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古族舞蹈《寂静的草原》民族风格特点

2024-06-24韩雨轩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

韩雨轩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特有的草原文化孕育出了无数的草原舞蹈作品,在舞蹈艺术的发展上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格。这与游牧民族热爱自由、向往天空与自然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关系,也由此衍生了许许多多基于蒙古族文化风格特征的民间舞蹈作品。本文对蒙古族剧目《寂静的草原》的民族风格进行分析,讨论舞蹈动作、服饰、情感表现对舞蹈作品的影响,深度了解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同时对民族舞蹈历史文化背景展开解析,进一步了解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掌握舞蹈的动作特点,追溯民族舞蹈对现代舞蹈发展影响,推动传统民族舞蹈发展。

[关键词]《寂静的草原》;舞蹈风格;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152-0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现代舞蹈越来越多,许多作品延承了其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在情感联系、舞蹈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还原了民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甚至能够基于个人理解和舞蹈表演技巧,融合出新的舞蹈作品。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从专业的书籍和互联网中查找有关舞蹈表演风格的学术研究,在相关研究中找出关于舞蹈动作、舞蹈情感、服饰、音乐、舞台等方面的论述,以这些资料作为撰写本文的理论基础。在观看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过程中,观察舞蹈作品的形象风格、动作风格,以直接观赏的形式了解《寂静的草原》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对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解析。通过对民族舞蹈历史文化背景的解析,能进一步了解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掌握舞蹈的动作特点,进一步深入了解肢体语言的特性与作用。追溯民族舞蹈对现代舞蹈发展影响,对继承与弘扬传统民族舞蹈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舞蹈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作品整体呈现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受历史、时代、民族、阶级、社会及个人因素影响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变革又会发展变异、不断推陈出新。不同的创作方法产生不同的舞蹈风格,同一创作方法也可产生不同的舞蹈风格。舞蹈风格有不同的表述层次。如时代风格(原始风格、古代风格和现代风格)、民族风格(各民族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北欧风格、热带丛林风格)、形式种类风格(民间舞风格、现代舞风格)、舞蹈家的个人艺术风格、表演团体的风格等。其中,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

一、蒙古族舞蹈《寂静的草原》民族风格特点

(一)创作文化背景

蒙古族至今依然延续着“草原游牧、放牧”的生活方式,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放牧是蒙古族人自古以来的生活传统,而碧水蓝天、一望无际的草原生活也是蒙古族人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蒙古族的舞蹈艺术文化则会更倾向于在大开大合之间,追寻广阔无垠天地间的“动态”与“静态”的美感,呈现出“天地间如一粒尘沙”般的美感。而且,草原上物质文化较匮乏,蒙古族人放牧过后可以选择娱乐的方式不多,利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活动是最直接、最理想的方式。因此,相关的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数不胜数,蒙古族是一个善于表达民族文化情感、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服装特点

蒙古族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在民族服装特点上相比于其他蒙古族舞蹈更具有典型的特征,一般蒙古族舞蹈在穿着、服装和装饰等方面,细节都十分考究,尤其是服装的色彩、款式和一些特有的鞋帽、银饰等,都会充分体现出蒙古族的外貌特征。但在《寂静的草原》这一作品中,独舞作品里突出的服饰特点仅有“白蓝”相间的蒙古族长袍纱裙,色调上主要以白色为主,不带有其他明显的饰品来衬托和丰富表演者的外貌特征。

从表演者的服装特点上可以看出,独舞作品中的人物朴素、大方,服装色彩基调为“白色”,带有“蓝色”纹边,寓意着“蓝天、白云”,所要表现出的就是表演者在深邃无垠的天地中,渺小如一粒沙尘,从而衬托出草原的无垠辽阔。迎合天地自然,载歌载舞,表达个人对草原的崇敬之情、向往之情,结合舞台场景充分地展现出表演的静谧美、宁静美与朴素美。

