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的影响研究

2024-06-20林晔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校

林晔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各领域专业人才的责任,也面临着赋能乡村振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提出了新要求,而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文章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的影响,并针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中涌现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3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A

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的影响,对于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从教育学、农学、经济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的影响,可以为高校制定更加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提供参考,推动高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的影响

1.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重塑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养成,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高校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实践水平。高校加强与农村地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并为之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振兴中。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关注农村地区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农村发展的人才;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解决方案[1]。第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策略。高校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综合型人才,在多领域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此外,高校也需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动力。

1.2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人才。传统意义上,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侧重于对特定学科的深度培养,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高校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实现跨学科破解乡村难题。第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强化跨学科教育。高校应推动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综合性挑战,并为其提供跨学科问题解决方案。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和调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2]。这种实践性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第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涉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使其参与到国际性合作项目中,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视野和机会。

1.3实践教学与社会实习的加强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之一是加强了实践教学。传统高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乡村振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开展社会实习。高校应该积极与乡村地区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机会。这些实习经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推出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应该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参与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切实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第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强化与乡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应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为乡村地区提供专业支持和解决方案。同时,高校也应该鼓励学生自觉参与乡村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

1.4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培养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之一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培养。传统高校注重学科知识传授,随着乡村振兴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大,高校亟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提供相应创业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力。第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同时,高校也应该开展与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机会。

1.5联合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带来了显著影响,其中之一是推动了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传统高校人才培养多依赖校内资源,乡村振兴的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需求推动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培养模式陆续推进,促进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合作,人才更具综合能力。第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促使高校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应该与这些合作伙伴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第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加强跨学科合作。高校应该鼓励学科交叉、交流与合作,推动联合培养模式的跨学科整合。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复杂性需求。第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高校加强与地方社区的联系。高校应该积极融入社区项目,为社区提供专业支持。同时,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和实践,为社区振兴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2.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现代化,高校应培养具备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2农村产业发展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产业发展,高校应培养农村产业规划、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人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产业集群。

2.3农村社区建设与治理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高校应培养农村社区规划、社会组织管理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人才,推动农村社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2.4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才

乡村振兴要求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培养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开展针对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研究。

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3.1联合培养模式

合作项目:高校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的机会。例如,与农村示范区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使学生亲身参与农作物种植、养殖管理等农业项目,使其加深对农业发展的理解。实践实习:高校与相关合作伙伴合作,组织学生进村实践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在与村民的互动交流中了解现阶段乡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资源共享:高校与外部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农田、实验室和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同时,合作伙伴也可以从高校获得专业知识和人才支持,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导师制度: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高校可以引入外部专家、企业家等作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活动或创业项目[3]。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专业咨询,促进学生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专业成长。

3.2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

第一,实践教学。特点:实践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作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技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面对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实践教学通常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第二,社会实习。特点:社会实习让学生在社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学习,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现状和问题。作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接触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建立实践网络,通过社会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社会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实践网络和合作机会。

3.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多角度思考和解决乡村振兴的难题。创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理解,让他们了解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强调创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将创业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有机结合。创业能力培养:培训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编写、团队管理等。组织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实际参与、体验创业过程,从中学习创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技巧。创新创业资源支持:提供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如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等,帮助学生落实创新创业想法和项目。建立创新创业网络:与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和合作平台。

3.4跨学科教育

综合知识和方法:跨学科教育突破学科边界,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交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跨领域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拓宽视野,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跨学科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创新式解决方案。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环境中,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跨学科教育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乡村振兴涉及众多领域问题,要求运用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跨学科教育,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融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供全面、可行的解决方案[4]。跨界合作与交流:跨学科教育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和跨界交流能力。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需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3.5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平台和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和场地,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农村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等实践活动。实际问题解决: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真实的乡村振兴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方案,锻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源共享: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可以提供农田、实验室、农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等资源,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跨学科合作: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鼓励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不同学科的专家、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合作,有利于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社区互动和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当地农村社区联系密切,开展学生社区调研、社区服务等活动,有益于加强高校与农村社区的互动与合作,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建设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基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基地应具备先进的设施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助力,同时也需要保持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真实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支持。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村产业发展与管理人才、乡村社区建设与治理人才等。在培养策略方面,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习,提供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机会。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和跨学科教育也应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以应对乡村振兴中的复杂挑战。此外,联合培养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关键策略。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全面培养人才;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则成为学生实践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加强了高校与乡村振兴实践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高校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等措施,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社会的全面进步[5]。

参考文献:

[1]吕昫光,杜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向度、基本遵循与现实理路[J].农业经济,2023(07):83-85.

[2]杨晓艳,张军成.高校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02):55-59.

[3]王川,何新华,杨娟.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4):275-277+282.

[4]宋怡.破圈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口——高校人才帮扶的持续性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01):125-127.

[5]凌妙,罗秋雪.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以百色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2):71-74.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