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音乐+旅游”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2024-06-26李成龙杨雪松
李成龙?杨雪松
音乐与旅游看似是不同的两个词汇且不相干的两个类别,但是与产业相关联时,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现以贵州省黔南州的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融合为研究目标,对黔南州音乐资源、旅游产业开发及融合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二者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多元化、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和产业提质升级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黔南州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形象化表现,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在2005年首次提出,至今仍然被树立和践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本身就是价值,并提出:“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的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就拿旅游产业来说,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是计划开发时不得不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吸引游客观光的最直接体现。当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势必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由此得以体现,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然而,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因素是多样的,除了大自然先天的馈赠,还有人们后期的建设、运营以及文化资源打造等,尤其是对音乐文化资源的利用。
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游客需要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在构建旅游产业的模式时,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设计、景区自然景观的布局,或是旅游形象与氛围的打造,都离不开“吸引游客”这一目的。游客是否愿意前来观光,游客的切身体会与身心愉悦程度往往是中心点。所以,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延续传统的观光游览模式,更需要融入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实现产业融合,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较为方便和有效的,在旅游项目中融入地方特色音乐元素,不仅能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也能给游客带来视觉、听觉上的情感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是贵州省的旅游宣传用语,“多彩”指黄果树瀑布、大小七孔等自然景观和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醉美”不仅代表美丽之最,也代表当地的酒文化和令人心醉的体验。如果说宣传用语是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缩影,那么,旅游歌曲便是一张强有力的名片,如《我在贵州等你》《山水贵客》等音乐作品,把贵州的山水、民族风情、乡土气息以及热情好客的一面充分展现,给游客无限遐想的空间,令人更加向往。根据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数据统计,2019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2321.81亿元,已然跃居全国第三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1.6%,旅游业发展迅猛。2023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消费额分别为2019年的113%、119%、105%,旅游业加快恢复、强劲增长、持续领跑。这足以说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相辅相成的。
音乐作为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运用到多地的旅游产业中,尤其是以民族节日为主要旅游内容的景点,更是少不了音乐的身影,如彝族“火把节”、侗族“谷雨节”、水族“端节”等。节日里载歌载舞,彰显着旅游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对音乐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一些能够代表地方或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如“侗族大歌”)得到了重视,陆续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传承机制,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民族音乐创作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十分必要的,符合国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政策导向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达到协同发展的效果,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
黔南州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黔南州民族音乐资源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3个自治州之一,位于贵州省的中南部,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等37个民族在这里居住。多年来,各民族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民风习俗,并积累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包含传统民歌、民间歌舞、传统曲艺、传统戏曲、传统器乐等类型。
第一,在传统民歌方面,有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之分。其中,汉族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礼俗歌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石阡县的《石工号子》就是在集体劳作时即兴创作的,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气质。而少数民族民歌中,布依族民歌和水族民歌更具特色和代表性。其中,布依族民歌包括浪哨歌、山歌、酒歌、叙事歌、丧葬歌、祭祀歌、儿歌等类型;水族民歌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山歌、酒歌、儿歌、古歌等类型。在众多民歌当中,被大众熟知的当属布依族山歌《好花红》,现已成为黔南州的“名片”。
