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前置打造高效课堂
2024-06-21朱莉陈代新
朱莉 陈代新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要对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章思辨色彩极浓,在责任、痛苦和快乐之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虽然新颖别致,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文章语言文白交错,书卷气息浓厚,客观上给学生的阅读增添了负担。教师要在两课时内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设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很有必要。
一、依据学情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
前置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正式授课前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新课的学习,这就决定了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应与学情实际相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将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全部转换成前置性学习任务,这是不符合学情实际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不可能完全理解文本内容,难度较大的任务只能增加学生的自学负担;二是前置性学习任务过多,学习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庞杂、繁难的学习任务会让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显然,这种前置性学习不但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导致学生敷衍塞责,甚至会为完成任务而投机取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设计《最苦与最乐》的前置性学习任务时,笔者将文本教学目标与学情实际有机结合,删繁就简,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
基于文本语言表达特点,笔者设计了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的自学任务。这个任务相对简单,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于文本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三个前置性学习任务:①阅读课文,理解“人生什么事最苦”;②阅读课文,理解“人生什么事最乐”;③结合前两个问题,请在责任、痛苦和快乐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三个任务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同样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于文本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学习同伴(一种是同桌结伴,一种是居住地较近的同学结伴、一种是学生自由结伴)互学任务:思考“负责任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任务带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要求学生结伴学习。
基于学情实际、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痛苦、快乐与责任的关系(所有学生必须完成);②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对“苦乐循环”的理解(学生可选择完成);③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所述的苦乐观是否一致?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所有学生必须完成);④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自己的最大快乐是什么,应该如何得到快乐(学生可自由选做)。这些前置性学习内容均源自笔者的教学预设,既紧扣了文本,又契合了学情,还注重了分层,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
至于归纳语言风格、掌握论证方式、辨析易混词语、理解文中警句等学习内容,有的难度较大,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必须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才能理解,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习内容一并解决,笔者并未将它们列入前置性学习任务中,以减轻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负担。特别是本单元要求落实的语文要素“掌握略读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根据学情实际,无需再次强化,况且,这篇写于1919年的文章并不适合略读。
二、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以其他学习方式为辅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只能依靠自己的既有知识和学习能力对新知进行个体自学。教学实践证明,前置性学习虽然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如同桌合作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甚至可以与家长、教师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这是前置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自学的重要标志。另外,前置性学习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采用练习题形式,也可采用动手实验、操作,实地采访、调查等方式。形式多样的前置性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知学习内容,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授课奠定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进行前置性学习前,笔者提出如下要求: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尽量自己完成;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可与同伴共学,或向家长、教师请教;自己与同伴共学后,仍然觉得有疑问的,可以向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组长申请,由组长组织组员共同解决。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标有“同伴互学”的,学生如果能自主完成,不必采取同伴互学方式。比如,学生在完成理解“负责任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任务时,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这项任务难度不大,就没有与同伴合作共学,而另一部分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观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悖,而向学习小组组长申请组员合作探究。经过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加深入,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理解“负责任就是与自己立契约,良心会时刻受监督,所以痛苦;尽责任就是自己履行了契约,那种轻松愉快无法用语言形容,所以快乐”。
在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一名学生询问笔者“能否将自己与父母关于责任、痛苦和快乐的讨论以音频形式上传到班级群中”,笔者让其先把音频发给笔者,听了这名学生与其父母的讨论后,笔者认为其父母的发言紧扣文本内容,并且列举了两个笔者没有想到的典型例子,便鼓励这名学生将音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丰富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方式。
三、充分发挥前置性学习的作用
不同的研究者对前置性学习的目的、作用有不同的解说。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其目的或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铺垫,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后,笔者对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比对,发现很多学生将“独是”“操之在己”“然则”“不独”“到了长成”等词语抄写在前置性学习任务单中“我的疑惑”栏内。这一共性问题是笔者预设教学内容时没有想到的。于是,笔者在教案中增添了“补充梁启超的‘新文体主张及特点”内容。在完成“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任务时,绝大多数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家庭生活入手谈责任。显然,学生将责任范围窄化为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了,未能扣住文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与本文承载的人文主题有较大出入。为此,笔者将原来预设的“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苦、乐与责任的关系”改为“联系现实生活,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谈谈苦、乐与责任的关系”。这样更改,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本文的人文主题得以凸显。在检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痛苦、快乐与责任的关系”任务完成情况时,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简单地把痛苦、快乐当成责任,没有建立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了关系框架:痛苦不是快乐,也不是责任—担负责任,才会有痛苦—尽到责任,才能得到快乐。通过这样的框架,学生厘清了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作者单位:仙桃市沔州学校初中部)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