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视角下景陵村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2024-06-20祁兵兵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祁兵兵(1994—),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室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文化,并将其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对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景陵村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非遗赋能,艺术乡建”的设计思路,助力景陵村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主要通过改造村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设计爱国教育展览馆和乡情村史馆,绘制“美丽景陵”墙绘,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特色景观,构建“小景带你游乡村”研学路线,发展乡村产业三大设计策略,体现非遗特色,助力景陵村旅游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非遗文化;乡村振兴;景观设计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12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4.18 文章标识码:A

非遗文化的产业化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通过“非遗+”的模式,大力探寻“非遗足迹”,深挖“非遗魅力”。形成了“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商贸”“非遗+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1]。不仅为乡村的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带来新的能量,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渠道,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成果,成为乡村发展的路径之一,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景陵村乡村旅游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北京市周边乡村建设为参考,以非遗文化类村庄发展为借鉴。以景陵村当地的非遗文化为基础,研学为策略,探讨乡村整体发展的策略,同时也可为北京市其他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特色非遗文化类村庄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振兴[2]。

1 景陵村文旅发展基础

明十三陵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古迹众多,现存除十三座皇陵外,另有大量遗址遗迹。该地因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弘扬传播明文化的重要基地。景陵村距离明十三陵景区大约6km,历史上景陵村曾称景陵神宫监,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解散了守护陵墓的宦官,被遣散的人搬进了曾经作为陵墓管理机构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村庄,并更名为景陵村。景陵村可以借助明十三陵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明文化为主题、长城文化为补充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推动文物保护、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整治景陵村周边环境,改造提升沿途沿线景观,再现景陵村历史风貌,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可以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持续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还可以策划明文化主题旅游探访线路,加强与十三陵其他景区、文博单位的联动,推进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发展多种特色文化旅游,带动全村经济发展[3]。

2 景陵村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村民,对景陵村道路、建筑、农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和问题总结,以便后期更好地开展村落整体规划设计。景陵村内部道路较为混乱,村内建筑多以裸露青砖房为主,且部分建筑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存在部分荒地,缺乏整体性。同时景陵村面临产业少、产业发展艰难和宣传少的问题。由于村内缺少特色产业,且在专业开发、设计及营销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新时代新元素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使得非遗文化及非遗项目难以满足新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此外,特色产业陷入发展窘境,经济收益较低使得村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宣传力度不足也导致景陵村知名度不高,其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缺少新意。游客对景陵村的了解仅停留在其是十三陵景区的一部分,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4]。

3 景陵村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景陵村的景观改造可彰显明代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是将明代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有效整合的设计实践。总体设计建立在北京市昌平区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原有村落的景观风貌,深度分析景陵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明代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提出非遗赋能,艺术建乡的整体景观改造设计思路。以“一个中心、两个馆、多景观”进行布局。

一个中心即对村民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进行再设计,构建集影院、剧院、图书馆(室)和科学技术学习于一体的乡镇宣传教育平台。两个馆:即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和乡情村史馆。爱国主义宣传展览馆着重于弘扬红色旅游精髓,推广红色旅游文化,延续红色旅游血脉。乡情村史馆意在成为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传播乡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景观:即围绕“小景带你游乡村”研学教育路线,针对明代非遗文化、景陵村史设置多个景观体验节点,形成研学教育、民俗体验与生态观赏路线[5]。

3.1“一个中心两个馆”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结合景陵村的具体生产生活需求,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基于原有场地进行再设计,完善村庄的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明代非遗文化元素。“一个中心两个馆”不仅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同时也能满足游客和村民双方面的需求。

3.1.1村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再设计

村民活动中心位于景陵村庄入口处西侧,紧邻村民委员会。基地原为一老旧小型厂房及仓库,建筑为常见乡村建筑类型,无突出特色,主要是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整体利用性不足,不能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故对其进行改造。项目总建筑用地面积约800m2,在重新设计时,应考虑到内部空间的功能分区,一是可以提供举办庆典活动区和日常休息区,促进村民交流和互动,增强其凝聚力。二是适合晨昏锻炼、健身舞蹈,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其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幸福感。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三是兼具为外来游客提供接待、展销等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6]。综上所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再设计对于促进景陵村经济发展、丰富乡村生活、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3.1.2建设爱国教育展览馆和乡情村史馆

