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局限、未来:人工智能嵌入下的新闻生产
2024-06-25卢金燕孙璐
卢金燕 孙璐
作者简介 卢金燕,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璐,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财经新闻教研室主任、讲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百年大变局下全面提升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2BXW035)及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智媒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新闻传播专硕理论与实践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媒介技术的更替和迭代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赋能下的人工智能不断被应用于新闻生产核心环节,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GC)带来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新模式。本文以ChatGPT为例,梳理其在新闻生产思维、主体、流程方面形成的独特优势,列举其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在新闻写作、算法偏见、信息茧房和技术黑箱中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活动尽管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但是新闻生产的伦理和责任主体仍然是人本身,正确处理人文精神和机器效率的关系才是智媒时代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人机协同;ChatGPT
随着计算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将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AI 1.0到AI 2.0,从移动互联网的全球联通,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人们对智能时代的到来表现出无限憧憬。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现如今,AI技术赋能让新闻采编和分发变得更加智能化,以往费力耗时的内容制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和多元,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让新闻业呈现出崭新的业态,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媒体机构如何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也成为当下亟待探析的问题。
一、变革: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可行
人工智能通常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2022年11月30日,Open AI团队研发创造的预训练语言模型ChatGPT横空出世,推出仅两个月,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引发全球的关注和讨论。ChatGPT作为一款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文本生成工具,其出现对传统新闻生产领域将是一次巨大的变革甚至是颠覆,用“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的话来说,“GPT-4已经化茧成蝶”。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是指采用AI技术进行的内容生产,它将深度参与并重塑新闻传播格局,引领未来的智能化趋向和特征。
在媒介技术不断更替的影响下,新闻生产模式经历了由OGC(职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到AIGC的转变。目前,ChatGPT已经在文字模态、图像生成等领域展现出了极为优越的性能,它可以利用结构化数据和记者类模型进行自动化写作,也可以挖掘用户数据生成个性化稿件[1]。ChatGPT的成长将会为新闻内容生产的转型提供关键性辅助支持,其模糊了人机边界,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人工智能的数据思维和人的主观思维相辅相成
AI可以超越人的个体视角的生理局限,把外界量化成精细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可以沉淀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律,有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但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建构在语料库中,其本身并不具备是非分明的道德审判能力和因果关系的数理运算能力,只能依靠在语料库驱动中的概率匹配搜索数据,并在海量相近数据中得出一个估计值,无法判断是否输出了失真数据,进而造成新闻的失真和失范现象。进一步说,即使数据完全正确,只依赖数据这一维度的新闻作品也是显得空泛单调的[2]。所以在今天,专业人员更加注重主观思维和数据思维相互补充,丰富和优化信源主体,挖掘隐藏内涵,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内容个性化需要。
(二)“人主体—智能拟主体”的复合新闻生产主体结构已经形成
在传统媒体时代,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新闻传播主体仍然是“人主体”,其中又可细分为职业新闻主体、无数的大众个体和各种类型的组织、机构等。随着物联网和底层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持续交互中会产生“拟主体性”,这种“智能拟主体”的嵌入重新建构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主体结构,新闻生产正式进入“人机协同”时代。在信息采集方面,ChatGPT执行“人主体”的代码指令,连接到计算机各种传感器进行交互与集成,随时随地对物理变化做出反应,开辟信息采集和反馈新维度,实现了大数据时代对人的解放。在技术审核方面,除了内置的交叉验证、演变追踪等辅助手段,国泰安行业研究的《ChatGPT研究框架2023》指出,其提升的几个最为重要的核心点是“敢于提问”和“承认错误”,这意味着“人主体”和“智能拟主体”经过相互质疑和头脑风暴来降低作品的失误和消解由于主观原因导致偏见的观念是可行的。
二、应用:在海内外主流媒体实现新尝试
