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4-06-25邱海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摘 要:加强大学生政治引领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通过对全国24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总体状况优良,但少部分高校也存在政治引领工作内容雷同、方法相近、特色不明显,以及吸引力缺乏、机制体制有待健全、实际效度尚需提升等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党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认知有显著差异,而性别、年级、专业对部分问题的回答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建议扎实培育新时代教师,强化政治引领主体的队伍建设;立足大学生政治素养需求,做好政治引领供给;改善网络信息环境,发挥数智网络新媒体的引领作用;提升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锻炼大学生的政治本领。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引领;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15

中图分类号:G641;D4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103-0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引领工作,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工作始终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党和国家不断持续向前发展的力量支撑。现有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新时代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必要性,阐释了开展政治引领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在实践经验方面,相关研究指出,政治引领可以围绕“谁来引领”“怎么引领”,具体在引领主体建设、内容选取、方法运用、队伍提升、组织领导等方面开展工作,2从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榜样教育、抢占新阵地等方面做好高校学生的政治引领,3并强调因事而化是党保持青年引领政策生命力的不竭之源,政策亲和力是党赢得青年政治认同的法宝,政策协同是最大化发挥政策效能的关键环节,及时反馈纠错是完善政策过程的重要举措。[4在政治引领的方式上,有学者认为,要技术赋能,以数字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5,借助自媒体提升高校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6,要重视网络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建设,探索青年群体政治引领的创新表达,为青年政治参与赋权赋能。7综览现有文献,针对新时代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现实状况的实证研究尚付阙如。本研究通过调研全国24所高校中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现状,了解大学生对政治引领工作的评价,探究有效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机制,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引领工作水平。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问卷通过专家研讨、前期试测、学生访谈等环节后,经多轮修改、更新而成。在调查过程中,对受访者提交问卷进行连续性动态监测,发现问卷一致性与稳定性较高,对调查测量当前高校中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1.理论基础

政治引领区别于思想引领,它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宣传、教育、组织等动员方式,着力在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方面引导、号召、带领群众认同该政党的政治理念、政治目标、政治纲领,从而支持和拥护政党的领导,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一起付出努力。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把青年的成长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8;从现实逻辑看,当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动摇、滑坡,政治理念多元化,政治信仰迷茫9;从实践逻辑来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引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坚持党对教育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需要10。结合上述三重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现实背景来看,需构建主体、客体、介体到环体的立体多维体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行为的复杂性,探求将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本领诸多要素整合的方法,从高校的动态场域中,把握引领机制的运作及其作用方式。

2.研究工具

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检视政治引领工作的基本样态、引领状况、工作成效情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架构。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调查高校中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的基本样态,包括对政治引领的内容、政治引领的途径等。二是调查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工作及其效果,如组织领导、引领举措、引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与效果。三是从大学生群体层面,调查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政治引领工作内容,即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本领等方面认知的差异性。四是访谈教师以及大学生对改进政治引领工作的经验与建议。调查结束后,采用SPSS22.0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Alpha)作为参考以衡量调查数据的信度,分析得出该度量表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6,大于0.7,可信度较高。

3.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网络调查方式,在问卷星平台发放、填写、回收问卷。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与全面性,选取了12所“双一流”高校,12所非“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各6所)等24所高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268份,有效回收率90.72%。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双一流”高校48.4%,非“双一流”高校51.6%;男生45.2%,女生54.8%;大一29.0%,大二34.2%,大三24.3%,大四12.5%;理工类46.4%,文科类26.7%,医科类9.8%,农科类10.7%,艺术体育类5.3%,其他类1.1%。从样本的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学科等比例结果来看,本次调研样本特征基本符合我国当前高校实际情况,采样较为科学合理。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政工干部、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13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二、当前高校中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的现状分析

为深刻揭示政治引领工作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本文运用频数分析、群体分层分析以及Kruskal Wallis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探究。

1.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总体状况

当前,高校中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以政治引领内容为例,引领内容的熟悉度、满意率等指标体现了大学生对高校政治引领的认同度与参与度。调查显示,表示“经常”阅读学校政治引领内容的受访者占92.36%,有88.5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政治引领内容“很熟悉”或“较熟悉”,可见高校学生对当前高校政治引领内容具有较高的熟悉度。而其对于政治引领内容较高的熟悉度,从另一项“政治引领的满意度”指标也可略见一斑。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学校政治引领内容整体状况持满意态度的占95.46%。这与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尤为重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密切相关。

