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年、月、日”内容编排比较分析
2024-06-19于海杰李文娟牛潇萌刘学民
于海杰 李文娟 牛潇萌 刘学民
摘 要:小学阶段,“年、月、日”是认识时间这一序列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课,这一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部分教师不理解教材,不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蕴含的诸多数学问题,导致“年、月、日”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教材为例,对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年、月、日”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编写共同点及编排个性,加深教师对“年、月、日”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为实现“年、月、日”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5-0111-04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正确深入地解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2]。作为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分析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年、月、日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常用的时间单位。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数学课标2022版》)中,“年、月、日”是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学习“年、月、日”,既是培养学生“三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其他知识的需要。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年、月、日”教学单元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三个版本“年、月、日”教材的“共性”和“个性”,以达到教师对“年、月、日”教学单元内容的深入了解、融会贯通,为实现年、月、日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参考。
1 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
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教材都是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数学课标2011版》)编写的,关于“年、月、日”教学目标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2月天数的来历及其相关知识;掌握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记忆方法,进一步培养时间量感;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推理能力。关于“年、月、日”的教学内容,三者内容的呈现各有不同,见表1。虽然三个版本教材是依据《数学标准2011版》编写的,但从2016年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发布后,教育各界都在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材在此过程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如本文人教版教材是2022年版的,对现行的教学仍具有参考价值。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首先,三个版本教材都将难点分散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顺序(认识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认识二月天数→了解平年和闰年→认识大月、小月→掌握大、小月记忆方法)。其次,教材中都安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拓展,从天文学的角度详细介绍闰年的来历[2]。再次,通过一天的生活学习24时计时法,配上相应的习题。实践证明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2 教学内容编排的共同点
2.1 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年、月、日属于常识性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早已接触。三个版本的教材,都精心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现实相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尝试回顾和整理已有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人教版教材给出“2023年年历卡”,并提出问题“年历上标注了哪些节庆的日子?你还经历了哪些节庆的日子?”苏教版教材给出2014年年历,并提出问题“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观察年历,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北师版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年历,而是通过“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引入年、月、日,然后又统计2013—2016四个年份的年历表。可见,三个版本的教学内容都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经历这样的“整理、观察、记录、发现”的学习过程,既沟通了已有经验与新知的联系,初步构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2]。
2.2 关注互动交流,创设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与思考空间
因年、月、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三个版本教材都注重图文结合,编排互动交流情景,活动形式有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对话交流等形式,并且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提供信息,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与思考空间。如人教版教材在“制作活动日历”部分凸显了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苏教版教材通过植物小精灵之间的对话“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北师版教材通过人物对话“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等形式,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交流,主动建构年、月、日的知识体系。
2.3 通过“拳头记忆法”或“歌谣记忆法”,识记大小月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拳头记忆法”或“歌谣记忆法”来记忆大月、小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大小月的认识,又体现传统数学文化的传承[3]。如人教版教材不但给出拳头记忆法示意图,而且还配文字说明:“凸起的地方每月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2月除外)”;苏教版只给出拳头上标记月份的示意图,北师版既给出拳头上标记月份的示意图,还附加了朗朗上口的记忆方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同时北师大版还解释了“腊”和“冬”。
2.4 通过“你知道吗”引入数学史,传承数学文化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科学。三个版本教材都有“你知道吗”这个栏目,其中的内容都蕴含着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等问题的答案。这提示教师,认识“年、月、日”在关注于了解知识的同时,更应深究知识背后的数学规律与原理[3]。
2.5 通过学生一天的生活,适时引入24时计时法
三个版本教材都在介绍完年、月、日后,适时地引入了24时计时法,且都分配了相应学时。从教材编排中不难看出,编者们希望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熟悉的一天来掌握24计时法。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充分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材料选择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既熟悉又直观,既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这样的编排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沟通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三个版本教材都安排了具有现实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的习题,以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综上,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三个版本教材都注重生活情境的应用,关注沟通交流,注重联系生活,图文并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3 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个性
