是不够的,还需佐以博物馆给出的大量研究资料。而纸制品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不仅理解起来容易,而且传播较为方便,相较于前文所提到的文物,具有易获取、易理解、易传播的特点。
但同时,纸制品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革命年代的纸制品往往纸张粗糙,印刷不精,又易受损、残破。在数字化过程中,频繁地拿取、翻页,还有扫描时为了扫描完整页面会对书籍进行盖压,对于胶装的书籍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次,纸制品数字化本身的“艺术性”较差,大量的文字虽然为观众提供了更易理解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疲劳。相较于外观优美的瓷瓶、纹饰繁复的青铜器来说,它们在画面上给观众的刺激性更弱,拿来“做文章”的地方较少,对于文创衍生,展览展示等方面,以铅字印刷为主的纸制品并不占具优势。
武器装备
一些小型的装备易于数字化,如徽章、臂章、毛毯等。但是大型的装备,如车辆、炮弹等,它们的体量大,细节多,采集非常不便。
武器装备类数字化藏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复性高,原因有二。一是武器装备大多是制式、批量生产的,馆内同样的藏品会很多;二是近现代的武器装备使用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武器经常会沿用到解放战争时期。在革命纪念馆里,不同时期的纪念馆会收藏有同类型的武器装备,这就造成了纪念馆藏品缺乏独特性。
照片、影像
照片、影像对于光、温度、湿度等条件非常敏感,需要专业的保存条件。如果磁带、底片被损坏,那么将很难修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照片藏品的数字化储存可以使用RAW格式,这是一种无损的存储格式,但是它的文件非常大,需要占用大量存储空间。
藏品信息数字化后,可以建立照片、影像数据档案库。在数据库中直接浏览,以降低工作人员拿取底片时所造成的损害。一些老照片因为拍摄或保存的问题,出现画面破损、模糊不清等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为黑白照片上色和修复照片清晰度的功能。
藏品数字化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年5月11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信息开放力度”,并强调“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保护与利用两个方面为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许多问题。
经费短缺
许多博物馆都存在经费问题。然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博物馆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推进藏品数字化。
1.制定合理的“优先级”制度
博物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和资源集中在馆内最具代表性或最易受损的藏品。选择分阶段、分批次进行数字化工作,根据经费情况逐步推进。先从一部分藏品开始,逐渐扩大范围,一步步实现整体藏品数字化目标。
2.寻求合作
与其他博物馆、研究机构、高校以及文化基金会等合作,积极寻找与博物馆数字化相关的资助机构和基金,申请资金支持。例如,2023年5月18日,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打造了新型文物数据智慧化采集的联合创新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在加强档案建设的同时,建成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
3.降低成本
根据经费情况选择适合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可以考虑使用相对较经济实惠的设备,或者利用已有的设备和资源进行数字化。例如,利用普通相机、扫描仪甚至手机等设备进行初步数字化。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免费的智慧博物馆管理平台以降低成本。
人员问题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于IT技术、数字化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相比于提高数字技术来说,博物馆工作人员更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思维。
博物馆在提高数字化思维方面可以借鉴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反复挖掘分析用户的需求,生产的产品以用户为中心、以持续地使用为目的。博物馆也同样适用,要反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革命精神,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出具有价值的展览、文创、文章。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博物馆员工用数字化的眼光看待日常的工作,思考运用哪些工具,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专业的数字化团队可以为博物馆提供硬件支持,而带有文博眼光的数字思维是非常稀缺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在数字化过程中占主导位置,把数字化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为合作的数字化团队提供指导方向。
2014年4月,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培训机构(MW14)会议提出了“巴尔的摩原则”(Baltimore Principles),阐明了博物馆界下一代数字培训所需经历的步骤变化。“巴尔的摩原则”呼吁人们改变对博物馆数字化培训的看法。它呼吁博物馆更关注员工的数字思维而不是数字化技术技能,并且鼓励博物馆从内部展开思维培训,培训要面向博物馆中的每个人,而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技术部门的人。
缺乏标准规范文件和馆际沟通交流
