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民艺海阳大秧歌的系统性保护与发展

2024-06-26胡佳慧

文化产业 2024年16期
关键词:大秧歌海阳秧歌

胡佳慧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海阳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现以山东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系统性保护与发展进行论述。

海阳秧歌概况

海阳秧歌的历史演变

史料记载,海阳大秧歌自明初开始出现。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匾,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1735)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山北水南,海运发达,为当时贸易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县中商旅来自各个省份,在经商的同时也会传承家乡的风俗习惯,各省文化相互融合,带动了当地民间艺术的融合发展。当时海阳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可以看出在当时海阳大秧歌已经成为庆贺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且发展成一定体系。

乾隆三十五年(1770)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海阳秧歌逐渐从民间社火中的舞蹈表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发源于海阳的非遗螳螂拳也在海阳秧歌的嬗变中得以发展。时代洪流向前推进,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内涵也不断变化,但它在海阳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看秧歌的人享受,演秧歌的人也乐在其中。时至今日,海阳秧歌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海阳人心中最深厚的乡土情怀,也成为海阳优秀的文化资源。

海阳秧歌的特点

秧歌队的阵容庞大,角色丰富,阵式多样,一般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舞队的人数最多,角色配置齐全的队伍能达到五十多人。乐大夫是指挥,后面紧跟的是花鼓、小女嫚。接着是双人组合的表演,有体现市井生活的“货郎”与“翠花”;有体现神话传说的锢漏匠与王大娘;也有扮丑讨喜的“丑婆”与“傻小子”,“毛驴”与“小孩儿”等。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是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对于参与人员则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经过学习就可以参加。

海阳秧歌的表演部分主要是舞和唱,舞和唱是分开的,但舞占据的时间较多,中间有段间歇则是唱的部分。舞时男人沉稳粗犷,女人活泼温柔,讲究的是动静和谐。唱在秧歌表演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唱腔动情悠长,也是秧歌表演中的灵魂。

海阳秧歌诞生于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齐鲁大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恰恰发源于此。因此,海阳秧歌拥有完整的礼仪程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拜进”“拜出”之礼和“三出三进”之礼。

海阳秧歌的突出成就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世纪90年代,海阳大秧歌就已经受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并斩获最高奖项,并参加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还在1996年12月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1997年,海阳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8月,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暖场演出。2012年,海阳大秧歌登上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开幕式。

海阳秧歌的发展现状

传统民俗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源自人民,不论是动作还是唱腔,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力极强。一曲秧歌能带动全场的气氛,其热情、爽朗的表演风格深受民众喜爱。但当前,海阳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各地域风格逐渐统一

从当前海阳秧歌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趋势属于不断相互融合,海阳内各个区域的秧歌风格正逐渐趋于统一。这可能是由于海阳秧歌产生了专门教学活动的原因。在以往,每个地方的秧歌都是由当地的老秧歌演员代代相传,体现了人们对传承本土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随着村中年轻人逐渐流入城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仿佛忽视了传统民俗艺术的发展。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发展重新激发了海阳秧歌的活力,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秧歌表演的记忆逐渐模糊的问题,因此,秧歌教学应运而生。秧歌爱好者集体学习海阳秧歌,其风格也就逐渐统一。此外,表演服装、道具等已经不再需要手工制作,而是可以直接从专门的店铺购买,这进一步弱化了海阳秧歌的不同地域特色。

后备力量薄弱

2016年,在海阳大秧歌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知名的民俗、民舞专家与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会中提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海阳大秧歌作为农耕文化的体现,如何留住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民间艺术?“这不是海阳秧歌独自面临的困境,必须一起面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跳秧歌,尤其是花鼓,需要的是体魄强健的年轻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留守在村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难以撑起一台秧歌,年轻人对流行舞更有兴趣,不愿意学习秧歌,后备力量薄弱,传承链条存在断裂的风险。

内容缺乏新意,保护意识不强

艺术与人民紧密相连,海阳秧歌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当前,阳秧歌很少编创新的内容,编剧人才匮乏,创新意识不足。人民群众难以从海阳秧歌中获得归属感,也很难产生共鸣。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忽视了文化建设,对海阳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不足。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对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修建了剧场等基础设施,但是对海阳秧歌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较小,难以提升其传播影响力。

受众规模小,知名度较低

海阳大秧歌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因对其的宣传方式与手段较为落后,使得海阳大秧歌的知名度较低。加之海阳大秧歌产生于乡间,以村为单位,传播范围有限。此外,人们对海阳大秧歌的了解程度不足,鲜有年轻人主动学习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系统性保护

增强保护意识

海阳秧歌文化是海阳人民从明代到现在不断积淀而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海阳大秧歌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增强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每年海阳市都会举办海阳秧歌节,在全市举行秧歌汇演,民众在观看海阳大秧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海阳大秧歌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

