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逻辑范式的个案启示研究

2024-06-20岑报领王倩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志愿服务

岑报领 王倩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S202210604062)研究成果;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2022ZJY2814);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2021ZJY1104)。

作者简介:岑报领(2001—),男,壮族,广西隆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通信作者:王 倩(198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为例,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身份认同与获得感不匹配、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与满足感不对等、志愿者服务质效与体验感不同频、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与组织凝聚力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从政府介入、激励参与、培训指导、社会联结等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乡村治理;新和镇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9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 文章标识码:A

新和镇位于崇左市江州区西北部,是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下辖的乡镇之一,总面积达217km2,共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201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近年来,该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吸引着高校大学生前往该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依据其农村生活成长经验和校园学习理论储备,依托“桂志愿”“三下乡”“返家乡”为实践平台,以政务实习、志愿服务进社区、校园安全宣传、文化宣讲等为实践形式,感国情、知社情、懂乡情为实践目标参与乡村治理。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简要提出推动新和镇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1 相关概念和现实基础

1.1乡村治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乡村治理(Rural Governance)的概念,最早由徐勇教授在1998年提出。乡村治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农村地区,政府、社会组织、民众通过协同合作来解决当地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生产力、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水平提质增效的过程。在研究中发现,学术界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治理主要包含人的精神思想问题、社会的管理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方面的内容[1]。在乡村治理中,政府需要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资源,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团体积极参与,提供各种资源,共同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和治理格局,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稳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做好青年工作的必要性。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建设者,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在历史发展和现实世界中,应当主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是将校内优势力量与校外基层需求贯通衔接的重要途径。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志愿者们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技能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满足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层服务作出重要贡献。

1.3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概况

截至2023年4月,新和镇志愿服务队共有620名志愿者,整体服务总时长达34 605小时。近年来,该组织(志愿服务队)共计开展11项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涉及关爱儿童、助农助产等领域。在推进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组建过程中,新和镇团委积极搭建志愿者工作群,编制服务清单,强化组织领导,统一管理安排工作内容,丰富实践内容,并提供全方位保障,创新工作举措,优化拓宽平台载体。为确保每一名志愿者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保障,新和镇团委统一发放了工作服,为志愿者提供标识和认证,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在工作中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安排干部进行指导培训。此外,镇团委还基于“桂志愿”平台创建了“新和镇志愿服务队”,利用“桂志愿”平台为每一名志愿者做好服务记录,针对参与时间较长的活动,制作证书给予实践参与证明,充分利用报、微、网、端等多媒体平台持续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成效,引导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2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服务现状

2.1志愿者招募方式多元化

组建志愿者团队最关键的是招募志愿者。韩真(2022)[3]指出,目前社区志愿者招募中主要有三个途径,即网上招募、户外宣传招募、媒体广告招募。以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例,其招募志愿者主要的方式是网上招募,包括“网格微信群”“返家乡”平台以及公众号等形式。其中,“网格微信群”招募方式在新和镇最常用。新和镇志愿服务队依托自身优势,以乡村信息资讯“小喇叭”为媒介,以乡土乡愁为情感纽带,有序引入返乡大学生、新农人、大学生志愿者等多元力量,通过“网格微信群”实时招募,广泛集合当地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形成有效招募、统一指导的形态。

2.2志愿服务领域广泛化

当前,新和镇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助学支教、助力创城、社区服务、助农生产、文化建设等。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服务主体的补充力量,具备极大优势。首先,在助学支教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具备专业优势,其可以利用在校所学的知识为当地儿童提供教育帮助,如辅导当地儿童写作业、学习新知识等。此外,与全职教育工作者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拥有更多集中时间可以投入到助学支教活动中。其次,在社区服务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有更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其可以深入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最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由于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阵地,大学生既是接受群体,同时也是良好的传播媒介。在政策宣传方面,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更深入了解相关政策,并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传播。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广泛,影响力较大,有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2.3志愿服务实践规范化

随着新和镇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校内优势力量与校外基层需求贯通衔接的重要桥梁。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社区乡镇、乡间地头,活跃于乡土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为乡村进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志愿者招募、岗前培训、过程管理、后期跟踪服务等方面,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服务过程中统一工作服、徽章等,形成统一形象。服务组织会根据志愿者专业知识、自身优势对志愿者进行工作分配,确保志愿者明确工作要求、熟悉工作流程,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服从单位组织指导,恪守组织规章制度,从而使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