在ChatGPT面世之前,人工智能就已经以全新的传播者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主流媒体就曾尝试把AI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和分发领域,但仅仅是在捕捉新闻线索、探寻新闻事实以及推断成因上发挥作用。相较于前面几代的智能,ChatGPT的应用场景更为多元和丰富。作为一个生成式的文本工具,它不仅可以根据问题在海量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信息,还能在卷积神经网络、监督学习的预设下通过“思考”创造性地加工出用户想要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个性化的创意需求。
美国《内幕》全球总编辑卡尔森甚至将ChatGPT称为“海啸”:海啸即将来临,我们要么驾驭它,要么被它消灭。他认为人工智能会对新闻业产生乐观的变化。据《福布斯》报道,许多数字营销人员也发现ChatGPT可以成为起草博客文章、社交媒体帖子或其他在线内容的有效工具[3]。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快速运用于国际大型媒体机构,他们希望以此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优化新闻生产流程。英国《每日镜报》和《每日快报》的出版商正在探索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能否帮助记者撰写简短的新闻报道[4];美国《纽约时报》已经陆续发表过由机器人程序写作的评论文章、书评,ChatGPT也已经被记者使用;美国数字媒体公司BuzzFeed在2023年初也计划使用ChatGPT的Open AI为网站生成特定文本,为员工的头脑风暴提供信息,并为受众打造个性化的内容[5];2023年7月,美联社宣布和Open AI已达成协议,推出包括自动编写公共安全事件、转录公共会议在内的项目,自动化实现多种公共新闻信息服务功能[6]。
在国内,ChatGPT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开发应用同样备受关注,《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率先将ChatGPT与自身的体制机制相融合,以一种“双重内嵌式”的形态将其整合进自身业务流程中,并在新闻稿翻译、突发事件和突发新闻进行预编译、协助编辑做好稿件的打磨润色等方面广泛应用,为内容生产提质增效[7]。而其他主流媒体则更多呈现出一种谨慎观望的态度。另外,由于ChatGPT成长于海外,在我国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虑到ChatGPT目前不开源,模型参数不可知,当大语言模型落到媒体行业的中模型、商业平台转换到主流媒体平台时,会涉及多种不可控、不确定风险,因此,总台目前还处于观察和评估阶段,同时也在考虑自建平台。与此同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运用智能化技术,独立打造全媒体AI编辑制作平台[8]。
三、局限: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新问题
媒介发展的技术红利和技术缺陷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率、自动化的内容生产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获得青睐,为“后新闻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局限和伦理考量。
(一)AI产出的新闻文本缺乏可读性和故事性
在写作方面,人工智能的产出形式多为先创设作为算法程序的“人工模板”,再进行“数据化填充”,使得信息数据仅仅浮于物理层面,也不具备独特的见解与视角,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截至目前,智能机器多被用于诸如财经、体育和自然灾害报道等专业领域的程式化生产,其作品语言因为带有严肃的逻辑性而缺乏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ChatGPT经常在文本中使用数字编号和关联词组,并且大多数是笼统概括,极度缺乏“信息密度”。而新闻作品的力量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和结构的张力,人工智能由于缺乏共情能力,对“消极情绪”和“悲剧事实”更是无力分辨,所以,基于人的情感、人的创意、人的风格,由人主导创作多样化媒体作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
(二)技术算法会归纳、同构和放大社会偏见和歧视
人们往往根据“计算机程序没有价值和立场”的观念去认为算法是客观中立的。拿新闻生产所检索的海量数据来说,其作为人类社会的同构物,是真实社会的镜像和映射。社会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都会如实反映到数据上,原本公正的算法也会因为这些富集偏见的新数据异化为问题算法,形成系统性偏见、价值观对抗、观点霸权、刻板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信息传播圈层化的群体极化,影响人类认知,最典型的便是“大数据杀熟”。所以,算法有时会打着中立的幌子,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强化着现有的偏见差异,导致新闻作品逐渐丧失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精准推送可能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强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多是向社会公众集中发布相同的新闻信息,极少考虑到用户的个性特点。但对于智能技术而言,信息的生产和分发能够轻松地实现一体化。其通过为用户提供超乎真实的对话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内容的发放,进而达成更加精准和具体的信息推送。但不能忽视的是,AI具有无可比拟的记忆能力,能够在与用户的交流中获取用户喜好,过滤其不感兴趣的信息。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个性化推荐算法在提供精确内容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个体的信息茧房效应。长期来看,用户可能陷入信息接收的狭隘循环,从而限制视野并导致思维僵化。
(四)技术黑箱与新闻真实发生矛盾冲突
黑箱是以算法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里最大的“潘多拉魔盒”,由于算法程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动态变化和推荐决策的不透明性,编辑审核环节对信源事实和真相实情的追踪和溯源变得异常艰难,新闻生产由此被推进看不见的“深渊”,最终导致生成的新闻产品具有不可控性,且不可商讨。这种做法因缺乏透明度和解释性,极易引发用户对算法公平性和可信度的疑虑,也会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声誉与公信力。例如,部分用户在多次接收到与自身兴趣不符的新闻推荐后,开始对算法的公正性或准确性产生怀疑。而多方呼吁执行的公开和透明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忧虑,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涉及核心机密、损害知识产权的风险。