再以政治引领的方式为例,对“本校有哪些政治引领的方式”问题的回答表明,理论讲授法、榜样示范法、警示教育法、朋辈教育法在当前高校中使用较为普遍,分别占36%、21%、18%、13%。可见,高校主要利用上述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而以新型的政治引领途径为辅。频数分析的结果也显示,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开展隐性政治引领途径的比例均低于3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型政治引领方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在尝试运用情境式体验法、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沉浸式学习等创新性的政治引领方式。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政治引领的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愈加能够做到“引领细无声”。尽管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工作总体优良,但是调查研究也发现少部分高校政治引领工作存在内容雷同、方法相近、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此外,综合政治引领内容与方式来看,从侧面反映了政治引领供给与学生政治素质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基本状况较好,在引领的内容与途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可喜的同时,通过对政治引领的现状多角度频数分析,也发现了影响和制约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一些问题。

(1)高校政治引领工作组织领导的基本情况 政治引领工作被纳入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成为巡视、巡察学校的重要依据。而政治引领主体的力量是衡量政治引领组织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现学校对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视、投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教师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评价”,有73%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占比稍低。对于“大学生对学校各部门政治引领工作的评价”问题,有77%的受访者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占比亦稍低。从比例上看,对重视程度和总体评价回答的倾向度较为相似。同时,结合“学校是否在班级或专业设置了学生党支部或团支部”“学校是否在宿舍生活区设置了学生党支部或团支部”等问题的回答情况,说明当前高校政治引领的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1在学校政治引领的工作中,教师育人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组织政治引领活动主体重要性”的排序中,排在前四位的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这说明各学校将“提高思政工作者职业地位”作为明确的目标,也体现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而组织机构也是影响政治引领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对于“在政治引领方面,对你影响最大的组织机构”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党团组织(党支部/团支部)、科研团队(项目组)、社团组织,说明这些组织是大学生有效接受政治引领的重要主体,为开展政治引领活动,为政治引领堡垒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2)高校政治引领工作举措执行、机制运行的情况 各高校紧扣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大学生政治引领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充实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多所高校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研究、宣传与阐释活动,形成“学习—传播—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学习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91.56%参与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党爱国教育、“四史”教育,有93.83%认为“学校的政治引领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其一,各高校多措并举开展政治引领活动。调查显示,思政课堂、社会实践、讲座报告、主题活动、宣传栏与校内刊物均是落实引领工作的主要载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访学生表示,由于近些年高校加大“思政课堂”教学变革力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分众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层出不穷,极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思政课堂由于集鲜活性、互动性、多样性于一体,侧重服务于政治引领,容易对广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其二,为了调动学校、教师做好大学生政治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各学校不断健全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树立鲜明导向。调查显示,有91.56%的受访者表示“学校会定期表彰政治引领工作优秀的教师”,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书育人楷模、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等。其次,健全完善约束考核机制,在调查中发现,有学校探索“摸底巡查—执行通报—责任追究—倒逼落实”的政治引领督查工作机制,有89.3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有开展政治引领情况的检查、评比”。此外,各高校在经费支持以及设施建设上都给予政治引领工作较大支持,以提高政治引领的实际效果。

(3)高校政治引领工作的育人成效 调查育人成效有助于学校明确政治引领工作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育人方向。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对学生政治引领的工作效果”很好的受访者共983人,占比43.3%,认为较好的共1 045人,占比46.1%,两者共计占比89.4%。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政治引领工作虽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但仍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认可或不认可。此外,在访谈过程中,也有受访者对其所就读的高校政治引领工作提出了:“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科研活动等途径使政治引领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逐渐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对于部分喜欢宅在寝室,不爱社交的同学而言,影响还是有限的”。另有一位受访者也指出:“从学校领导的重视到专业教师的教学,都把政治引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教师最近都在讨论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有效地调动自身学习的兴趣。”这些均说明当前高校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实际成效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校应当反思和改进政治引领的理念、思路、途径与机制,深入研究并创新政治引领的有效做法。