2.4志愿服务力量有限化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新和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集中于寒暑假或者其他节假日。受学业限制和假期周期短的影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较短,单次活动难以确保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时间精力和服务力量有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并且大学生志愿者非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因此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当前,新和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力量相对有限,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3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志愿服务者身份认同与获得感不匹配

身份认同(Identity),又称为自我认同,指一个人对于自我特性的表达,以及与某一群体之间所共有观念(国籍或者文化)的表达。身份认同和获得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江州区新和镇调研时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岗位安排时,每个人承担工作量不一样,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的身份比较认同,并且在工作中的获得感也相比于工作量较小、工作内容单一的志愿者更强。导致志愿者群体在身份认同与获得感上出现偏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新和镇大学生志愿者人数众多,导致岗位供不应求。以2022年暑期青年大学生返乡志愿者为例,共有15名志愿者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然而,志愿者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存在差异,出现每个志愿者的工作量不一致、岗位少而人员多等情况。

3.2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与满足感不对等

“供需”即供给和需求,在市场经济当中通常表现为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而在研究志愿服务中,通常表现为志愿者数量与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岗位之间的关系。在以新和镇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实地调查中,则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新和镇社会服务需求是否成正比的关系。在新和镇,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特长各不相同,因此在志愿服务时无法对所服务的岗位工作提供精准支持。例如,在助学支教方面,以新和镇2022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为例,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兴和社区开展助学助教时,团队中仅有一名志愿者为师范生,其余均为非师范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及教育教学方法。师范生志愿者供给较少,无法满足被服务对象在细分领域的需求,导致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并不强。志愿服务只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高性价比“平替需求”。

3.3志愿者服务质效与体验感不同频

就目前新和镇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内容来看,乡村振兴、关心关爱、理论宣讲、惠民文化、卫生健康、法律服务是志愿者参与最广泛的项目。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流动性较强、服务周期较短,这对志愿者的角色进入和活动持续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暑期常见的助学支教、帮扶孤寡老人等项目中,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短期服务项目较为单一,且志愿者服务意向混乱,导致志愿者失去基本自主性,在服务过程中缺乏更深层次的体验。简单重复且单一的志愿活动会降低志愿者的期许,预想的志愿活动与现实志愿活动发生冲突,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对服务过程的体验与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向。

3.4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与组织凝聚力不协调

组织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等,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队伍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是影响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根据当前新和镇志愿者招募情况显示,志愿者的参与形式分为队伍参与和个体参与两种,志愿队伍参与一般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较强,成员间不仅工作分工明确,而且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以独立个体参与的志愿者,一般转换角色的过程相对较慢,工作参与度和影响力较弱,导致组织凝聚力不强,统筹力量单薄化,使其他工作无法正常同步进行,给其他志愿者的工作带来困扰。

4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对策

4.1政府介入

首先,建立健全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制度,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力量,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应释放基层自治空间,统筹推进县域内资源整合和激发乡村自治潜能,以乡村需求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强化治理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最后,构建乡村合作治理体系。乡村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基层实践,锻炼服务乡村建设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同时需要建立开放包容的多元合作网络来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参与[4]。

4.2激励参与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周期较短,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志愿学分”,从而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本质要求,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志愿服务记录和外部监督机制。同时,应当对志愿者进行个人能力测试、服务质量评估,根据志愿者的个人能力为其合理安排相应工作。以丰富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释放志愿服务力量,定期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同向发展。

4.3培训指导

志愿服务组织方是联系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桥梁,也是志愿活动的提供者,更是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因此志愿服务组织方要不断完善监督和奖励机制。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其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志愿服务组织方也应当在招募志愿者后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岗中指导、岗后总结,确保志愿者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4.4社会联结

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重视培养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5]。首先,乡村治理主体应向社会拓展,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平台的正式联结满足乡村多元共治需求。其次,高校应做好“学社衔接”工作,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和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契合乡村多元共治网络。最后,高校应通过实践成果展示、汇编和宣传,联结社会资源,激发学生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精神。

5 结束语

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应主动投入到基层志愿服务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主动做到为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了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重要作用。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实现社会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玉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关键要素探究[J].活力,2022(23):139-14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进,2022(10):4-26.

[3]韩真.社区志愿者招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22.

[4]郑文佳,李忆华.嵌入式治理:志愿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以衡阳市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51-59.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志愿服务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