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研究生学习的多样化通道与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2024-06-20孙雪荧朱德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研究生

孙雪荧 朱德全

DOI: 10.16750/j.adge.2024.06.010

摘要:在教育强国建设、“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多重背景下,培养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教育学研究生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更加注重方式的多样性和系统性,通过“读、听、讲、看、做、写”这样多样化的学习通道与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来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即,通过“读”拓展学识,通过“听”活跃思想,通过“讲”提高水平,通过“看”提升境界,通过“做”培育能力,通过“写”产出成果。

关键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通道;发展路径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在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社会繁荣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地向研究生强国迈进。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7个一级学科和6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入新时代,随着“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培养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教育学研究生(硕士、博士)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要更加注重方式的多

样性和系统性,引导研究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通道与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读”:学识是“读”出来的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名句不胜枚举。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是研究创新的催化剂。对于教育学研究生而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其拓展研究视野和夯实研究基础的重要支柱,只有多输入、善加工、广储备才能做到学术层面的畅输出。

1.读的重点:“五读”与“三要”

(1)读书的“系统性思维”:“五读”

系统性思维是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常用的一种高级思维范式,它把事物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认识,强调通过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在阅读教育学专业书籍与论文时,运用系统性思维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学术论文,都可通过对“题、纲、文、书、人”五大要素的解读来理解其内容精髓。

读“题”,即阅读题目,这是把握书籍或文章内容的首要步骤。题目是作者对书籍或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审视题目,能够迅速定位关键要点,并从他人的题目原型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论文、科研项目选题、定题及题目的表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读“纲”是指阅读书籍的目录或文章的框架,这是紧跟读“题”之后的第二步。透过审视纲要,能够领悟作者的构思,把握书籍或文章的内容体系以及各个板块之间的逻辑关联。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作者的构思中学习写作思路。因此,在看到感兴趣的题目后,可以先尝试自己构思内容板块以及一、二级标题,之后再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章框架的架构能力。

读“文”也就是词句段落的品读。在研读他人的著作和文章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理解,还要努力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组织文章结构和逻辑上的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学者之间常常有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也往往蕴含许多精彩的句子。无论是文中的佳句还是引用的名人名言,都可以成为宝贵的写作素材。可以利用便签贴或各种笔记APP将这些素材标记并收集起来,为日后的成果输出积累资源。

读“书”,即整体阅读。这里的“书”不是狭义的书,是指读“文”之后对全文的整体反思。读书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之后还要展开深入的反思,思考全文的整体思路和框架。教育学研究生可利用读中推进、设置悬疑,读后交流、拓展延伸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的读“人”,即角色转换。读者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角色,用作者的思维来激活自己的思维、思想、思路。角色转换有助于研究生超越自身的思维框架,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

(2)读书的“关键性思维”:“三要”

相较于“系统性思维”,“关键性思维”更加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在阅读书籍和文章时,不仅要对其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还需运用“关键性思维”读出其中的“思想”体系、“信息”容量、以及“理论”范式。首先,要读出“思想”体系。“思想”体系通常指书籍或文章所表达的核心观点、主题、思想、价值观等内容的总和,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或主题的整体性思考和观点的系统性组织,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其次,要读出“信息”容量。“信息”容量是指文本中所包含的有用信息的量或密度,是文章中传达的观点、事实、论证、描述等内容的丰富程度。一篇具有较高信息容量的文章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论据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启发。第三,要读出“理论”范式。在研究中,学者针对研究问题通常会基于某种视角(学科与立场)、某种方法、某种分析框架,在某种理论模式的指导下,采用演绎或归纳的论证逻辑来论证观点,并通过学科的话语体系将其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便是研究中的“理论”范式。

2.读的方法:泛读与精读

在教育学专业书籍和文章的阅读中,可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读“题、纲、文、书、人”,读“思想”体系、“信息”容量、“理论”范式。泛读的目的在于快速获取文章大意和关键信息,主要作用是拓展知识疆域。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大量泛读人文、社会、教育领域的书、刊、报。泛读文(人与文化)、史(人、事、时与思想)、哲(生命、文化、社会、技术、儿童、教育)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拓宽跨学科知识面,泛读管理学学术流派、经济学计量模型、心理学经典理论以扩充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泛读教育学一级学科、二级专业、三级方向的知识以提升专业素养。精读是一种深入细致的阅读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细节和深层含义,主要作用是铸就专业基石。精读教育学名著、名派、名家的教育思想是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阅读教育学经典著作,如孔子的《论语》、罗素的《教育与自由》、杜威的《民主与教育》等,教育学研究生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名派和名家的教育思想,掌握他们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研究视野、夯实研究基础。