(三)形象风格

蒙古族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所呈现的形象风格,突出的就是“静”与“净”,再由两种意境融合来体现蒙古族独舞中女性的柔性美感。在舞蹈作品中,“静”是对舞蹈作品最直接的诠释,表演者所表现出的形象风格主要以“宁静柔美”为主,尤其是所要营造出的意境与服装完美融合,头顶上的白色羽毛装饰、朴素白净的长裙、星星点点的蓝色纹理装饰在深谙幽蓝的灯光中,犹如溪水边的“白天鹅”,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宁静怡人的静谧感、静止感,令观众一眼望到,生出心绪平静的感受,从外部形象上很好地刻画出一种与自然融合的“拟态”风情,但在不同视角和距离的观望下,时间被静止的错觉,让人浮想联翩。而且《寂静的草原》作为独舞作品,在整个舞台场景的衬托下,所呈现的是“满目苍绿,悠悠静蓝”的场面,在这种画面下,搭配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显现出正统朴素的古典形象,又在“蓝、绿、黄”三种舞台灯光的折射下,显得古灵精怪,略带一些前卫感。

(四)动作风格

在舞蹈动作和舞蹈的旋律、连贯性上,《寂静的草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净”,不论是整体色调,还是在个人的肢体语言和表达的中心思想上,纯洁、干净、简约都是《寂静的草原》舞蹈动作风格的真实体现。

《寂静的草原》的身体语言相比于其他蒙古族舞蹈作品要简约干净许多,如在动作、风格上大为不同,这是因为《寂静的草原》在创作之初,以天地为背景,以草原上的万物生灵为参考,模仿了雄鹰、天鹅、鸿雁等草原上的鸟类动作,舞蹈动作的发力起点在于肩、臂和手腕,几乎所有的舞蹈动作都是由上肢来完成的,揉肩、耸肩、硬肩等肩部动作没有刻意组合排列,所有的动作都模仿于鸟类,显得十分自然、轻松。如快板部分,舞蹈者有不少快速旋转或上身前俯后仰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的干脆,每一个快速的变化随后都会有一个相对慢的上肢延伸,突出快动作“闪”的感觉,在“宁静自然”的舞蹈风格中,带有一丝蒙古族舞蹈潇洒的韵味。

二、《寂静的草原》与古代蒙古族舞蹈的艺术联结

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和蒙古族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风格与舞蹈动作灵感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因此,在古代,蒙古族传统舞蹈多以鹰、熊、鹿、狮子为原型,并取名为白鹰舞、狮子舞、鹿舞等。时至今日,许多借鉴古代蒙古族舞蹈的现代舞,都形成了各自的舞蹈体系和独立舞蹈作品,但是在舞蹈动作上,依然可以看到古代蒙古族舞蹈的影子。

舞蹈《寂静的草原》虽然是一部独立舞蹈作品,但除了在服装上依然延续蒙古族的长裙服饰,在舞蹈动作上依然是在古代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基础上,融入了些许现代舞蹈的审美元素。其中,《寂静的草原》主要舞蹈动作所参考的正是蒙古族图腾“飞禽走兽”中的“飞禽”,既有“苍鹰翱翔”舒展双臂,也有走兽蹬地欢快跳跃的片段,从中不难看出《寂静的草原》的设计元素中很大程度上都参考了古代蒙古族舞蹈的图腾元素,舞蹈动作和崇拜“白色”的设计理念,与蒙古族古代萨满教“女巫师”身穿白袍手持白绸巾翩翩起舞的形象特征不谋而合。这些都代表着现代民族舞蹈与古代传统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艺术联结,伴随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而创作出更加细腻、雅致的舞蹈作品。

三、民族舞蹈风格对现代舞蹈表演的启示与反思

(一)民族舞蹈对现代舞蹈表演发展的启示

1.民族文化底蕴可以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

对于现代舞蹈表演来说,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可以成为创作、衍生新作品的灵感来源。《寂静的草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参考和借鉴了古代蒙古族“萨满教”祭祀的祭祀礼节(舞蹈),将蒙古族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的崇敬情感融入其中,呈现出含蓄、宁静和静谧之感,但又与传统舞蹈中的浑厚、舒展、豪迈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差别。从民族舞蹈的文化形象、动作形象汲取舞姿多彩的亮点,融合个人的情感表达就可以成为新的舞蹈作品,来迎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意识。

