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探讨
2024-06-23石成瑜房立洵
石成瑜 房立洵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塑造精神品质、陶冶情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精神文化不仅是民族特征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等。立德树人的目标下,高校要坚持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优秀人才的初心。高校思政教师需不断在工作中塑造自身积极向上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在传承文化、推广文化、挖掘文化的过程中体会沉淀、体会成长,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文化感知力,增强文化自信。高校思政文化体系发展背景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观念,能够深化三全育人,深化和拓展教育理念,不断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高校教育;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校园文化;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23-05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I Chengyu, FANG Lixu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Yixing Jiangsu, 214206, China)
Abstract: As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haping spiritual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sentiment. China's traditional spiritual culture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a country, carrying people's values and so on. Under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needed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uiding and shaping, dig deep and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cultural identity and values,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deepen the San Quan education, deepen and expand the education concep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superfici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Campus culture; San Quan education
伴随高校课程思政和全维度育人的深入,高校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尚在发展阶段,还需不断探索更具建设性、个性化、实战意义的新型思政育人之路。从文化的含义和价值出发,探究融合高校课程的有效路径,是当代高校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意义
1.1 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当中融合相关优秀文化元素,促使教师、校园氛围、学生课程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在探究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在整个校园当中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将这种思想和精神植根在教师和学生心中[1]。在文化课程上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影响,引导大学生不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相关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多类哲学思想和令人奋进、砥砺前行的优秀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2]。
1.2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观中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不断跟随时代的浪潮。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当中,需要根据时代的特性和需求,不断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还可将课程内容传达得更为精准。例如:在新时代以华夏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德树人等作为融合课程的优秀文化内容,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具时代性的发展意义[3],也能够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此举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时代观念和国家观念,为其贴合实际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精神和理论支持。
学生在生活及就业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最终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让其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将精神进行传承。还可将一个个鲜活的大学生变成一个个中转站,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时代意义。考虑到当代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学习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不仅有利于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创新。
1.3 增强“导、辅”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自国家提出“协同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核心问题后,高校不断进行实践。而课程思政所融合的教学精神和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契合度高,可在日常课程中通过“导师引导+辅导员工作”共同开展,促进思政的融合,增强“导、辅”协同育人教学体系[4]。
辅导员日常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及日常活动开展,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深入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与课堂研究,助力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健康正向的价值观影响下成长。专业课教师协同辅导员作为专业领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群体在专业技能方面进一步成长。双方共同助力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规划和人生价值的选择。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渗透专业学科的进程,也能够助力学生的未来成长,对高校专业发展与学员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国家方针的根本要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校园文化、课程文化建设不足,缺乏相应的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文化的建设在现阶段较容易被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往往以“章节”课文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而整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形成校本特色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广泛,致使现阶段高校思政育人的教学资源存在同质化问题[5]。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各类活动和教学课程的开展为依托,是孵化优质高校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平台。现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度不足。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整个校园氛围和发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数量庞大,有大禹治水的坚持与奉献,有木兰从军的果敢与勇气,还有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红色精神文化融合形成的孔繁森精神、大别山精神等[6]。学生能够在各个生动的案例故事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影响自身个性发展和人生路径。因此,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更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拓展,避免政治思想内容缺乏多样性,教学缺乏灵活性。
2.2 缺乏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是用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来规范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助力其形成积极的、正确的思想价值,提升学生的政治、道德水平与修养。现阶段学生管理面对学生的思政水平较为薄弱的情况,相关工作的开展依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长期以来,面对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紧追紧赶,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处于被忽视的位置。高校学生更在意其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方向,认为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融合课程的相关指导模式没有意义,可能更加忽略其重要性。
部分高校思政育人文化融合工作存在问题。首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僵化,缺乏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充分关注,倾向于采用单向的说教方式,缺乏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渗透方法。其次,考虑到不同时代人的独特特征,包括价值观、创新思维、求知欲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过程中未更好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政”和“优秀精神”较脱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方法尚未令人满意,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不足。虽然多媒体教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但部分学校并未有效将之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也未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上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应遵循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和思政育人课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2.3 高校思政育人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育人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思政育人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7]。在培养高校思政育人教师的过程中,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此外,大多数思政育人教师在专业之外没有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导致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薄弱。这种情况使许多高校思政育人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熟练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甚至出现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也会损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路径
3.1 重构课程,发挥课程文化融合的功能
