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研读教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4-06-24董江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董江云

[摘  要]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多角度研读教材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层次理解教材,厘清教材内容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晰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线索。文章分别从教师、学生、学科和育人四个角度阐述研读教材的具体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 研读教材;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深入研读教材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只有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倘若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则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将深入研读教材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挖掘教材的隐含线索,从整体上理解教学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认识教材内容编排的意义,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1]。教材服务于教学,教师要分别从教师、学生、学科和育人等不同的角度研读教材,以立足学情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立足教师角度,把握编写意图

教材是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完成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教材的内容编排、问题设置、图片设计、情境创设都具有特定的意图,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首先要从教学者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准确落实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以及隐含在其中的规律和思想方法进行挖掘,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案例1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本课教材安排了例题计算14×12,以及点子图和竖式计算的内容。在研读教材内容和厘清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教材选取这些例题的意图是什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呈现的顺序如何?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呈现教学内容?点子图在何时介入效果更好?如何将点子图与算理和算法构建联系?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教材设计的思考问题“你会计算14×12吗”“你能用点子图把你的计算方法表示出来吗”,显然教材编写者的目的是通过例题14×12的呈现调动学生已有的乘法知识,并将计算过程与点子图进行联系,使学生体会两位数与两位数乘法中先分解后合成的思想方法,实现新旧知识转化,体现数学的化归思想。

在学生利用点子图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中进一步引出竖式计算,设计了思考问题:想一想,你能够将14×12的计算过程用竖式表达出来吗?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通过研究14×12的算法,使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不同的解法,还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解法,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算理。因此,教师要利用点子图进行拆数,从点子图的计算过程向竖式计算进行转化,从而使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进行联系,从直观上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点子图的引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在点子图上采取分一分、圈一圈的方法,较好地在图形与算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由此教师真正把握了编写者的意图,使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调动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实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建构知识网络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法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本课教材研读时,不仅要研究本课内容,还要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行联系,按照知识生成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活动,发挥知识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例从教师的视角研读教材,基于教学内容和知识本质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整体目标,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着眼学生角度,关注知识建构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材研读还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知识的内在关系,理解知识的结构,发现知识的本质。教师着眼学生视角研读教材,能够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知的领域之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使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提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建构知识网络,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案例2  找规律

本课教材内容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多种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参与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重复规律。比如,拍手、跺脚的口令游戏,围成一圈的小朋友,排成一排的积木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其中重复的部分,进而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呈现了连续插着的一黄一红的彩旗,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你发现重复的部分有什么规律?假设继续将彩旗排下去,应该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以两面彩旗为一组按照一黄一红的顺序进行重复。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先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然后以规律摆放的积木、人物、碗进一步强化寻找规律的方法。

教材接着将图形与数字相结合,意图使学生能够将图形规律与数字规律进行联系,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提升对规律问题的认识。教材最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你能总结找规律的基本步骤吗?找一找、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规律?学生在进行一系列找规律问题训练的基础上,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建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通过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规律的寻找需要学生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教材中一系列实际案例的呈现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知找规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观察中总结规律的基本特征,在找规律的探究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从而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自觉应用规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2]。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在逐层递进的问题剖析中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感悟找规律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对这一类问题的建构,逐步体会找规律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三、依托学科角度,设计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科规律和基本特征,教师要依托学科视角研读教材,思考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生成关系和知识内在的结构,从数学学科的角度理解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涵。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案,使之更加符合数学学科的特征,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案例3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中以分不同形状的月饼创设情境,让学生先通过分月饼直观地认识“一半”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等分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几分之一的理解,逐步建构起分数的基本知识模型。

教师从学科视角研读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的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符号认识,并在两者之间建构联系,能实现思维转化,在理解本课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

1. 创设情境,形象感知

教师展示“分月饼”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问题:月饼的“一半”是什么含义?

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构建联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2. 问题探究,知识联系

教师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你能用分数将月饼的一半表示出来吗?”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先是将月饼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其中的1份表示为一半。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的含义,并用分数的正确形式进行表达。

3. 自主表达,总结提升

设计活动: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请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1份。思考问题: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能表示出它的 ?如果要将这个长方形的 、表示出来,应该如何表示?

通过“分月饼”的实物模型,到运用长方形构建图像模型,再到面积模型,最后形成抽象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感知、认识和提炼分数的含义,学会运用分数进行具体事例的表达;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几分之几”形成数学化的建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分数知识奠定基础,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数学知识在教材中的编排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从学科视角挖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线索,把握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从而站在更高的视角设计探究问题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实践操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基于育人角度,发展核心素养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数学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任务,还要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必备品格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因此,数学教材的研读要基于育人视角,关注数学的教育价值,将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从素养本位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培养目标。

案例4  圆的周长

教材从围绕“天坛”走一圈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的含义,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在直尺上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

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比如用棉线绕一圈、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等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感受测量圆形周长方法的多样性和直观性,体会在测量曲线物体中的化归思想,明晰圆的周长概念的内涵。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求圆形的周长呢?这一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跳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找到一种更方便操作、更具推广性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探究: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圆的周长与哪些要素有关?启发学生思考圆的特征,帮助学生联想计算圆的周长所需的要素和条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圆的直径与周长,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比较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并分析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文化渗透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计算圆周率的贡献,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教材内容的编排由生活实例到数据观察,从实践操作到总结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推动了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从育人角度研读教材,能够挖掘教材内容的深意,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能力的增长,还能提升数学素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使课程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3]。

综上所述,研读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线索,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在备课活动中多角度研读教材,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窦平,徐晓丽. 小学数学实验的“数学化”探寻——以“多彩的分数条”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12):43-45.

[2] 赵玉映. 试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4):152-154.

[3] 赵寒英. 常态化运用,感悟抽象思想[J]. 小学教学研究,2022(18):51-52,63.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