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疆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06-20陈然然
基金项目:新疆科技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以新疆地区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23-KYPT02)。
作者简介:陈然然(1995,2-),女,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承发展。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新时代新疆的关键举措。新疆红色文化成为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以新疆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广泛利用与有效传播铸牢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共识,巩固团结进步,增强文化自信。该文分析了以新疆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并提出相关策略,包括构建具象化的“有形”活动,创新日常化的“有感”内容,落实长效化“有效”措施三方面内容,有助于促进交融共生的民族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关键词:新疆地区;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3;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73-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Xinjiang's Red Culture
CHEN Ranra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la Xinjiang, 841000,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a key measure to build Xinjiang in the new era. The red culture of Xinjiang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home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 the deep excavation, ex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Xinjiang's red culture, we aim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among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consolidate consensus on values, consolidate unity and progress,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using Xinjiang's red culture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and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es, including building concrete "tangible" activities, innovating daily "sensory" content, and implementing long-term "effective" measures. These three aspects help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ethnic relation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and deepen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Key words: Xinjiang region; Red cultur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ast firmly; Path; Innovate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特别强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1]。红色文化是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优秀的先进文化,是全国各民族群众共有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的高尚品格,见证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飞跃的实践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记忆。
新疆红色文化,是新疆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对党忠诚、爱国爱疆、团结奋斗、顽强担当的革命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新疆红色文化,有助于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新疆。
1 以新疆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解放、建设与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漫长岁月的艰苦努力与不懈奋斗,共同创造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前时期,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与广泛传播新疆红色文化,对铸牢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群众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意识。
1.1 弘扬新疆红色文化以促进各族人民群众价值认同
形成于革命时代的新疆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百年时间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新疆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资源类型与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以毛泽民故居、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为代表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事迹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其拉甫边防哨卡为代表的反映各族人民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为代表的反映边疆人民一心向党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为代表的反映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兵团文化、以克拉玛依博物馆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及以新藏公路为代表的筑路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色文化。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新疆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促使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丰富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在新疆百年建设发展时期一直激励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奋起拼搏,共克时艰。对新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点燃新疆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进而强化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爱之情,由此在增强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为新时代新疆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2 弘扬新疆红色文化以巩固各族人民群众团结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纵观新疆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新疆红色文化主要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核心内容,诸多烈士陵墓、红色遗址、军垦博物馆等都真切展现了各族人民群众保卫建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而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光辉事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固本强基的史实回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珍贵载体[3]。
新疆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先进性与强烈的感染力,将各族人民群众紧密地凝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助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各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自觉地将中华民族视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共同致力于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1.3 弘扬新疆红色文化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4]。新疆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繁荣发展的初心与使命,同时也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新疆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一脉,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巨大作用。在新疆各地,红色物态文化如烈士陵墓、红色遗址、红色纪念馆和博物馆等,以及红色精神文化如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等,均揭示了新疆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为新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新疆红色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使诞生于战争时期的优秀文化重焕生机,进而让其感染、引领当代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对新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进一步助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使各族人民群众进一步直观感受新中国的飞速发展与卓越影响力,从民族强大的诸多表现中真正形成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2 以新疆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5]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促进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增强其对国家、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2.1 有形可依:以新疆红色文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
《说文解字》中记载:“形,象形也。”[6]在《新华字典》中,对“形”字的解释主要涵盖“样子、实体、表现”等意义。在此基础上,“有形”一词表征为通过塑造具体、可触可感的形式、形象和载体,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生动地呈现在红色遗迹、红色文物、红色文艺作品等物质载体之中,使其具象化、日常化和立体化,让各族人民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达,入脑入心。
