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修身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探析

2024-06-20高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理想人格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022SKY330)。

作者简介:高榕(199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儒家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儒家修身思想中蕴含的“内圣外王”的修身目标、“德才兼备”的修身内容、行之有效修身方法,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儒家修身思想的价值目标、修身内容、修身方法的阐述梳理,在把握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时代蕴涵和对儒家修身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从目标参考、内容依托、方法借鉴三个层面,阐述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意蕴,为儒家修身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儒家;修身思想;理想人格;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063-05

An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in Shap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GAO Rong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As the core part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far-reaching in influence,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day. Shap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goal of "inner sanctification and outer king", the content of "both virtue and 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self-cultivation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haping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value objective, content and method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and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al personality and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for shap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al personality from three aspects: target reference, content support and method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al personality shaping.

Key words: Confucianist;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Ideal personalit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analysis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其蕴含的修身目标、修身内容、修身方法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不仅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重要借鉴,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而且对于儒家修身思想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及中华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 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修身思想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历史变化发展,其内容逐渐丰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的修身目标、修身内容、修身方法,对于当今个人的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塑造、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等仍具有重要价值。

1.1 儒家修身的价值目标

儒家修身思想倡导人们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养完善,形成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即达到“内圣”。君子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圣人是儒家修身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状态[2],但其具有引导人们不断向上、向善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修身不仅是为了达到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更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即达到“外王”。《论语》中,子路问怎样做才可以称为君子,孔子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答,儒家所说的君子,不仅是自身道德高尚,而且要使他人、百姓安乐。《大学》中阐明了儒家“修己安人”的圣王之道,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清晰地阐明了儒家修身的目标,不仅为了个人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培养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更为了安邦治国、造福百姓,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实现“内圣外王”的高度统一。

1.2 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

道德修养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儒家十分重视“仁、义、礼、智、信”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推行仁爱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儒家重义轻利,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荀子认为礼比仁义更为重要,“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他将礼与法结合起来,“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对于智,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智者应善于分辨是非善恶。儒家认为,信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但信不是绝对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厚影响,不仅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向上向善,而且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修身虽然侧重于道德修养,但其还提倡对于个人知识、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修养。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指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君子不仅要在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还应熟练地掌握“六艺”,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孔子还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体现了孔子对于诗和乐的重视。《荀子》中也用大量的篇幅,从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音乐的作用,提出“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的观点。

1.3 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

“博学善思”的学习方法。儒家既强调“学”的重要性,又重视“思”的作用,认为二者都是达到修身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将“学”与“思”结合起来,强调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提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修身的过程中,要做到学思并重,博学而善思,才可能达成修身的最终目标。

“自省慎独”的内求方法。自省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认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3],提出“反求诸己”的观点。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儒家提倡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反省,不断改正自身不足,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大学》中说道:“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王阳明认为“能慎独,故能克己不贰过,而至于三月不违”[4]。慎独要求个体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形成道德自觉,使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约束个体的行为。

“榜样教化”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推举正直的人居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也变得正直。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的修身思想中还蕴含因材施教、启发式及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运用这些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化,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修养自身品德,追求君子圣人的理想境界。

“躬行力行”的实践方法。儒家修身思想提倡将所习得的修身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孔子曰:“力行近乎仁。”认为践行比学习知识更加难以做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同样重视力行、实践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人知识渊博而不去实践,必然会感到困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其他儒学大家,他们对于知行的先后有着不同的观点:程朱学派认为,知先于行;王阳明学派认为,“知行合一”;王夫之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但他们都认为“行”是十分重要的[5]。道德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应仅停留在观念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由此才能进一步推动儒家修身目标的实现。

2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立足于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包含着党和人民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据此,本文主要从立志、修德、成才、担当4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蕴涵进行阐述。

2.1 立鸿鹄之志,筑牢理想人格之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志”的重要性,《论语》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8]。志气是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是发愤图强做成事的气概,是奋发向上、积极作为的精神状态[9]。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关乎个人发展的志向,更要坚定关乎理想信念之志。理性信念是精神之“钙”,是当代大学生战胜困难、不断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丧失奋斗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将个人之志融入祖国的发展,将“小我”融入“大我”,由此才能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定力,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2 修君子之德,培育理想人格之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期新征程要求大学生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追求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想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大学生要锤炼品德修为,修炼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应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继承和发扬君子人格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崇德尚礼”等传统美德。其次,结合时代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的修养,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进行切实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应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使良好的道德素质体现在实际的行动当中,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在社会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方向和立场,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实现道德层面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远、更正,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深远持久的精神力量。