壮大秧歌队伍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的演出活动已由农村广泛普及到厂矿、学校、幼儿园、机关事业等单位,秧歌队伍日益壮大,秧歌表演水平显著提高。不少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纷纷成立秧歌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例如,方圆集团的职工秧歌队、海阳轻工幼儿园的“娃娃秧歌队”、龙腾秧歌艺术团等。这些专业秧歌队不仅人员体系健全,而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充分显示出了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些团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宣传和推广秧歌文化,在表演中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秧歌的学习中,从而进一步壮大队伍,实现全民秧歌的普及。

加强基础保护设施建设

基础保护设施的建设对海阳秧歌的发展也尤为重要。海阳市以“南文北武”的特色为指引,建设了海阳秧歌生态保护村,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同时,以突出行当艺人为主要基础,海阳市还建设了海阳秧歌传习所,专门用于传习秧歌技艺,确保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此外,海阳市还修建了海阳大秧歌纪念馆,丰富了秧歌文化的呈现方式。然而,海阳秧歌的演出服装和演出道具在演出中会被消耗,而且随着传统秧歌传承人的减少,服饰道具老化问题严重,再加上资金紧缺等,这些因素成为许多村庄无法进行秧歌排练演出的最大阻碍。对此,政府应当定期为秧歌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扶持,出台专项非遗扶持政策,为秧歌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秧歌的学习和表演中来,进一步推动海阳秧歌文化的繁荣。

海阳秧歌的可持续性开发

规范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随着高校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意识的不断提高,历史悠久的海阳秧歌已不仅局限在乡间土地的民俗活动,它经过一批批艺术家、教育家和先进文艺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走进了艺术高等教育学府。

山东民间舞专家张荫松老师,自1973年起便深入海阳民间,学习海阳秧歌,并整理了大量相关素材,海阳秧歌教材的雏形由此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学科带头人许淑英教授等一行人到海阳采风学习,对海阳秧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83年,海阳秧歌被正式纳入北京舞蹈学学院的课堂,成为民间舞蹈的必修教材。自此之后,海阳秧歌这一山东民间舞蹈形式在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开设海阳秧歌教学的舞蹈院校包括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为海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非遗传承人这一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而言,他们在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将民间非遗与大学教育相结合,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学科专业也不断涌现。云南艺术学院于2011年在舞蹈学本科专业中新增了民间舞保护与传承学科专业建设,旨在探索新型民间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更专业的人才队伍,必然会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深入民间采风,注入时代内涵

作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阳秧歌的独特艺术特色吸引了大量舞蹈艺术家进行深入的舞蹈创作。他们从中汲取精华,为舞蹈作品增添了一份细腻而独特的艺术质感。例如,著名的舞蹈作品《抬龙王》《翠狐》《谷雨》等,都是对海阳秧歌精髓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化表达。这些舞蹈剧目的创作不仅需要艺术灵感,还需要对海阳秧歌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秧歌爱好者和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海阳进行学习和采风,旨在挖掘海阳秧歌的艺术价值,并将时代内涵融入文化传承中,创新题材内容,推动海阳秧歌向着更高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海阳市作为一座旅游城市,除了其独特的海滨风光和美食外,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海阳大秧歌逐渐成为旅游的一大热点。通过搭建海阳大秧歌旅游平台,更多的游客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原生态的非遗技艺,这不仅为海阳市带来了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海阳秧歌的艺术传承与当今海阳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海阳秧歌的产业化、系统化发展已经成为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在尊重非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留其原有的艺术形态,同时注入时代创意,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创,确保海阳秧歌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因此,海阳市积极发挥特色秧歌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沿海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打造具有文化归属感和人情味的文化旅游项目,这无疑是推动海阳秧歌的传播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的最佳选择。

推动非遗数字化,发展独属于海阳秧歌的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信息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新媒体、自媒体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舞者》《舞蹈风暴》等电视类媒体节目的出现,民间舞蹈也得以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和传承民间舞蹈,我们应当积极融入这一时代浪潮,探索并创新传播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近年来,数字文化建设持续升温,应当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传播和内容升级。通过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模式,将秧歌与数字化技术相互交融,建设云端秧歌博物馆。这种与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新形式、新产品、新服务,同时还能关联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众多产业,发挥文化在激活产业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领导人在观察世界形势发展变革和把握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思考。我们应当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海阳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推动作用,并积极探索发展属于海阳秧歌的新质生产力,以符合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让非遗“走出去”

拓宽传播渠道,扩大非遗的国际“朋友圈”,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当地民众生活,讲好非遗故事,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非遗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得远”,这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海阳秧歌从诞生至今,历经无数次的自我革新和变化。秧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因此,海阳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新事物,应当取其精华,积极接纳;对于阻碍发展的因素,要敢于抛弃,去其糟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民众需求出发,发展好海阳大秧歌,不仅要发挥其艺术价值,还要准确把握文化经济态势,将其打造成为海阳的非遗文旅名片。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秧歌海阳秧歌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夏夜蛙鼓
大秧歌扭起来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海阳核电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
土默川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