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劳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2024-06-21陈雪梅
陈雪梅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课程在区域推进和学校实施中的难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区域资源和教育现状,选取黄冈市80所中小学和3个劳动教育基地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为研究内容,聚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重点解决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问题。研究成果于2023年在湖北省基础教育首届“湖北好教研”成果评审活动中获一等奖。
黄冈市“1+1+5”劳动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基础劳动+特色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发、内容设置及融合实施为主要路径,以劳动课程目标细化设计及综合素养评价为监测策略,以提升学生素养表现为终极目标的课程系统。其中,“1+1”指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5”指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基地、社区、场馆五类课程资源,设计“家园生活(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校园责任(以服务性劳动为主)、田园劳作(以生产劳动为主)、社园体验(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兼顾职业启蒙等)、创园创造(以科创劳动为主,兼顾新业态劳动等)”5大教学板块,引导学生亲历劳动实践、建构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实践价值,培育劳动精神。下面,笔者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简要介绍“1+1+5”劳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细化课程目标
课题组遵照劳动教育“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四维总目标,针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特色劳动项目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进阶目标、表现性目标、认知目标等细化目标,为劳动素养评价提供参照。
1.同任务群进阶目标
学校分任务群细化设置课程总目标和年级目标,体现目标的进阶性。如麻城宋埠小学将日常生活劳动分为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三项,将生产劳动分为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艺制作两项,从一年级起,以两年为单位设计细化目标。如日常生活劳动中“整理与收纳”项目,一、二年级的目标是用完学习用品放回原处,保持整洁,会分类整理,坚持每天做,开动脑筋,努力做得更好;三、四年级的目标是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扫地、拖地,收拾、整理物品等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五、六年级的目标是整理学习用品,收拾好书包、书桌及抽屉,保持家居清洁,能拖地、扫地,整理自己的衣物,会铺床、叠被。逐层进阶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发展实际。
2.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目标
课题组以学生的劳动行为为指标,细化设计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目标。以英山县实验小学日常生活劳动板块课程总目标和主题任务目标的设计为例。学校将日常生活劳动分为“打扫教室及走廊卫生,整理教室”“擦玻璃窗”“洗手”“搬运早餐”“分发学生奶”“洗餐具”“打扫校园卫生”“整理书包”“修理课桌椅”“装扮教室”“整理图书柜”“中餐后擦洗地面”等12项主题任务。其中,“装扮教室”主题任务的表现性目标如下:在集体生活中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劳动观念);在完成集体任务并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为集体服务,提高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学会自己动手设计饰品,规划教室各区域功能(劳动能力)。
3.“知、行、会、习、创”的认知目标
特色劳动项目和融合型劳动项目结合项目周期,按照“知、行、会、习、创”的认知规律细化目标。如红安县二程镇中心学校“红安苕与‘理化生”生产劳动项目的认知目标细化如下:了解红安苕储藏和水培液制作的相关知识,掌握红安苕病虫害防治的要点(知);体验红安苕水培液的制作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并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行);掌握与红薯种植有关的水培液的制作、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红薯的储藏等技能,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探究并解决在劳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劳动中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习);能利用劳动基地现有资源、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性参与红安苕生产劳动(创)。以上“知、行、会、习、创”目标可根据实际、有所侧重地分解到不同年级中。
二、设置课程内容与创建特色项目
一是市域顶层设计“基础劳动+特色项目”劳动课程,因地制宜规划“基础劳动(必修)+特色项目(选修)”的市域劳动课程内容。必选内容由基本的日常生活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组成。选修内容包括体现地域特色的劳动项目、学科融合型劳动项目。地域特色劳动项目是依据区域特色自主创设的劳动项目,重点是工农业生产项目,采用“以生产劳动体验为主、服务性劳动参与为辅”的劳动形式,内容涉及农产品的播种、移植、管理、收获、加工等过程。地域特色劳动项目的创建和优化实施,有利于构建“一县多途径,一校一特色”的劳动实践项目课程。学科融合型劳动项目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实践类课程有机统筹与融合,分为劳动技术类、设计制作类、社区服务类、职业体验类四类。