二、“听”:思想是“听”出来的

“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个体获取信息、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对于教育学研究生来说,“听”更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技能,它不仅能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也是形成自己思考和判断、激活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

1.听的核心:思维、思想与思路

听,看似一种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在声音的接收过程中,如何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是“听”的关键。因此,专业学习中,要学会选重点,听思维、听思想、听思路。

听思维,即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话语逻辑。话语即语言,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语言对思维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思维为语言提供营养。前者以著名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Whorf)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备受关注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简称语言相对论。这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惯化形式会制约思维模式,甚至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证实的假说。后一种观点的支持者包括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虽然这一争议仍在进行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人们可以通过话语去理解他人的思维逻辑,也同样可以通过对他人思维逻辑的理解来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丰富自己的语言。

听思想,是指倾听他人的话语主张,也就是其话语中所蕴含的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2]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倾听他人的思想可以获得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听思路是指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它不仅是语言符号体系,更是言语内容和理论知识体系[3]。从学科专业的视角来看,教育学学术话语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字词、句式等表达出来的教育认识,共同的语言工具和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4]。尽管个体的学术话语体系可能因个人的表述风格而有所不同,但在学科专业的范畴中,学者们必须遵循专业的共同语言工具和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这也是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的基础。因此,在教育学专业学习中,了解并习得符合学科范式的学术话语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以谈话、叙述、论述和演说等形式表现的话语组成一般包含“概念”和“陈述”两个部分[5]。所以,在倾听他人思路时,必须要重点捕捉他们话语中的概念,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

2.听的路径:课堂、报告和交流

听的场合多种多样,在专业学习中,最基本的倾听路径包括课堂、报告和交流活动。其中,课堂是习得专业基础知识的最基本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系统地讲解学科知识,帮助研究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倾听,研究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基本专业概念。学术报告通常由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进行。在报告中,演讲者通过讲述自己观点和成果,向听众传递最新的科研资讯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参加学术报告有助于研究生把握专业前沿动态、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学研究生要及时关注各种平台发布的线上、线下报告和学术会议信息,并根据专业和发展需求尽可能多地参与和聆听。学术交流相对于课堂和报告更加具有灵活性,也是研究生拓宽视野、获取多样化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学习中,学术沙龙、师门读书会等都是不错的交流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学会在相互交流中倾听他人的思维、思想和思路。

三、“讲”:水平是“讲”出来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对“讲”这一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游说、百家争鸣,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雄辩家,他们的言论和辩论无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讲”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讲”在科学研究中与“写”一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输出能力。只有将读过的、听过的、看过的、做过的东西清晰的讲出来,才能懂得更透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1.“讲”的方式:讲话、讲课、讲座

讲话是日常学术交流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研究生在各种场合,如课堂、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中的发言、提问、观点表达等,都可称之为讲话。其目的在于向听众传递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善于抓住机会,从日常学术交流中的讲话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讲”的能力。

讲课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应具备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清晰易懂地讲解概念、知识和理论。教育实习和教学比赛为研究生提供了锻炼和提升讲课能力的绝佳机会。在教育实习中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教学经验,面对学生的真实教学情境是提高讲话逻辑和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比赛则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演讲实践。通过清晰、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展示教学理念和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应变能力和自信心。

教育学领域的讲座,亦可称之为学术报告。尽管这些讲座通常由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主讲,但研究生们同样可以借助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活动做主题发表,以展示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锻炼学术表达力。

2.“讲”的原则:艺术性、科学性、思想性

讲话、讲课、讲座是研究生提升学术表达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只有在这些方式中“讲”得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重视“讲”的原则,即在讲话中注重艺术性,在讲课中注重科学性,在讲座中注重思想性。

首先,在学术交流中,讲话要注重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不仅仅涉及与情商紧密相关的言辞技巧,更重要的是指声音、语速、停顿、措辞逻辑以及神态体态等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和综合应用。提升说话的艺术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词汇的积累,有意识地练习语音语调、以及讲话的自信与表达的逻辑。

其次,在讲课中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这就需要聚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征,对标课堂教学的“五度“标准,在教学的信度(教学的整体感觉,其核心是教学呈现状态的稳定性)、内在效度(教学目标达成度)、外在效度(教师的教学功底)、难度(教学的知识容量)、区分度(教学风格)上下功夫,努力通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和教学境界的有机耦合建构有效性课堂[6]