四、未来:探索智能化的AI新闻生产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不仅不局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取、传播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闻活动的伦理主体。而在人机协同模式下,人工智能归属于赛尔(John R.Searle)分类下的“弱人工智能”,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传播辅助工具。
(一)智能化新闻生产过程中需发挥“把关人”的作用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新闻生产,削弱人在作品呈现和传播中的控制性,但是其责任主体仍旧是人,应把主导权握在人的手中,而不能是“机器”或者是“人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新闻都是“人为”的新闻,“把关人”的作用贯穿整个新闻生产过程。首先,研发人员需要依据运行逻辑设计算法,并随时在机器的强化训练中进行人工调参。其次,要最大限度地激发AI的可能性,还需要专业技能人员为其深度学习不断补充“物料”。在新闻活动中,即便人工智能能够通过精确分析和算法纠正,来突破人类固有的经验认识和局限,职业人员仍需警惕由于过度依赖和盲目崇拜而跌入“唯工具论”的陷阱,逐渐失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进而导致新闻生产空间被过度挤压和主体结构被“边缘化”的不良后果。
(二)防止由于技术滥用而导致的新闻失范
海德格尔曾说:“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9]现如今,人工智能仍被视为是人主体的延伸和拓展,是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对象化的产物,其本质属性是自然性和机械性。技术之于新闻工作者的作用不应是完全的内容生产权的移交,而是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要从人类的价值目标出发,思考机器高效率的意义,防止由于技术滥用而导致的新闻失范。在新闻活动中,专业人员应该以人对社会的真伪判断、价值判断和风险判断,来引领机器的价值判断,也要不断站在人文坐标上进行反思和审视,以求在智媒时代实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扬,达到“人文精神与机器效率的平衡境界”[10]。同时,国家与政府也要积极运用法律工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规范和监督,并明确创作主体的伦理责任,以共同推动人机协同下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公众合法有序地参与新闻生产。
五、结语
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新闻活动,先有印刷术把人类从繁重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大量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后有人工智能逐渐嵌入新闻生产环节,以自动化的方式生产新闻,大大革新了内容生产模式。2023年2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上游新闻等媒体平台宣布接入百度的语言模型“文心一言”,AIGC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接入媒体[11],被创新应用于新闻生产。在今天,智能化内容生产常态机制已经形成,“人机耦合”的工作模式搭建起全新的新闻活动框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的表现将远远超越其“辅助工具”的定位,衍生出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对其新闻行为形成自觉并赋予价值和意义,“通用人工智能”(AGI)和“新闻奇点人”[12]也值得人们去憧憬和期待。 潮
参考文献
[1]徐向东,郭萌萌.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5):29-41.
[2]彭兰.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J].新闻界,2022(1):5-14,84.
[3]Forbes.How Brands Can Use ChatGPT And Other Generative AI For Content Marketing[EB/OL].(2023-01-31).[2023-11-14].https://www.forbes.com/sites/jiawertz/2023/01/31/how-brands-can-use-ChatGPT-and-other-generative-ai-for-content-marketing/?sh=151c018f3e42.
[4]FT.Daily Mirror publisher explores using ChatGPT to help write local news[EB/OL].(2023-02-03).[2023-11-14].https://www.ft.com/content/4fae2380-d7a7-410c-9eed-91fd1411f97
7.
[5]WSJ.BuzzFeed To Use ChatGPTs AI For Content Creation, Stock Up 200%+[EB/OL].(2023-1-26).[2023-11-14].https://www.forbes.com/sites/chriswestfall/2023/01/26/buzzfeed-to-use-ChatGPTs-ai-for-content-creation
-stock-up-200/?sh=3e9bf9e47eae.
[6]AP.AP to develop 5 AI projects with local newsrooms[EB/OL].(2023-02-16).[2023-11-14].https://blog.ap.org/ap-to-develop-5-ai-projects-with-local-newsrooms.
[7]方师师,邓章瑜.对外传播的“ChatGPT时刻”:以《中国日报》双重内嵌式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为例[J].对外传播,2023(5):72-75.
[8]赫冠南,刘星宏,李璨,等.以人工智能之力,赋全媒体宣传报道之能: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创造新兴技术赋能全媒体新闻生产新范式[J].中国传媒科技,2023(10):7-10.
[9]方立明.元宇宙背景下传媒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2022(19):25-27.
[10]彭兰.智媒趋势下内容生产中的人机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31-40.
[11]李扬,刘云丹.类ChatGPT技术对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及伦理考量[J].传媒,2024(3):31-33.
[12]杨保军,孙新.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J].新闻界,2022(8):4-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