3.1 不同的内容结构
三个版本教材都是以知识主题的形式进行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主题内容各具特色,凸显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具体见表2。
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教材在第二个主题了解24时计时法时呈现了一个知识点,应用24计时法解决问题。教材在这部分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部分,这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特色之一,这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策略、思想和方法,这也是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解题过程可分解成四步骤,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在人教版教材中的体现。
苏教版教材第三个主题简单的实践活动,共安排了4个实践活动,即互猜同学生日、在年历卡上将家人的生日圈出来、制作某年某月的月历、利用月历卡做不同要求的框数游戏[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多维度感受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体验年、月、日的实际意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此外,教材还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划分一年四季的气象学标准,初步了解季节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4]。第四个主题24时计时法,教材首先呈现了某天某频道的节目预告,引出24时计时法,并引入时间尺,且用不同颜色标明时间尺。其次,教材又一次呈现某天某频道节目预告,由此计算简单的时间经过。教材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利用时间尺求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二是直接利用24时计时法计算。再次,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等环节,选择学生较熟悉的事情,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事情,如习题“小华星期日一天的主要活动安排”是一道开放型习题。
与人教版、苏教版不同,北师版教材第一个主题看日历,通过观察、整理、记录8个年份二月的天数,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再通过“你知道吗”的知识拓展,从天文学的角度详细介绍闰年的来历,对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产生的疑问进行释疑[2]。同时,北师大版教材把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作为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而人教版则把全年天数的计算安排在练习中[2]。北师版教材通过第二个主题一天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知24计时法。有趣的是,北师版此部分呈现的钟面是24时计时的,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钟面绝大多数是12时计时的。北师版的第三个主题是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教材首先呈现了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8小时作息现象,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讨论与两地学校上课时间表有关的问题。其次,教材安排了“练一练”环节。这部分通过“淘气星期六一天的时间活动安排”和“星期六的时间你是怎么安排的?请你制作一个时间表”,逐步向学生渗透时间观念,会制作时间表,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2 数学史引入的视角不同
近年来,各版本的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所占的比重明显变大,直接为教师提供了可用于教学的数学史素材。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教材在年、月、日单元都通过“你知道吗”引入数学史相关内容。从数量上看,人教版和苏教版含有三个“你知道吗”栏目,北师版只有一个“你知道吗”栏目。三个版本相同的地方都通过“你知道吗”说明地球公转天数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什么会有平年有闰年,为什么四年一闰而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等。
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在第二个“你知道吗”引入了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人民口传心授的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它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5]。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苏教版教材在第二个“你知道吗”部分引入了一年四季的划分,侧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划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气象学标准,知道季节的变换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教材补充说明为了使四季的划分和自然界的景象比较一致。这部分内容既增加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又凸显了历法与天文科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科学素养。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第三个“你知道吗”引入了时差,北师版则将时差这部分内容直接融进了第三个主题时间表。人教版教材解释了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区,由此产生时差。苏教版教材直接给出北京时间7点时,纽约时间、东京时间、莫斯科时间和伦敦时间各不相同,然后提问为什么钟面上显示的世界各地的时间会不同呢?由此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4 结束语
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为了拓宽教师教材研究的视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本文简要分析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三个版本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特点、共同点及个性。三个版教材在“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写方面既具有共性,也各具特色。教师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应精读教材,整体把握“年、月、日”知识的数学本质和联系,准确定位教学核心内容,从而采取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向明.解压教材空间积累活动经验[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10(09):68-72.
〔2〕黄小霞.从学情出发的教材解读例谈——“年、月、日”教材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8(12):105-107.
〔3〕张伟明.在“你知道吗”中亲历知识的演变——例谈HPM视角下“年、月、日”的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12(06):32-35.
〔4〕耿香玲.“年、月、日”内容编排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31(06):22-24.
〔5〕中国政府网.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EB/OL].(2016-12-01)[2023-12-14].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1/co ntent_5141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