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高校的融合程度,在课程设置过程当中需要有效发挥将各类专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例如:在社科类专业中,需要从教育、人文、历史等方面融合更多的历史文化故事。在各类典故当中,用更生动形象的案例向学生传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而在工科以及体育类专业中,可以为学生带入更多意志力和人为品行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8]。提供多样化的案例以及实际人物的融合,能够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诸多的真实历史人物身上找到可以映射的性格体验,从而形成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最终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找准融合点,创新文化融合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突出跨学科、多角度融合的特点,要形成多元、多维、包容的课程体系。将优质文化融入教学的实战案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找准专业和优秀文化的“融合点”。例如:在公共课程或道德政治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借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社会案例,从中为学生剖析出工作人员的勤奋努力及舍己为人、一心为事业的优秀精神。这种精神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但更具有时代意义。或是融合典型的中国经典故事案例,如大禹治水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在迅速推进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在更丰富的情景化视角中接受精神的渗透与传递。或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推送有趣、生动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优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识的传递与价值观的塑造。
3.3 厘清教师工作职责,明确文化教育目标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的领航者,更是学生人生成长生涯当中的指路人。教师不仅需要注意在教学领域专业钻研,明确自身工作教育职责,更需要在学习以外以身作则,明确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文化教育形象。
面对工作分工细则和教育问题推进,可通过以下途径厘清:
第一,可通过最直接的教师大会或教师专业培训,从多方面解读国家政策和具体实施目标,为导师群体和辅导员群体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中提升工作的理解度,切实落实国家方针,以“育人”为核心寻找思政教学中可融合、借鉴的优秀精神文化,并带入工作中[9]。
第二,教师可定期进行复盘会议,沟通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感受专业、精神融合与思政结合的点滴体现,通过分享案例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使得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真正的传播者。
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并非通过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严格的课程考核才能够形成,而是通过思政理念与日常教学结合,将传统精神融进课堂之中,将国家方针深入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与学生群体日常的沟通与交流,将思政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群体,而通过与教师工作的通力结合,让导师群体也能够形成更正向的价值观与更积极的工作态度。三方共同发力,科学地对学生群体进行专业与思想的“双管培养”。
3.4 提高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是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能力。在教学理念方面,思政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严肃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教师可适度融入趣味性的文学元素,例如优秀文化故事、融合文化故事的校园活动等,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10]。
教师在传授价值观念的同时,可以立足当前我国实际发展,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结合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信息技术是社会技术发展的产物,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与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索性分析,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讲座和培训,不断充实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支持并丰富思政育人工作。这种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的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3.5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与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不同,高校学生教育并没有像基础教育阶段将思想政治作为考核标准,纳入专业评价当中,学生对提升自我素养、发展新世代价值观较为散漫,积极性和效率都不高。伴随网络科技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能够自由使用各种社交平台和网络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获取不同信息,这也是大学生学习阶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之一。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网络媒体看到更多信息,学习更多知识。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网络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与时俱进,将现有网络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被视为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手段。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冲浪能力。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微信小程序、QQ、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为大学生搭建起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便捷式、包容性更强的云端智能学习系统,让学生进行日常打卡,或是与其他同学交流,真正做到线上和线下无缝衔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现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在假期或是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例如:走进敬老院、帮助环卫工人和社区及学校相关部门开展走进社区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志愿社会活动。在该类经验当中,学生能够沉淀其思想意识,将所学所感相结合,既不脱离实际研究,又不脱离社会发展,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校也可大力发展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建设学校周边的思想教育政治基地,借用学校以及社区的相关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促进思维发展,在实践当中获得成长。
二是可以充分调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例如:在校外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与社区进行联动,还可以与其他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在更多公益活动或是对外交往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和各类优秀文化精神的传递。处于更具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当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校园内部的环境创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也极为重要。例如:通过更加丰富多元的校内文娱活动,包括歌唱比赛、合唱比赛、征文比赛等,用竞赛引导学习、引导文化渗透,在提升思政课程和思政育人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中感受优秀文化的传递。
思政育人视角下,有利于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打破身份的隔阂,打破年龄的隔阂,打破实践与理论的隔阂,打破专业与个人素质提升的隔阂。通过增强学生与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思政教育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型学习平台,鼓励全体师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形成合力。
3.6 建立“文化、融合、评价”的新型评价模式
国内部分本科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专业课程进行文化教学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针对专业课程和学生的多维度成长建立模型,并在一定量的时间段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考核。其中可创新特色文化评价体系,从思政角度和学生专业领域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区分,既着眼于整个学期的学生成长,也将其运用到专业课后复盘当中,基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设计的过程来进行评判,融合三方主体共同评价文化教学的成效[11]。
现阶段教育评价体系当中,教师依旧作为评价的主体,而随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学生教学观的改进和我国协同育人理论的发展,评价体系逐渐由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导师、辅导员三方主体,共同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实践,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复盘,来测定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否提升,专业导师的文化课程指导和文化思政融合能力是否达标,辅导员的课程思政和日常帮助是否合理。将教学效果和评价当中的各类维度指标进行融合,将评价指标与数据进行量化,既能从实际角度看到专业学生成长的变化,又能够通过评价反哺专业成长,反哺教师工作成长,从而促进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过程中,有必要重构课程、创新思政育人教学方法、加强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18-20.
[2] 段文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0):45-48.
[3] 韩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23(3):151-154.
[4] 陈定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高校课堂思政教学的新思路[J].天南,2023(2):110-112.
[5] 牛丽红,许华平,于莹.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同向同行:突破新形势下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困境[J/OL].大学化学,1-5[2024-01-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 20231228.0959.004.html.
[6] 高庆涛,苏丽哲.孔繁森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与推进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398-404.
[7] 杨海静.民办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困境与路径[J].时代报告,2023(6):142-144.
[8] 臧晴,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9):147-152.
[9] 刘晓荷,郝志军.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思想视域下的课程建设[J].教育学报,2023,19(3):75-85.
[10]陈春祝.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运用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0):146-147.
[11]陈世月,董晗钰,李茂婷,等.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管理,2023,9(6):69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