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21孙衍芹王利明王荣娟周宇

华章 2024年9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绿色发展

孙衍芹 王利明 王荣娟 周宇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构建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并由此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危机。本文深入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丰富内涵。系统梳理了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等,详细分析了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显著成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展现了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建设发展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本文将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内容、特征、价值及其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贡献中国

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内涵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固有的对自然肆意掠夺的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阐明,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应与自然法则相符,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及其反作用。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重视“仁爱”与“中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道家的“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1]。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也对生态文明的构建做出了理论贡献。包括强调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提出改善居住环境、立法保护环境等观念。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反映。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也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得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政治支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益增加,环境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再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保护。这种公众意识的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此理念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以及通过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上,也表现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上。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不仅为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2]。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提出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具体要求。尊重自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也是制约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表明生态环境本身即是重要的生产力[3]。顺应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物质的利用关系,更是生命共同体[4]。人类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不能逾越自然承载能力的极限,同时需要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是对人类未来负责,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从传统的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采取环保、节能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一方面,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制订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目标,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四)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虽然人类社会获得了显著发展和繁荣,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各国应超越制度、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全球是一个生态共同体,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问题超越了国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全球目标,旨在构建美丽世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共建国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共建国家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明新秩序[5]。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转变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新经济。采用科学技术,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工艺,采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探索新资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应提倡新消费模式,改变传统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更多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和生命周期,企业则需要创新产品设计,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产品的绿色升级。为了更好地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还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确保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不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以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新时代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健全要求明确责任、分清主次,并根据时代发展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需要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配合,建立全面的法律框架,确保生态保护的法律红线得到遵守。此外,环境质量监控制度是生态文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强化上下级监督和公民参与,形成全面的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和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与落实。其次,科学制定工业转型和现代化结构调整策略,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政府监督作用。此外,企业作为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应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对于广大人民而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应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区域性环境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进行解决。包括河流污染的国际合作、区域间的环境协调等。针对人口膨胀、物种侵占等生态问题,需要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协调机构,进行区域间的综合管理和协调。

(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及资源开发

生态文明和空间规划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科技支持系统,中国需加快发展一体化的空间监测体系,发展生态环境和各领域专业监测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严格、动态的科学监测和评价体系。其次,面对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的要求,中国需调整规划目标,进行动态的环境评价。科学地改进环境动态评价方法和技术,建立全面的环境和生态评价体系,促进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积极、有政治意识的领导。同时,还需优先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对受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及时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应更贴近自然,通过自然再生力量辅以人工手段进行修复。建立生态保护区,保证人类活动不干扰自然。此外,优化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生态走廊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最后,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在政府工作中纳入植树造林活动,推进荒漠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搞好地质灾害防治,扩大农田修复的覆盖范围。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入轮种和休种制度,防止农田退化。

(四)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将循环经济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制度创新,建立绿色市场体系,包括增进绿色税收、绿色GDP指标、绿色公共采购、生产者责任延伸等,使政府通过“无形之手”调节市场,确保资源、环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此外,政府应支持相关技术创新,促进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明确部门职责和治理体系,形成协作发展机制。同时,需发挥领导作用,确立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地位,实施严格的行政许可和责任追究机制。各级政府应对建筑节能减排数据进行严格控制和核查,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五)创新美丽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创新美丽乡村发展,合理规划乡村的居住、农业和工业用地,以实现生态化、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乡村。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融入乡村规划与发展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实施以土地优化为原则的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分生产区、居住区和生态区,确立发展预期和生态红线。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化和资源集约化。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同时保持农村的原有风貌。同时,基于现状和功能定位,调整经济和空间结构,适度控制城市发展节奏。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和利用,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合理布局城市森林和湿地等公共绿地资源,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主要方向,确保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调整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引入生态环境的动态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建筑和环保事业。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建立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城市群的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实现不同城市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分工合作。

(六)推动建设美丽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为推动全球范围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各国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相应的气候保护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作出贡献,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中国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问题,通过加强治理能力、提供财政支持、免除债务等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支持全球气候治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较强可行性的实践路径。文章深入分析了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效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未来,随着这一思想的深入实践与国际合作的拓展,有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军利,李德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及实践路径[J].中国煤炭工业,2023(5):68-70.

[2]张俊帆,王成超.刍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佛山建设的三个实践路径[J].环境,2023(1):78-80.

[3]张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兼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C]//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辑).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10.

[4]黄晓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5]赵少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探析: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1):16-19+30.

作者简介:孙衍芹(1973— ),女,汉族,山东肥城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生态学、生态承载力研究、生态修复、生物教育。

王利明(1985—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水土污染治理。

王荣娟(1980—),女,汉族,河北晋州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电气技术、测试计量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周宇(1992— ),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通信工程。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绿色发展
浅谈电教与环境文化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试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北京地区林下经济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