第二,在民间歌舞方面,花灯、苗族芦笙舞、水族铜鼓舞较为有特色。贵州的南路花灯就是以都匀、独山为中心。花灯是集歌舞、说唱和戏曲于一身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规模不大。歌唱时一般用丝竹乐器伴奏,舞蹈时多用打击乐器伴奏,表演分旦角和丑角,扇子和花帕是演出的惯用道具。芦笙舞是苗族代表性舞蹈,可分为群众性芦笙舞、竞技性芦笙舞和风俗性芦笙舞,边吹芦笙边跳舞的表演形式,在传统节庆、农闲及仪式当中使用,尤其是在节庆的夜晚篝火助兴时,氛围最为壮观。铜鼓舞是水族的传统集体性舞蹈,动作简单灵活。以三都县为中心,铜鼓是水族使用最为广泛的古老乐器,被视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用铜鼓、嗡桶和木鼓伴奏,鼓声浑厚、古朴,民族色彩显著,边敲铜鼓边跳舞,在水族“端节”“卯节”等节庆活动时表演,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第三,在传统曲艺方面,布依族说唱较为特别。用布依语演唱,唱腔源自布依族民歌,曲调借鉴了酒歌。主要伴奏乐器为四弦胡,内容以叙事为主,一般在农闲或恰逢喜事聚会时表演,平塘的“八音弹唱”就是典型的代表。
第四,在传统戏曲方面,布依戏和花灯戏各具特色。布依戏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音调淳朴、悠扬,反映布依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花灯戏是在花灯歌舞、花灯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平地和高台演出,用锣鼓和吹拉乐器伴奏,音乐轻快、舞蹈粗犷,扇子和手帕的舞法多样,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
第五,在传统器乐方面,芦笙和唢呐极具地方特色。芦笙属于簧管乐器,在整个贵州都具有代表性,有独奏和芦笙乐队合奏表演形式。唢呐是布依族常用的乐器,它们在黔南地区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经常使用,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
黔南州旅游开发及融合地方音乐资源现状
黔南州气候舒适、空气清新、森林覆盖面积广,用“绿水青山”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民风民俗淳朴,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一是自然观光区较多。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剑江、都柳江等,围绕这些自然风光已经打造了一批旅游胜地。国家级景区有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都匀斗篷山风景名胜区,省级景区有福泉洒金谷风景名胜区、惠水涟江—燕子洞风景名胜区、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长顺杜鹃湖—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三都都柳江风景名胜区、贵定洛北河风景名胜区、独山深河桥风景名胜区等。二是区域特色明显。首先,黔南盛产毛尖。都匀毛尖是国内的十大名茶之一,在都匀有定期举办茶博会;其次,都匀举办过世界园艺博览会,建有绿博园,园内的56个展区展示了我国各地的绿化成就,在绿博园就能开启一站式的“生态”体验;再次,平塘建有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成为黔南又一张“名片”;最后,都匀还建有秦汉影视城,还原了秦汉皇都的建筑风采,是集影视剧创作摄制、文化旅游创意互动、古装饰品制作租赁、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黔南州充分利用了当地生态环境优美、地方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融合音乐资源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虽然各民族的传统和习俗有所区别,但在民族节日庆典时,都少不了音乐的陪伴。黔南州的民族传统节日相对较多,如传统节日“四月八”和苗族的吃新节、姊妹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在节日举行多种活动,展示不一样的民族风情,给游客带去别样的体验。二是依托文化活动融合音乐资源。近年来,黔南州举办了国际茶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大型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活动在宣传或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运用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实现了音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黔南州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地方音乐资源不成体系,知名度不高
虽然黔南州的传统音乐资源种类多样,但是传承、创新、发展及传播的力度有所欠缺,音乐的流传多局限于当地,传播范围不广,知名度相对较低。由于音乐的内容、可开发潜力存在差异,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的音乐较少。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经过音乐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宣传,以该曲调作为素材,改编和创作了舞蹈配乐、杂技音乐、合唱歌曲、影视音乐等等,逐渐被大众熟知。但除此之外,其他被熟知的音乐却屈指可数。
缺少专业创作的复合型人才和“好”的作品
虽然当地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但其在创新发展方面缺少专业进行音乐创作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多媒体飞速发展,公众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市场的需要,一定要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因此,就需要专业的创作人才作为纽带。但从当前的效果来看,较为有名、普及较广的音乐作品是匮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专业创作人才数量的不足,音乐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音乐是地区宣传的一张强有力名片,当缺少“好”的音乐作品时,地方的宣传就丧失了一个有效手段,游客了解该地区的渠道减少,从而影响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地方民族风情打造力度欠缺,氛围不浓
虽然黔南州聚居的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但在少数民族风情的打造上力度不够,起步相对较晚。在黔南州的世居少数民族代表中,布依族村寨旅游打造力度欠缺,尽管贵定盘江的音寨村有“中华布依第一寨”的美誉,但由于缺少对布依族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宣传力度和民族氛围不够浓郁等原因,使其未能像黔东南州的黎平肇兴侗寨那样被游客熟知。在苗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的开发上,又不及黔东南州的凯里西江千户苗寨那样独具特色。在旅游产业融合开发上,黔东南州起步较早,已然成了黔东南州的旅游名片。水族是黔南州独具特色的民族,在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上独具一格,但是水族聚居地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优势不足,在后期自然景观打造方面受意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如“肇兴侗寨”“千户苗寨”那样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缺少了一些诗情画意。
旅游形式和融合手段略显单一,未形成合力