2.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提升舞蹈艺术的美学品格

虽然说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在设计灵感和文化源头上,参考了大量古代传统蒙古族舞蹈文化的精粹,又经过现代舞蹈的审美思考精心汇编,本质上脱离了传统蒙古族宗教舞蹈的中心思想和意识形态,但在视觉感官上,这也是继承和弘扬蒙古族民族舞蹈的过程。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文化底蕴拥有着无限的潜能,能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让人一眼看出舞蹈设计灵感的源头,辨别出民族舞蹈的类型、设计元素。然后在汲取源头和文化灵感的过程中,将一些舒展上肢、转圈、奔跑动作进行汇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许多民族舞蹈在历史的场合中逐渐失传,而类似于《寂静的草原》这种经过汇编的独立舞蹈作品正是对古代蒙古族民族舞蹈的一种钻研和继承,民族舞蹈的精髓更不应该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舞蹈的改编、汇编是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舞蹈艺术美学品格的过程,也是保留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民族舞蹈风格对现代舞蹈表演发展的影响与反思

民族舞蹈拥有其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判断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区别的个性差异。每一个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各自的图腾,民族舞蹈的灵感来源也大多与各自民族的图腾有关,所以说民族舞蹈的灵魂也是民族的灵魂象征。就蒙古族而言,蒙古族舞蹈的种类有安代、顶碗舞、筷子舞、蛊子舞、角斗、普修尔乐舞等,每一种舞蹈在蒙古族的历史中都有特定的地位和历史典故,不同的舞蹈也都有其独有的风格特征。对于现代舞而言,蒙古族舞蹈的每一种类型都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对象,从服饰、发饰、色彩、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出发,表达不同时节、节气和节日的情感,在其民族的节日典礼中通过舞蹈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崇敬,也是向“天神”“山川大地”“兽神”最好的礼赞。

现代舞蹈中的设计元素也可以借用一些民族舞蹈的动作、神态和服饰等,做到部分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的灵感来源一致,这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在统一的审美视角下能够帮助观众从曼妙的舞姿中感受到表演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做到“情与意”的统一、和谐。反之,如果现代舞蹈彻底地抛弃了民族舞蹈的风格,独树一帜、个性另类,就很难让观众理解,达到通过肢体语言就能获悉舞蹈情感和意图的目的。因此,借鉴和汲取民族舞蹈设计灵感与风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突出某一个舞蹈作品的视觉效应,更不是为了刻意彰显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而是从肢体语言上向观众传达某一种情绪和意识,在艺术共鸣的情况下实现艺术审美的联结与欣赏。

在现代舞蹈中,设计元素与民族舞蹈的融合是一种艺术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同时,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为现代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结 语

蒙古族舞蹈《寂静的草原》作为一个独立作品,从设计灵感与汇编元素上,所汲取的是蒙古族“萨满教”的艺术风格,从服装、动作到舞蹈表演者的气质,所要彰显的就是萨满祭司的“安静、干净、纯洁”的气质形象。在通过一些古代蒙古族舞蹈和萨满教依然流传的动作片段,以及在鹰舞、鹿舞中寻找符合蒙古族文化特征的肢体动作,使舞蹈的动作语言能够被观众欣赏、接受,在继承与弘扬蒙古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让《寂静的草原》舞蹈作品得到升华。

本文从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的文化创作背景、外貌、动作等方面,追溯其创作来源,站在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发展的立场,对蒙古族舞蹈《寂静的草原》的艺术风格进行解析。从个人审美和对舞蹈艺术的判断,提出了《寂静的草原》汲取蒙古族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舞蹈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发展展开思考。在认同舞蹈作品《寂静的草原》创作的成功之余,还提出了现代舞蹈创作要思考舞蹈语言与文化认同,要在舞蹈语言上尽可能地符合现代审美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上可以参考与借鉴民族舞蹈,这对于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弘扬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慧楠.蒙古族舞蹈与哈萨克族舞蹈风格特点的比对研究[J].艺术大观,2023(31):108-110.

[2]王欣.舞台实践在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11):94-96.

[3]孟倩倩,李翌.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双人舞的艺术特征[J].尚舞,2023(8):85-87.

[4]洪灵明.舞蹈电影运用于舞蹈教学的策略探究[N].中国电影报,2023-12-13(11).

[5]郭睿.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J].戏剧之家,2021(16):128-129.

[6]天骄.对蒙古族舞蹈教学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3(9):131-134.

(责任编辑:赵清月)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中形式美的思考
《羚羊的外套》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刍议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
舞蹈服饰的包装的重要性
浅析白俄罗斯舞蹈艺术与花边艺术的交融贯通
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对体育事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