二是学校自主构建实践性课程。学校在市域劳动课程顶层设计指导下,自主构建相应的课程规划、实施方案、课程板块、任务群、任务清单,形成覆盖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三类劳动实践课程,并进行学段进阶安排和分步实施。工作重点是创建特色项目及优化实施过程,形成实践主线的课程结构。如区域特色劳动项目“蕲艾课程”结合蕲春产业特色,以生产劳动项目“蕲艾种植”为载体,根据艾的时令特点和功用,形成了实践主线的三类劳动课程板块,构建了烹饪系列、自我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居家劳动、蕲艾宣传、蕲艾种植、蕲艾手工制作、蕲艾工业生产、蕲艾应用九大任务群(前两项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中间三项属于服务性劳动,后四项属于生产劳动),列出了“烹饪制作、清洁卫生、创意设计、整理收纳、志愿服务、农业生产、手工劳动、工业生产、新型产业服务体验”系列任务清单。
三、统筹管理与课程优化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顶层设计“基础劳动+特色项目”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三年规划实施路径,力求达到第一学期所有学校开足了从试点学校到全市覆盖的日常生活劳动课程,第一学年部分学校因地制宜创建生产劳动基地,完成1~2项种植项目的完整过程体验,第二学年合力创建“基础劳动+特色项目”实践课程结构及融合实施,开足、开齐、开好劳动课程的目标。
从课程普适性实施角度来看,全市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性劳动,形成劳动常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利用周边资源,构建生产劳动项目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融合实施,让学生体验劳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从课程优化实施角度来看,特色生产劳动项目遵循了基本相同的实施路径:选择特色资源、设计与创建劳动项目—融合学科资源—任务清单引导—分步开展活动—劳动成果物化—持续优化完善实施。
2023年3月实验校劳动素养监测数据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的实验学校实现了生活劳动课程实施常态化,超过85%的实验学校实现了特色劳动项目的“1+1+5”跨学科融合实施,如艾课程、荸荠种植体验课程、茶叶采摘与制作体验课程、豆课程、佛手山药种植体验课程、红安苕课程、红安绣活课程、花生课程、芦笋种植课程等。
四、过程评价与素养监测
1.依据劳动实践类型选用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
基础性劳动实践项目侧重日常学习表现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特色生产劳动项目侧重阶段综合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注重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评。
一是以成长手册(档案袋)、劳动任务单为主要记载工具的过程性评价。如红安县马岗小学《学生成长手册》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分年级的日常劳动清单,以记录和自我评价为主,重在习惯养成;第二板块,生产劳动类实践项目,由学生自行记录自己参与的生产劳动项目及完成的任务,重在记录参与情况、体验及收获;第三板块,社团活动,学生自行记录参与情况;第四板块,劳动周活动,用不同方式自评或总评一学期(或学年)参与劳动实践及个人成长情况。
二是以劳动清单为主要记载与自查工具的过程性评价。红安县、黄梅县形成全县通用的劳动内容清单;80所实验学校均以劳动清单、劳动任务单(项目任务)、寒暑假劳动作业单等为主要测评工具,并作为记录、展示、分享、奖励劳动情况的主要载体;33所学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寒暑假劳动作业单、任务单。
2.依据任务群制作任务单,进行综合素养监测
结合“1+1+5”融合实施方式,针对阶段性综合评级,课题组制定了黄冈市劳动实践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一级指标有“劳动意识与劳动观”“筹划思维与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四项,并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筹划思维与劳动能力”的二级指标为“劳动规划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三项,“劳动技能”进一步细化为“劳动工具选择与使用”“操作技能和技巧”“人际交流与合作技能”“信息技术技能”等子项。师生结合具体项目或任务群,参照劳动实践综合素养评价指标,进行表现性评价监测。
为明确评价方向,确保评价的可操作性,有的学校将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划分。以红安县上新集镇中学“开心农场春耕之蔬菜种植”项目的表现性评价为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等级水平。其中,劳动能力的水平1是需要在同伴帮助下使用农具种植蔬菜;水平2是能选择合适的农具种植蔬菜,并有意识地总结实践经验;水平3是主动发现种植需求和问题,比较科学地使用农具种植蔬菜;水平4是规划设计种植活动,服务同伴,科学高效地种植蔬菜。
有的学校在评价单中明确了“达成标志”,引导学生准确评定自我和同伴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以红安县竹林实验学校“花生种植”项目(包括播种前的工具选择、种子挑选、翻耕松土、施肥平整,播种时的挖坑、点种、平沟、覆膜,播种后的破膜、浇水、松土、除草、施肥等任务)评价为例。从工具选择的达成标志“会根据不同工序正确选用四齿钉耙、九齿钉耙、铁锹、施肥盆、播种盆、地膜、?头锄、草锄”到挖坑的达成标志“会选择适当的工具,坑的深度适宜,间距适当,排列整齐”,再到施肥的达成标志“施肥时期适宜,施肥天气适宜,施肥量适宜”,明确、细致的任务要求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测和同伴评价提供了支架。
(作者单位: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