虽然黔南州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但是景区相对分散,且景区内未形成合力。例如,荔波的大、小七孔可以说把青山绿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而有大自然“绿宝石”的美誉。但未能与音乐资源相结合,无论是少数民族音乐还是红色音乐资源,仅限于自然景观的打造,缺少了些许文化元素的融入,游客在旅行中感受不到文化的乐趣,从而影响旅游体验。
总体而言,黔南州音乐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的融合程度方面不够紧密,尤其是在打造民族音乐旅游产业链方面仍有待提升。
黔南州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地方资源的质量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是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质量的高低与游客的关注度成正比。换句话说,旅游地区景观质量越高,就越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说到底还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文化的提升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而旅游则能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所以好的音乐质量容易营造出好的文化氛围,更加彰显区域特色。
科学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打造旅游经典音乐品牌
在旅游品牌打造方面,云南和江西特色明显。我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已然成为云南旅游的品牌。它的影响力辐射至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为云南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黔南州的民族音乐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很多,完全可以借鉴云南或江西的成功经验。在民族音乐资源的使用上,一方面,可以深挖世居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例如,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进行融合创新,创作一台歌舞节目;另一方面,可以选取当地各少数民族音乐精华融合成一台歌舞节目,像《云南映象》一样,把原生民族的生活以歌舞形式搬上舞台上,展现地域特色。在红色音乐资源的使用上,可以利用革命元素赋予音乐红色内涵。来自荔波的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就是可利用的红色资源,以此为中心展开红色音乐的创作,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
加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并创作旅游经典音乐作品
旅游经典音乐品牌或作品打造等实践需要以音乐人才为支撑,也可以说民族音乐人才是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中不可缺少的纽带。首先,地方的民族文化馆要在吸纳音乐人才和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地方高校也要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作用,培养能够扎根于地方并奉献于地方的人才;再次,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一批民族文化专家、音乐创作和演职人员,深入黔南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深耕传统音乐文化,创作既不失传统音乐的元素、又符合当今审美的音乐作品,从而使地方音乐资源得到创新发展;最后,还需创作更多的旅游经典音乐作品,专门展现黔南地区良好形象的旅游歌曲,既符合时代的发展又满足市场营销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利用地方特产,如毛尖茶叶、刺梨花等,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山、水以及民族风情等为主题进行创作。这样,具有明显标签化和辨识度极高的音乐一经发布,就能成为当地的旅游宣传名片。
深度打造传统民族节日助推旅游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里载歌载舞,浓浓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例如,彝族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生活在云贵川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会聚在一起狂欢,有祭火仪式、喝拦门酒、唱歌跳舞、斗牛、摔跤等多种活动,把民间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流连忘返。火把节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品牌,是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之一。黔南州的世居少数民族中,传统节日“四月八”、水族“端节”就具备深入打造的潜力,能够体现黔南州的独特性。所以,在庆祝活动方面,要继续深挖民族特色并使其充分展现,活动的地点、方式、内容等方面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精心设计,除了需要专业团队的打造以外,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牵头和信息媒体的宣传,以扩大其影响力。
加强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搜索各地的特色景观,潜在的旅游者也会提前做好“旅游攻略”,而一地多重体验和便捷程度往往是游客考虑的首要因素。相对单一的旅游主题加之简单粗暴的音乐融入是不够的,需要多元化的旅游主题和音乐资源与其他产业的深入融合。都匀是黔南州的州府,更是全国宜居城市,生态环境较好。近年来,建有茶博园、绿博园、杉木湖中央公园,还建有秦汉影视基地。这些产业之间完全可以进行整合,在旅游观光时形成“一条龙”。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组建一支专业团队,主要负责都匀市内各景点之间的交通和解说,为游客提供“一条龙”式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提升各景点内部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其特色,使音乐与地方特色的茶艺、民族服饰、地方美食相结合,加强彼此间的关联性,促进旅游相关产业间的资源整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地区的多种情境体验更加适应游客们的需求。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是必要和可行的,不仅能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推动音乐的传承、创新和传播。但不管如何创新融合,都要保持对地方特色的尊重和理解,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当地习俗的尊重以及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尊重。所以,在创新融合的进程中,“遵循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特色”的本质不能变,在此基础上使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更为深入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韩国世宗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