再次,讲座要注重思想性。尽管讲座或报告的内容可能并非是完全成文的学术论文,但它们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在进行讲座和报告时,不仅需要提供信息,还应深入探讨主题,提出独特的观点,并引导听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总之,讲座应该兼具C刊水平论文的学理性和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听众能够获得思维、思想和思路的启发。

四、“看”:境界是“看”出来的

做教育研究,上要“顶天”,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力,在学科的前沿上把握研究的方向和趋势;下要“立地”,关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地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并以实证的态度开展研究。这就需要研究生具备从事教育研究的境界和眼界。

1.“看”的境界:跳、走、跑、钻

所谓“跳、走、跑、钻”也就是 “跳出来”看、“走出去”看,“跑下去”看、“钻进去”看。“跳出来”看强调要跳出学科领域,吸收跨学科知识、强化跨界思维。当代学科发展已经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的重大问题[7]。从其他学科专业中汲取灵感和方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是时代所需。所谓“走出去”看是要求研究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拓展学术视野。过去的教育学研究更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内部讨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早已被打破。只有出去听、讲、看才能为教育学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新鲜的血液。“跑下去”看则是一种强调深入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扎根研究或田野研究的境界。真实的研究问题永远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情境,深入实践是发现真问题的关键。“钻进去”看意指领域回归,回到教育学领域,用跨界的思维、广阔的视野、详实的调查来深入探究和解答教育问题。概而言之,“看”是为了使教育学研究能够做到“视野在外、目标在内”、“境界向上、眼睛向下”。“跳出来”看与“走出去”看是教育研究的“顶天”之路,“跑下去”看、“钻进去”看是教育研究的“立地”之本。

2.“看”的眼界:心、情、行合一

心、情、行合一,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观。2011年,袁隆平院士为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题词“根在最深处,心在最高处;含弘学院启航,含弘学子起步”。教育学研究生也要厚植这样的情怀,将心存于最高处、将情系于最深处、将行置于最低处。首先,研究生要心怀祖国的教育事业,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科研观,将学习和科研作为实现梦想的途径,而非仅仅是获取学历的手段。其次,在研究中应时刻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重大问题,深入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原则和目标。同时,心系教育实践,观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再次,应保持务实的研究态度,深入教育实践,将对教育的热忱转化为踏实的研究行动。

五“做”:能力是“做”出来的

这里的能力主要指科研能力,而“做”意指做课题(或做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第六条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则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8]。做课题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形成的关键路径。

1.“做”的步骤:文献、调查、田野、改革、实验

在学术和研究领域中,做研究和做课题是两个常用的术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做研究通常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包括提出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做课题一般指的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或学科中,针对某个具体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研究的项目。课题通常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和资助,旨在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或开展特定的研究任务。这里不对两者做过多区分,将它们视为一体,用“做课题”指代。做课题一般应包含做文献、做调查、做田野、做改革、做实验六个层层递进的步骤。

第一步,做文献。首先要围绕课题的“中心概念”生成一级概念,并进一步围绕这些一级概念生成二级概念(如果需要,还可以生成三级和四级概念)。接下来,基于概念框架建立一级、二级文献词条,即“关于XXX的研究”这样的表述。最后,围绕这些文献词条进行文献“状态分析”。这里之所以用“状态分析”,而不是用“文献综述”,是因为前者的范畴更大,既包括成文的综述,也包括思考和分析过程。第二步,做调查。所谓调查也就是进行教育调查研究,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关于研究问题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分析教育现状。第三步,做田野。与调查一样,田野研究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两者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方式相同,但后者做的时间更长、做的调查更深入,更侧重对微观层面教育问题,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群体的生活、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第四步,做改革。在许多情况下,涉及复杂现实情境的大型课题或实践导向的课题往往难以仅通过理论探讨来深入把握。因此,有必要将理论层面的对策通过个案实践和行动研究进行实践探索,以生成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第五步,做实验。将改革探索形成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推广,以采集更多的经验,形成更为科学的方案。当然,这五个步骤并非缺一不可,但作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至少要做好前两个。后面四个步骤,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层面来看是并列关系,但从做课题的层次来看则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2.“做”的过程:“重心态”、“在状态”

