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
2024-06-26马启慧
马启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瑰宝,蕴含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影响。教育和媒体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加强“家校”合作;媒体则运用现代科技,高效、精准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元化的民间传承和创新手段,可使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同时,要重视非遗保护,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深厚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理念,更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我们的精神养分与文化根基,更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道德伦理的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的宝贵财富,其深厚的精神内核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圣贤文化,特别是孝道,这一理念在促进当代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忙碌而忽视家庭的重要性,而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正是对家庭情感的深刻诠释,提醒我们,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依托。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强调“仁爱”“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不仅代表着个体文明典范,更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此外,“诚信”和“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另外两个重要的道德准则。在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诚信是建立信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友善则鼓励我们要善待他人,共同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道德伦理的指引作用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宝贵参考,帮助我们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定位,引导我们做出符合道德伦理的决策。
艺术与审美的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古典诗词与传统工艺等艺术元素,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理念,还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别致的审美体验。这些元素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感官享受。
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其强调意境与气韵生动,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引导现代艺术家深入探索内心情感,创作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此外,学习与欣赏传统艺术、培养审美观念,对于提升现代人的文化素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艺术及美学成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桥梁。它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在当今社会具有多重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现代社会的审美理念,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并推动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生活智慧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其中生活智慧的传承,融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实生活的实用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汇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文明精髓。而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更是对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体现在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指引,也体现在对社会文化整体的塑造与影响。就个人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为个人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例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以及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都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古老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平衡点。从宏观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智慧所强调的和谐、包容与谦逊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们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智慧同样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相互包容的处世哲学。
思维方式的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与辩证性为核心特质,倡导全面、联系、发展的审视视角,避免陷入片面与局部的窠臼。以中医理论为例,其强调人体各脏腑间的相互关联与平衡,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整体状况,凸显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传统文化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对自然的顺应与尊重。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引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思维方式亦注重实践经验与直觉领悟,鼓励通过实践探索世界,通过直觉理解事物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引导我们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道德伦理,并通过实践与直觉探索世界。这些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科学创新有着深远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日益多样化,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等,这些媒体有着各自的特色,能够覆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各个群体。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针对年轻人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动态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对于中老年人群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讲座、专题节目等更为传统和深入的方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价值。
新媒体时代,IP化传播逐渐成为主流。可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造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IP,并通过跨界合作与多样化产品推广,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对传统文化故事和形象进行再创作,转化为游戏、漫画、动画、文创产品等现代形式,以吸引年轻人参与和关注。这不仅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通过商业化运营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可能。例如,借助AR、V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环境,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确分析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推送个性化内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通过与海外媒体合作,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例如,与海外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作和传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和作品。同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览、演出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间的文化理解与交流。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文化产业推广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的推广与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借助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广泛影响力,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种创新呈现方式,不仅有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能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例如,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就将优秀、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相结合,在充分展现古典诗词魅力的同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理解。
其次,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开发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如精致的文具、典雅的服饰以及别致的家居用品等,这些产品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与韵味。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将故宫珍贵的艺术藏品、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通过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展现。苏绣技艺以苏绣为基础,结合现代艺术设计,开发设计出以苏绣为基础的文创产品,如苏绣画、苏绣服饰等。这些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最后,定期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展览等活动,邀请国内外杰出艺术家和学者参与,通过艺术交流与学术研讨的形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推广与传播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发展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融合多种方式的多元且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基于深厚情感基础的传承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师徒制度在众多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师傅通过“手把手”的教学与亲身实践,将宝贵的技艺与经验薪火相传,确保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此外,社区作为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舞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以及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为大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喜爱。同时,戏曲社、书法社、剪纸社等民间艺术团体,不仅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还通过定期的活动、演出和比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国家及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包括对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与广泛传播。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等有力措施,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过程,旨在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这要求我们既要坚守文化根基,也要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如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等,是推动其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传承过程中,应保持科学与理性的态度,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确保创新不离其宗、不损其本。同时,紧密结合时代需求,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意味着要对传统文化适时地补充、拓展和完善,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更加符合人民期待。其次,对于传统文化中仍具借鉴价值的元素,应进行创造性转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在推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自主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可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提升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后,要通过实践应用来实现文化的价值。将经过创新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领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穿着传统服饰、品尝制作传统美食、组织传统节日庆典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旅游等形式让人们亲身感受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紧跟群众需求,了解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例如,在社区、街头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开设瓯绣传统文化展示区域,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热门的文化内容相融合,如综艺节目、新闻节目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鼓励文化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深入开展传统文化研究,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包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精髓。在当今社会,它不仅闪耀着独特的价值光芒,更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传承和发展这一璀璨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