任何一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本学科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博物馆近年来的发展,虽然在博物馆数字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而言,博物馆学研究工作还相对零散。
不同博物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每家的情况条件不一样,藏品也不一样,造成了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非常的“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实用性。然而无论细节怎么变换,都应该有一个指导性的理论以支撑博物馆数字化工具的规范使用。
当前,针对藏品数字化,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可供执行,也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标准规范。对于文物的信息采集要具体到哪些数据,数字化信息要如何保存管理,都是各馆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总结规定而来的。现在对于数字化后的成果应用也很单一,现在常见的应用方式有社交媒体、官网、电子触摸屏、VR、AR、二维码等。不像其他成熟的“产业”一样,有非常清晰的应用方式。博物馆的数字化成果应用仍在不断摸索中。
当下,我国部分博物馆已经建成自己的文物资源网站,但全国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信息互通少,文物信息的应用过程开放的也不够完全。革命类纪念馆藏品情况非常类似,如何更方便地采集藏品信息,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成果改善展出效果,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
藏品数字化应用的经验启示
线上展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CGTN艺术推广计划”,并于2023年1月12日上线了数字特展《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该展联合全球10余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展出了110余幅宋代古画。并在CGTN海内外社交主账号,以及央视频、微博、微信、哔哩哔哩、“脸书”、YouTube等社交媒体同步推广。该展览线上展示高清的宋代古画,并提供多种与藏品的互动方式。例如,为宋画上的女性替换妆容,复原古画中孩童的玩具、点选货郎的货物等方式让国内外观众了解宋画背后蕴藏的中国式美学。
该展览充分利用了藏品数字化信息,并用互动、解析的方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式美学走向世界。在国际化交流的今天,合理运用数字化藏品举办线上展览,以高质量的国际传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数字化评估
英国设立了“一个接一个”(One by One)国家项目,这个项目旨在研究英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而研究焦点则专注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数字化技能和素质。该项目采用概念化的“技能生态系统”。技能生态系统概念即供应、需求、应用和发展,由芬戈尔德于1999年提出,后由其他学者扩充,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供应”指通过招聘新员工来扩展博物馆所拥有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需求”指在不断变化的当下,通过招聘不能及时满足的技能和知识。这需要提前的预测和评判。“应用”是指数字化技能如何被有效利用。“发展”指如何在一个背景下培养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
“一个接一个”项目的评估标准,并不是看博物馆里有多少藏品被数字化、有多少数字化的信息被应用,而是关注于博物馆自己的数字化思维和应对数字化浪潮的能力。它可以借鉴成为现在国内博物馆数字化程度自我评估的一个方向。
藏品资源整合
2019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推出了博物中国(www.museumschina.cn)网站,该网站收集了全国两千多家博物馆文物数据资源。但是部分文物信息不全,文物照片的分辨率、拍摄标准也不一致。
由于我国博物馆数量众多,一些省市区有自己的博物馆资源整合平台,如“博物江西”平台(www.jxwwpt.com),它是江西省的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全省所有博物馆、藏品、展览等文物大数据资源,形成“省域文物资源地图”,用户可以在网页上了解江西省省内的文物信息,还可以查询了解最新的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等。
博物馆文物资源整合平台的优点在于它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提高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利用率,网站可以根据文物信息的自身特点对文物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展示,让公众可以更方便地去享受文物资源。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博物馆管理藏品、研究藏品和展出藏品的方式,为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革命类纪念馆更应该抓住机遇,大力挖掘文物背后的革命价值,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通过数字手段,让革命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和永久储存。
面对当下藏品数字化的种种困境,相关单位需积极应对,加强馆际协作、交流学习,更要有时刻面对未知挑战的应变能力,聚集馆内的数字力量,在国家大力发展建设博物馆的时期,更应该关注藏品的可利用空间,做好数字传播的准备,为博物馆强国、文化强国助力。
(作者单位:香山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