新疆红色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富含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载体,发挥显著作用。它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助具体的形象符号直观展现在各族人民眼前,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新疆红色物质文化的具象化表达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实践指导,进一步在实际行动中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实体载体。“有形”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依托新疆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与内在人文精神,奠定扎实有形的物质基础,确保“有址可寻、有物可观、有史可述、有事可传”,实现形神合一。首先,对新疆的红色遗迹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提升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新疆地区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教育等事务有机融合,提升遗址遗迹的文化价值。其次,创新红色文物展陈方式,转变展陈理念,运用“互联网+”、AR、VR等现代化手段,以立体、互动、全景、沉浸式的形式,生动展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将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素材。最后,构建红色故事库、人物故事库、文化故事库等,收集和整理故事素材,挖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关的典型事件,如林基路的故事、布茹玛汗 · 毛勒朵的故事、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等,强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二要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形塑共有文化特性[7]。新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性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与包容性,同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展现与深刻提炼。对新疆红色文化意象进行重新选择与再创造,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推动“有形”传播与弘扬。同时通过参与度较高、可行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让各族人民群众在具体“有形”的传承实践活动中实现形神合一。在挖掘整理新疆各民族“四个与共”的历史资料并对历史遗迹遗址进行展示的基础上,通过“有形”的红色文化交流、红色文艺作品和红色影视作品的输出,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热情,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有感可悟: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说文解字》中记载:“感,动人心也。”《新华字典》中对“感”字的解释主要涵盖“感觉、感情、感化”等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感”一词表征为引触内心情感,激发心中感情。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通过大量“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使各族人民在接触到红色文化信息后,获得参与感与获得感,进而强化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切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创新生活化实践内容,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8]。生活化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实际出发,从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出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从中感受获得感与参与感。首先,创新开发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红色实践活动,通过重现红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基地、革命遗址遗迹等地方的历史场景,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与生活气息;运用高科技实现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近距离“会面”,引导公众主动探索革命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其次,在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具体化、日常化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时代的变化。通过在乡村、社区、学校开展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歌曲等实践活动,促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贴近人民日常生活。最后,利用纪念日、节假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宣传革命先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的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将群众由被动接收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加深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二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首先,紧扣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点与需求关注点,深入挖掘和整理新疆地区的红色历史故事、红色经典文本、红色影视文本等,发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叙事特征,如最美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千里驰援救助和田断臂男孩等,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故事的核心价值,通过现实+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举办“民族团结经典作品我来诵”“民族团结经典故事我来说”“民族团结经典剧本我来演”等多样化活动,使各族人民提升参与感与获得感。其次,将民族团结故事向社会展示,可利用电视、广播、微博、短视频等手段展现在新疆百年奋斗道路上,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奋斗事迹,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共进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最后,通过邀请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一线民族工作者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行宣讲,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三要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模式,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新疆地区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助推新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具有地域性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等有机融合,形成“红色旅游+”模式,创新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红色旅游线路,发挥新疆红色旅游优势,进一步带动当地城乡建设与经济贸易发展,为新时代新新疆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在“红色旅游+”模式的基础上,持续丰富新疆红色旅游的文创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质量,让红色旅游既有意思也有意义[9],促使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升对红色旅游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2.3 有效可观: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深入推进
《新华字典》对“效”字的解释主要涵盖“效验、功用、成果”等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效”一词表征为强化效力,诸多势力共同发力,真正做到结果有效。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将是否“有效”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通过构建具象化、实体化的“有形”活动,创新生活化、日常化的“有感”内容,使诸多工作获得具体实效,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增强。
一要构建长效化科学机制,保障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效益。以新疆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绵绵用力、久久之功的事情,因此需要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保障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由政府主导,重视顶层设计,形成合力。新疆红色文化具有时间跨度较大、地域分布较广的特点,因此应组织开展新疆红色文化的普查工作,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放、改革、建设与发展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遗址遗迹、人物事迹、红色成就等,并加大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对红色文化的建设与保护机制,对红色历史文物进行细致的修补与完善,不断丰富新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其次,在对新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支持和鼓励新疆高校与新疆企业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最后,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权责分明。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现象,在创意设计、内容挖掘、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安排、项目申报等诸多方面未完全做到权责分明,因此影响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利用[10]。
二要构建红色文化立体化传播路径,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推介方式。一方面,加强新疆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产业、争先创优、乡风文明等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载体,整合线上、线下媒体,对新疆红色文化进行合理化宣传推介,以建立红色文化专栏、创作红色文艺作品、邀请名人演讲等形式提升公众关注度,使新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落到实地,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沁润人心的教育作用,鼓励以新疆红色文化为题材的创作,如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以及诸多民族团结故事、建设边疆故事、革命斗争故事等,增强对红色文化的阐释层次,使各族人民在阅读过程中切实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效力。
3 结束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新时代“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疆的关键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传承和传播新疆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形、有感、有效”的原则,通过具象而有形的活动、富有感知力的内容,以及长效的机制等措施,推动红色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融共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夯实新疆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N].人民日报,2019-09-28(2).
[3] 王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J].人民论坛,2020(Z1).
[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5] 黄敬文.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4.
[7] 范玉显.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理论内涵[EB/OL].(2023-04-13)[2023-10-06].https: //www.workercn.cn/c/2023-04-13/7801912.shtml.
[8] 康旭,张倩倩.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路径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23(6):40-45.
[9] 李月明.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J].实事求是,2023(5):110.
[10]赵莉娜.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