景陵村出口处东侧有一处废弃的公共浴室,东西宽10m,深6m,里面堆满杂物,计划改建成爱国教育展览馆(党建中心)。在党建中心规划设计时,以创新、协作、共享为核心设计理念,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活动室的现代化水平。在空间设计上以会议学习区、交流讨论区、展示区、学习资源区进行功能分区。会议学习区提供足够的会议桌椅,并配置先进的音视频设备,以满足党员开会和学习需求。同时,需建设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进出。交流讨论区设置沙发和茶几,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便于党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心得。展示区用于展示党建成果、优秀党员事迹等,增强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学习资源区要提供充足的纸质学习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源,方便党员自我提升。爱国教育展览馆建筑外部区域充分利用多种展示方式,如多媒体设备,展示十三陵地区的相关红色事迹,让参观者在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的同时,学习到廉洁作风和纪律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廉政意识。

村民活动中心对面的龙王庙是长度约为8.9m,深度约为4.7m,正殿坐北朝南,前出廊有两根明柱刷红,山墙为硬山顶,两侧檐脊各有3个垂脊兽,廊顶绘有苏式彩绘。内部原有黑白壁画,现已经进行了修复。院内西南角有古槐树一株,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这里将会被改造成为村史博物馆,主题会聚焦于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空间规划方面融入农业文化元素。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展现当地的非遗文化、乡村文化、农产品等,使其在服务接待游客的基础上,融合村史馆功能,展现村落资源及变迁历史。

3.2美丽景陵墙绘

墙绘艺术可以改善乡村的外部居住环境,对提升乡村艺术美感、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传播乡村公序良俗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8]。实地调研发现,景陵村大多建筑外立面比较老旧,整体较为杂乱,存在风格和质量不一的问题。村庄民居建筑在改造提升时,应尽量保持风格的统一性。针对不同楼层、有无院墙的民居建筑,应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引导,突出村庄的明代非遗文化特色。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给建筑表面绘制墙绘,以非遗文旅为乡村特色、乡村名片,着重展现灿烂辉煌的明代非遗文化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要贴合乡村人文风情,保留乡土气息,同时兼具时代功能与明代非遗文化特色,帮助景陵村打造有特色的乡村居住区。墙绘艺术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名片,不仅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3.3“小景带你游乡村”研学路线

根据村落用地情况,结合村落特色自然资源景观,围绕规划场地打造三条研学路线,一是“非遗+历史教育”研学路线,二是“非遗+农事体验”研学路线,三是“非遗+爱国教育”研学路线。对村庄现有道路进行梳理规划,形成研学基地环状道路系统。借助项目规划所涵盖的自然环境、乡村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创造出具有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特色的自然和人文风光[9]。围绕研学路线打造非遗研学景观节点,在研学路线景观节点的塑造方面,应该和十三陵景区其他乡村建设区别开来,秉持景陵村自身特色,保护和改善原有的自然环境,将明代非遗文化的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要完善景陵村的设施建设,如标识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在景陵村入口和重要节点处,增设相应的定位、引导和解说标识。将景陵村的特色文化融入导视牌的设计中。优化从村庄入口到村民活动中心、村史馆、爱国教育展览馆的路线引导,为参观者提供清楚明了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建设专用和临时停车场,增加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照明器具等设施。

4 结束语

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此,要深入开展文化调查和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乡村中的非遗文化元素和相关故事,培养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活动,举办非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利用乡村文化活动平台,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精神内涵。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与文化机构、艺术家、设计师等进行跨界合作,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进行对接和交流,使之与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相碰撞相结合,在创新中转化,在转化中发展。让非遗文化彻底走向市场[10],弘扬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促进乡村振兴中服务现代社会,造福人民大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为保留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尊自信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涵,侯博显,曾晓泉.非遗文化视角下覃签屯壮乡研学基地景观改造设计构思[C]//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智慧城市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2021—2023智慧城市原创设计展及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博览会(成都站)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

[2]黄秀丽,曾春雷.融湾融深背景下河源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以墩头蓝纺染技艺为例[J].辽宁丝绸,2023(04):124-126.

[3]王友军,原龙虎.焦作市促进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3,37(04):37-40.

[4]刘娇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3(19):163-165.

[5]王利素,李梦曈,李雪山.数字经济视域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正定古城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4):112-115.

[6]赵黎黎.“社区参与式”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以“二渡村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23(19):211-213.

[7]戴林琳,向林,石春晖.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及其保护策略——以北京郊区长陵村及景陵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2):82-83.

[8]欧国范,张东坡,赵高鑫,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易县乡村绿化美化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3(11):115-116.

[9]王梦炎,曾晓泉,张澳.非遗文化元素在研学旅游基地标识设计中的应用——以武鸣覃签屯壮乡非遗研学旅游基地景观标识设计为例[C]//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智慧城市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2021—2023智慧城市原创设计展及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博览会(成都站)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

[10]金龙,袁亮,姬新培.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融入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9):42-44.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