作为未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学研究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题研究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未来人生的重要准备。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一定要“重心态”、“在状态”,做一个纯粹型的研究者。首先,要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良好的心态是做好课题的前提。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心态,不要急功浮躁、空虚混世、只求任务,要用个人的安定情绪、信念追求、真情投入做求真务实的研究。其次,要拥有充满活力的状态。课题实施之前要“在乎”、将课题放在心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实施中要“在状态”,全心全意,用心来做;实施后要找感觉,用研究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提高自我效能,以激发一种此“心”(做研究、做学问之心)未了,想继续探索的教育研究激情。

六、“写”:成果是“写”出来的

研究成果的撰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课题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也是科研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既要具备学术价值,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法、思路和结果的借鉴,推动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也要具备实践价值,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对策参考。

1.“写”的形式:论文、报告、著作

研究成果的撰写形式主要有论文、报告和著作三大类别。其中,论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科研成果形式,论文在逻辑结构上应包含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以研究问题为连接点组合在一起,学术界通常称呼之为“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9];在形式结构上一般包含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八个部分。

作为研究成果的报告并非是与讲座类似的口头报告,而是指以书面形式呈现的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也称咨政报告、政策咨询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所谓研究报告,就是描述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研究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根据教育研究任务与方法的不同,教育研究报告一般分为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其基本结构都是由标题、前言、方法设计、正文、结论、附录等几部分组成[10]。咨询报告是比较特别的一种研究成果,除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个别年份出版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汇编》外,大部分咨询报告都不对公开发表。从文体分类来看,咨询报告是一种在实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的应用文,在公文系统中属于法定公文以外的事务文书,一般具有服务性、内参性、新闻性、指导性、操作性五大特点[11]。从形式结构来看,咨询报告通常2500字左右,以“关于XXX的对策建议”为题目,采用“整体分析提对策”(问题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和“分别分析提对策”(直接以观点或对策建议为一级标题,将问题描述、原因分析融入每一个对策中)两种结构。

最后,著作也就是课题专著,是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书籍形式,可以包括多篇论文或多个研究项目的综合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著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和和撰写,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撰写著作是很有难度的,但可尝试参与导师的著作撰写,承担其中的部分章节。

2.“写”的纲领:信息量、专业化、学理味、思想性、方向感

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具有信息量、专业化、学理味、思想性、方向感五重标准,这也是成果撰写时的重要纲领。

信息量是描述研究成果中数据、事实和知识丰富程度的术语,它能够反映出研究者广博的阅读背景和渊博的学识底蕴。信息量丰富的研究成果能够提供更多观点和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示。

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成果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上,它能够反映出研究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专业学识。一份专业化的成果需要对所讨论的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能够提供专业的观点和分析,并有效地促进专业发展。

学理味是指研究成果的理论厚重感。在研究成果的论述中,“有人说”(文献综述)、“大家说”(理论依据)、“自己说”(研究假设)的有机结合共同支撑起其学理味。因此,提高研究成果的学理味,首先要做文献,对文献进行“状态分析”,写好文献综述;其次广阅读,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今中外的名家思想、名著观点和名派理论,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后要精心设计研究假设,注重问题、前提、逻辑、目标、理论之间的联系,并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论述结构来论证假设。

思想性的核心在于研究成果的鲜明主张。这意味着研究者不仅要超越现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框架,还要勇于进行创新探索,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假设、分析框架、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推断。

方向感指向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在国际要体现出学术前沿性,在国内要体现出战略前沿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坚守“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原则,并在问题的驱动下,在研究成果中回答好教育“现在在哪里?”“应该走向哪里?”以及“怎么走向那里?”三个基本问题[12]

参考文献

[1] 刘介民. 国学基础导论[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4.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839.

[3] 郭湛, 桑明旭. 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3): 27-36,155-156.

[4] 刘旭东, 蒋玲玲. 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J]. 教育研究, 2018, 39(1): 18-25,58.

[5] 冯旭洋, 朴雪涛.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及其建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2): 16-24.

[6] 朱德全, 李鹏.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 教育研究, 2015, 36(10): 90-97.

[7] 李立国, 罗生全, 陈亮, 等. 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向度与实践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6): 1-14.

[8]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 (2005-05-25) [2023-12-16]. 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 940.htm.

[9] 郭泽德. 写好论文[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11-14.

[0] 陈时见. 教育研究方法[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07-217.

[1] 陈学璞. 咨政报告的特点与写作案例剖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6): 18-22,26.

[2] 朱德全. 当前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9): 8-10.

(责任编辑  黄欢)

作者简介:孙雪荧,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重庆 400715;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重庆 400715。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