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人才资源分配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4-06-20李鑫
李鑫
摘要:2022年4月21日,衡阳市首批5 000余名干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共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为了让下沉的干部能留得住、干得好,衡阳市率先探索了“长回路”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挂职、派驻等形式,将青年干部调到农村地区,并将那些曾在基层待了较长时间的优秀干部调到基层去,从而建立起一个“双向”的发展循环。文章以此为案例,深入分析以衡阳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地级市人才资源分配情况,并对优化区域人才资源配置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干部人才;长回路;成长闭环;人才资源配置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2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C964.2;F249.2 文章标识码:A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在人才短缺的大环境下,为了吸引、留住、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衡阳市作为中等发展水平城市,也加入了“抢人大战”,并通过“万雁入乡”行动实现“引才留才”。但从近年来衡阳市就业形势来看,人才外流仍旧十分明显。根据2021年上半年衡阳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截至2021年6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157.4万人,其中省外就业人数117.18万人(珠三角地区57.58万人、长三角地区26.34万人、京津地区16.77万人、其他地区16.5万人)[2],省内就业28.38万人,本地就业12.69万人,境外就业0.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1%。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总需求(即招聘人数)为86 842人次,市场总供给(即求职人数)为73 828人次,求人倍率约为1.18。由此可以看出,衡阳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人才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1 中等城市的人才资源问题
目前,衡阳市基本建成了一个统一的人才市场,其服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然而,这与需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的要求相比,与之不相符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在实践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1人才市场信息化较为滞后
人才市场的建立以统一开放为前提,但当前中小城市的人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封闭、各自为政的问题,且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发布方式十分落后。以衡阳市为例,目前,衡阳市大多数人才服务机构、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现代化的人才信息处理手段,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的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信息不畅通,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距离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2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衡阳市开展的“万人下基层”行动虽声势浩大,下基层的万名干部也都经过相应的考核筛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部分基层干部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有的更是为了“基层经验”而选择下基层,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干事动力。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1.3人才资源结构存在失衡
从衡阳市目前的人才资源结构来看,80%以上集中在市区及县市区,仅有不到20%扎根乡村。在中职院校中,每年有60%的中职新生报读的是护理、幼儿保育、铁道工程等与衡阳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链关联性不强的专业。2021年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仅有1 085人,仅占学生总数的5.13%。足以看出,衡阳市的人才资源结构比例存在十分明显的失衡现象,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缺乏市场所需的“高精尖”技术型人才。
1.4部分政策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
衡阳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鼓励和支持创业者的政策,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从其管理体制来看,以“意见”“通知”为主,缺少办法、细则、条例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湖南省现行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尽管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规范性,但是在实践中却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
2 人才资源供应不足的原因分析
衡阳市人才资源问题主要归因于供给侧不足,尤其在培养农业、制造业等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缺陷,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人才资源供应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2.1生源结构不稳定,总体质量不高
一是招考制度降低了生源质量。进入职业教育系列的学生均为中考或高考成绩较低者,这些被招考制度“淘汰”的学生不得已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因为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而主动选择。二是招生定位降低了准入门槛。部分职业学校由于生源紧缺,在招生过程中往往“来者不拒”,对于生源几乎没有准入门槛,招收进来的学生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差,加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技能钻研性,给职业教育增加了较大的难度。三是人为分层限制了生源渠道。传统世俗观念将职业教育视作“差生教育”,认为读职业学校就是“混日子”。多数家长在子女成绩不理想,考不上高中或大学的情况下,又不想让子女过早进入社会,只好选择职业学校为子女就业谋出路,人为地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分层,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最次选择,极大地限制了职业学校的招生渠道。
2.2职教认知单一化,投入力度不够
一是社会认同感不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普遍偏低,缺乏全面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内涵被过分地“窄”化,职业教育被单纯地认为是从普通教育中分流出来的学生需要接受的教育,默认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偏低。二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衡阳市为例,2020年教育费附加职业教育支出为0.53亿元;职业教育支出占教育费附加比例仅为24%,未达到不得低于30%的政策要求。三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学校大多是“自主求生”,政府部门在此期间缺乏主动性,未对企业、职业学校进行引导、监督和考核,学校单方面的“一头热”使得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开展较为吃力。
2.3管理体制不健全,内生动力不强
一是教育资源整合困难。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两个分支,一是技工教育学校,属于人社部门管理;二是职业中专学校,属于教育部门管理。两者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方向存在同一性。但由于归属部门不同,二者不可避免存在分歧,不愿共享资源,相互合作,尤其技工教育学校的学生得不到教育部门颁发学历文凭,严重影响学校发展及学生就业。同时,二者教学评估的侧重方向不同,技工系统的技能比赛成绩在教育系统的评估中不易计算,造成了教育教学、大赛参与、成绩评估等一系列的交叉矛盾。二是师资配备不科学。部分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在理论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上存在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效率下降。部分级别较高的职业院校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招聘专业老师入校,但多数教师通过招聘之后被分配到行政部门岗位,在专业技能师资储备上仍旧十分欠缺。三是技能认定机制不完善。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存在认证种类多、管理不正规等现象,在不同行业里认证不能相互认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指标不明确。