3.学生群体对政治引领工作认知的差异性

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等因素对学生个体感知政治引领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本领”等五个维度来研究个体差异与问题结果选择的关联性,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学校类型对“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本领”等维度的认识趋于一致,无显著差异(P=0.61),不同性别对“政治意识、政治本领”等维度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年级对“政治信仰、政治本领”等维度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专业对“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本领”等维度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本文拟选取性别、年级、专业三个变量进行分层分析。

(1)不同性别对政治引领工作内容认知的差异 不同性别对政治引领工作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开展政治引领,从而提升政治引领效果。运用Kruskal Wallis检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认识趋于一致,没有显著差异(P=0.60)。而在政治意识方面,对“我能准确说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问题的回答中,选项上有明显差异(P=0.04),说明男女生在政治意识维度上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对时事政治有更浓厚的兴趣。

在“政治本领”的认知方面,男女生的回答也存在明显差异(P=0.03),男生对“时政新闻、时政类书籍或报刊、投票权”等方面的参与度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对“当有需要反映的诉求或问题时,我知道反映的正确方式和渠道”“我会指出身边同学或家人的错误观点或做法”等问题的参与度则明显高于男生。由此可见,不同性别对政治引领工作中相同维度内不同内容认知存在明显差异。

(2)不同年级对政治引领工作内容认知的差异 运用Kruskal Wallis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认识趋近一致,没有显著差异(P=0.65)。调查对象在“我认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会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先公后私的原则”等问题的回答上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也客观地反映了高校中党的政治引领工作在不同年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

在政治信仰方面,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P=0.03),三、四年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坚信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等问题认可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这充分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的价值性认识存在差异。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当前高校政治引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落实,以及丰富多元的政治引领活动,有利于政治认知度高、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拥有较高的认同感;二是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接触并参与更多的政治引领活动内容,较大地提高了其对政治引领内容价值和功能的认知。

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正能量的文化环境、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影响高校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开展政治引领活动的主要载体,学生政治本领的练就离不开介体与环体。研究发现,对于“我平均每天浏览和关注时政新闻1小时以上”“我在课余时间经常阅读政治或时政类书籍或报刊”“参加选举时,我会珍惜和用好投票权”的回答,四年级学生选择非常符合的比例要远高于一、二、三年级学生;对于“当我有需要反映的诉求或问题时,我知道反映的正确方式和渠道”等问题回答,三、四年级学生相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对于问题的意见更加审慎。同时,根据访谈记录可知,四年级的受访者更加关心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对党的大政方针及学校政治引领工作的整体情况的认知、理解等方面也更具有系统性与深刻性。

(3)不同专业对政治引领工作内容认知的差异 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政治引领工作内容的认知差异,既有利于学校总体筹划政治引领的活动,也有利于不同学院开展富有特色且具有针对性的政治引领活动。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专业对“是否需要加大学校政治引领活动的开展力度”有显著影响(P=0.01),文科专业学生需要度最高(98.3%),体育、农科、艺术专业学生认为“不需要”的偏多(比例依次为13.4%、15.1%、16.5%)。对“学校开展政治引领活动的满意度”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专业的学生满意度均超过75%,文科、艺术、体育专业学生满意度较低(比例依次分别为55.37%、51.96%、49.52%)。同时,经过Kruskal Wallis检验发现,在“加强大学生政治引领所采取的主要途径”的看法上,不同专业对“读经典著作、思政课堂、专业课堂、谈心谈话、网络新媒体、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主题教育活动”有显著影响(P<0.05),“读经典著作、思政课堂等途径”在所有专业的学生中均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医科、农科、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对“专业课堂”认同度较低,文科、体育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网络新媒体”和“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

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当前学校政治引领的感受、需求和期待,体现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加大引领力度方面的认识深度和需要程度。高校应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倾向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在相关专业学生的集中区域建设匹配度高、针对性强的政治引领机制,在不同群体对象之间施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侧重点的政治引领策略。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在高校中,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较好地发挥了立德树人作用。从问卷、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高校政治引领的内容与途径及其育人机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政治引领的主体力量得到增强,政治引领内容的时代性有所提升,政治引领的方法与途径得以充实和丰富,大学生政治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全国24所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归纳出如下主要问题:第一,当前高校的教育生态中,作为政治引领活动主体的教师群体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二,政治引领供给与学生政治素质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第三,政治引领的方式仍旧较为传统,数智网络、新媒体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第四,少数大学生对政治关注程度不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较弱,需要创新引领的途径与载体,以及增加政治引领实践。