2.3 成栋梁之才,把握理想人格之本

大学生要成长成才,不仅要立志、修德,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上。这就要求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来不断增长自身的见识,练就过硬的本领。

首先,学习好理论知识。大学生在经验和知识上都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勤能补拙,应通过勤奋的学习去不断弥补不足,丰富自己。在日常学习中脚踏实地,深入思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用知识武装自己头脑,使自己更加有思想、有见解。

其次,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本领,做到知行合一,由此使自己的本领得到整体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因此需要大学生在勤学知识、苦练本领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努力成长为有能力、有本领,为祖国发展而不断奋斗的栋梁之才。

2.4 担复兴大任,夯实理想人格之要

责任与担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从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还有无数先辈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历经万难、锲而不舍,用责任担当筑起的中国脊梁,无不诉说着历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品格。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号召,穿越时空,与毛泽东同志对青年人的亲切勉励遥相呼应,“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1]。今天中国青年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立足新时代,牢牢把握时代主题,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前辈们优良的精神品格,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3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意蕴

儒家修身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价值目标、基本内容、修身方法,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供目标参考

不同时期儒家对于君子的具体要求虽有所不同,但君子人格是儒家修身历来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儒家的君子人格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发展,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引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理想人格。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借鉴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君子人格的要求和规定,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志向,树立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行水平,树立崇德修身的自觉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广博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自身的能力本领,树立知行合一的正确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修身的目标不仅是养成君子人格,还在于通过自身的成长成才,达到治国安邦、造福百姓的目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儒家修身思想所蕴含的“修己安人”的为民情怀,“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大学生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忱,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借鉴儒家修身思想“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促使大学生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3.2 “德才兼备”的修身内容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供内容依托

儒家修身思想不只提倡人们在道德方面修养自身,还十分重视人的知识学问、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君子应“博学于文”,君子要修习“六艺”,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蕴含着关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时代新人培育的素养要求与价值理念[13]。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内容,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德”的发展。而儒家对于“学文”、《诗》、“乐”的重视,对于“君子六艺”的提倡,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本领,强健体魄,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智”“体”“美”方面的发展。儒家修身的具体内容可能与今天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蕴含的思想、价值理念,在今天大学生培育的过程中依然适用。借鉴儒家修身思想中所蕴含的修身内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

3.3 行之有效的修身方法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供方法借鉴

儒家修身思想中蕴含着丰富并且行之有效的修身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是达到儒家修身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其一,儒家强调博学善思的学习方法,善于辩证处理学、思关系,这为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方法指引。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要求大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学识,练就扎实的能力本领。这需要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因此,可以借鉴儒家修身方法中“博学善思”的合理内核,用学思结合的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本领,努力成长为可用之才。

其二,“自省慎独”的内求方法是儒家修身思想关于个人道德修为的经典命题,这一命题的可贵之处在于使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应仅依靠外部的教育、引导和约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自省和慎独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因此可以充分借鉴儒家“自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引导大学生在自省、自律中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坚定的道德意志,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其三,儒家认为榜样对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推举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作为道德榜样,能够引领人们向上向善。榜样的示范引领对引导大学生立志、修德、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14]。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教化作用,引导大学生认真领会榜样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其价值追求,积极向榜样看齐,对标榜样模范,进行自我检视和修正,从而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勇担时代之任,书写好民族复兴的青年篇章。

其四,“躬行力行”的实践方法是儒家修身的重要一环,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有着重要启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5]大学生应借鉴儒家“躬行力行”的修身方法,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思想层面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切实的行动当中。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即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实干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4 结束语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儒家思想核心部分的儒家修身思想,其蕴含的价值目标、主要内容、修身方法在今天依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力提升、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伟大事业的接力者,塑造理想人格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理想人格的塑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知识学识不断增长、道德素养不断提升、能力本领不断增强,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儒家修身思想中不仅修身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相契合,而且其修身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儒家修身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掘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精神滋养,理论、方法借鉴;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大任,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促使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儒家修身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吴兢.贞观政要[M].罗永生,导读及译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吕本修.先秦儒家修身思想述要[J].理论学刊,2016(6):92-99.

[3] 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21.

[4] 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J].道德与文明,2008(1):53-58.

[5]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7] 陈晓芳,徐儒宗,译注.论语 大学 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22.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2).

[9] 佘双好,周伟.引导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J].思想理论教育,2021(9):56-6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3]王仕民,黄科.从“君子人格”到“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探索,2022(4):23-29.

[1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5]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23.

猜你喜欢

理想人格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儒家理论中女性的理想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