3促进市域人才资源均衡发展的建议
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城市面临着城乡人才资源分布不均、本地人才难培养、外来人才留不住等现实困境,亟须多向发力,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干部配备、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等各类要素优先向农村流动,并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培育智库品牌、健全评估机制等方式,因地制宜,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
3.1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城乡人才资源平等交流新格局
面对中小城市长期存在的城乡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当强化政策支撑,健全人才交流制度体系,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城乡之间的人才资源交流壁垒,这也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要打破原来“城乡分割”的政策架构,在对现行政策进行全面剖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精准完善,提高政策效能,增强政策合力,建立与乡村振兴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制度和财政投入制度,市级相关部门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申报项目的经费配套支持力度。协调各部门联合开通绿色通道,建立灵活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资源涌入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坚决消除任何形式的政策性歧视,在教育、购房、信贷、社保等方面对乡村振兴人才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破解引才后的“留才难”问题。
3.2聚焦发展需求,占领“高精尖缺”人才资源新高地
“高精尖缺”人才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是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有效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小城市要提高发展竞争力,必须要着力培养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加紧建设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全方位迎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为后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依托,以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打破传统定向式入门级别的职业技能模式,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吸纳渠道。通过打造一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确保在人才输送和技术创新方面占领高地。
3.3完善职教体系,拓宽技能人才市场双向供应新渠道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愈发重视,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可以看出,重视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城市定向培养优质人才和畅通人才交流市场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帮助职业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座谈会、对接会等方式,促进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融合,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要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体,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的组织体系,鼓励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要建立以校企双制“八个共同”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技能评价和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体系、集中人社部门优势并协调各方面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形成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有序衔接、布局合理的技工教育体系。
3.4加强信息监测,培育具有服务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
政府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发现和培育劳务品牌,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特色劳务品牌项目库和人才智库,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等现有经费渠道开展项目培育、品牌打造和诚信体系建设,把劳务品牌用工需求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范围,确保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本市就业市场和人才资源的供需变动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分类,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的市场流入,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建立跨行业、跨职业的多层次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共享系统,使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其进行建模[4],全面分析今后城市与农村行业结构的变迁状况,并对就业构成及人口流动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动态追踪与监测就业结构。同时,构建紧缺人才名录库,为科学合理地聘用优秀人才提供依据[5],更好地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3.5健全评估机制,形成尊才敬智的正向激励好风气
人才创造力的释放与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评估和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政府要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特长和岗位要求,进行分类评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与人才的创造利益密切相关的分配和奖励制度,适当增加对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各个行业的人才大胆开拓创新,形成尊才敬智的社会风气[6]。要健全人才测评体系,优化测评导向,在人才评估中,突出科研精神、能力、业绩、学术道德、典型成果等。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的改革,探索“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的办法,为“高精尖缺”和其他各类人才设立评估和确认“直通车”,防止过度频繁地进行人才评估。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7]这一重要论述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环境,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才资源的转化已然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因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有限,加上专业能力还有所不足,在问题分析和提出建议方面尚有不够完善之处,以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仅为读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瞿晓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41-47.
[2]衡阳市人民政府.2021年上半年衡阳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R/OL].(2021-07-12)[2023-10-01].https://www.hengyang.gov.cn/xxgk/bmxxgkml/szfjg/srsj/tjsj/20210712/i2429624.html.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21(12):3-7.
[4]苏立宁,廖求宁.“长三角”经济区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差异与共性——基于2006—2017年的政策文本[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07):27-33.
[5]宁甜甜,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人才政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4):82-86.
[6]王明荣.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J].宁波通讯,2020(19):24-2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