2.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为提升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实效性,结合对受访者关于高校政治引领工作相关建议的关键词字频统计分析(主要集中在参与性、实践性、教育性、服务性、网络媒体、生活性、立德树人、理论联系实际等),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1)扎实培育新时代教师,强化政治引领主体的队伍建设 高校应高度重视政治引领主体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和践行者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专业课教师认清肩负的育人使命,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握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区别,提高做好青年学生政治引领、思想引导的责任感。再次,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政治质量关,构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一体化培养机制,建立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体系。[12

(2)立足大学生政治素养需求,做好政治引领供给 高校政治引领主体应高度重视政治引领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以受教育者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强化政治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第一,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时代特征以及政治观念与行为特征,尊重他们敢于表达个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做好个性化、多样化的政治引领供给。第二,根据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政治引领实践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开展“校本化”的引领活动,发挥各校自身优势、打造引领品牌、形成引领特色,统筹好政治引领工作的整体设计与局部策划,做好特色化、在地化、针对性强的政治引领供给。第三,面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活,将抽象的价值观、人生观变成生动的故事,创新性探索将引领工作更好地浸润于生活之中,做好生活化、沉浸式、生动性的政治引领供给,增强引领活动的沉浸感与实践性,对校园公共空间(如图书馆、教室、党团活动室)进行政治引领导向的改造,营造良好的政治引领环境,有力地增加环体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政治引领的向心力。

(3)改善网络信息环境,发挥数智网络新媒体的引领作用 结合调查问卷与访谈情况,多数受访者对加强网络新媒体在政治引领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且有建设性的意见。网络空间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公共平台,形塑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的新场域。诚然,数智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在网络空间对大学生开展政治引领的重要渠道。因此,数智网络新媒体首先要明确角色定位,打造权威话语主体。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党引领大学生的重要渠道。高校需要通过政治舆论引导,塑造主流话语主体,积极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引领空间。其次,加强引领内容建设,优化引领内容。遵循传播规律,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发布既准确权威又“接地气”的政治引领内容,并重视引领内容的原创性,推动新媒体“矩阵化”建设。同时,政治引领主体要避免使用传统生硬的、命令式的、教导式的话语体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借助数智网络新媒体真正触动大学生群体的内心世界。最后,提高政治引领的质量,建构主流话语体系。高校相关部门需转变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从大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在做好引领内容信息发布的同时做好服务供给,重点提供大学生关切的内容、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依托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新闻推送平台,采用短视频、微直播、微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开展互动交流,建构有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政治引领话语体系。

(4)提升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锻炼大学生的政治本领 努力打破大学生群体参与政治活动的藩篱,激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当下,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互联网和听证会等形式进行政治参与,还可通过高校社团选举、学生干部选举等渠道直接进行政治实践。从机制体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径:一是构建政治参与的公共平台,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实践活动,躬身调研、积极寻求问题出路,探索政治引领工作融入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有效做法,使政治引领活动成为提升学生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本领的育人载体。二是建立健全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以及每学期展开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构建起引领主体与引领对象之桥梁,使大学生成为利益诉求的表达者,也作为政策施行的参与者、获得者,推动其积极参与学校的治理工作。三是完善政治引领工作的改进机制,为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需求提供制度保障。提升政治引领内容的适切性、针对性、动态性,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政治引领活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2] 邱海锋.新时代党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问题缘起、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2-30.

[3] 张会来,任佳伟.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12-14.

[4] 王冠中.中国共产党对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百年政策变迁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21(5):23-28.

[5] 李锋.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以数字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J].贵州社会科学,2022(7):20-27.

[6] 朱今.借助自媒体提升高校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4):39-41.

[7] 管健.新时代如何实现对青年的政治引领[J].人民论坛,2022(16):46-49.

[8] 朱凯玲,刘建军.青年政治引领研究述评[J].前线,2020(11):40-42.

[9] 冯刚,朱宏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79-86.

[10] 杨建义,吴新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的任务、挑战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4):86-91.

[1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2] 邱海锋.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引领研究[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162.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政治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形势下党的对外工作“政治引领”的特色与优势
社会组织要发展 党组织要引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对策思考
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加强“两新”组织“班长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