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4-06-19许雅晗

中国标准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高职院校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特质,同思政课在价值目标、道德目标、育人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交叉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汲取文化养分,是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既有着丰厚的价值意蕴,又有着科学的内在逻辑。探索二者融合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44

文化作为一种内生力量,对国家民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及会议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在治国理政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作出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58次,并在第八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进行了重点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青年一代,尤其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学生。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文化强国的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汲取文化养分,是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1 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任何优秀的思想、理论、主张如果停留在原地、不与时俱进终将被时代淘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广泛的价值。但我们也须意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益隐蔽、激烈,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精华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要想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立足时代发展,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立足点,不仅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还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美好文化需要,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1.2 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厚植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历经50 0 0多年积淀,凝聚着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英勇奋进。要说哪一个民族最有理由自信,那一定是中华民族。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经历了战乱、苦难与落后的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动摇,甚至影响到当代青年。例如: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而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生活日用品追求洋品牌,国货品牌遭遇歧视。这些崇洋媚外的表现对文化自信教育提出紧迫性需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但自信心的恢复与重建依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艺术瑰宝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1.3 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性和深邃思想性的学科,因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难以理解,造成思政课抬头率低、学生参与度不高、育人实效性不强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在思想、艺术、文学、道德、习俗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深厚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构建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实践教学的落地。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观点,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也再次强调“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基本遵循。作为一种外来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仅没有因水土不服而枯萎,反而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彰显出强大生命力,正是由于其立足于中国本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特性,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着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彰显出本土化、大众化的特点,为广大老百姓所认识、接受,故能经久不衰而广泛传播。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的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有相通之处;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礼记·礼运篇》提出的“大同”社会也存在共同点。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淬炼下迸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独特的精神特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提出“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在义利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舍生取义、先义后利,文天祥宁死不屈,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流芳青史,秦桧背信弃义残害忠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世人唾弃;在理欲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导欲、节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将精神追求置于物质追求之上,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君子、圣人作为立德修身之目标。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内在品性和道德修养非常重视,致力于向上向善的人格塑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德为首,注重道德的培养,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教学将这一价值目标落实落地,培育出一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对品格塑造、三观培养的重视,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了可能。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3.1 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配备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过6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思政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学懂弄通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宣传贯彻党的理论主张,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古人非凡的智慧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农学工学等知识,还同思政课在价值目标、道德目标、育人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交叉性,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1)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行动上落实。思政课教师应自觉从国学经典、专业书籍、历史纪录片等渠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提供学习、培训和讲座的机会,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授课,提升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通过教学研讨、评课说课,交流经验想法,将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开拓教学思路,打造品牌金课。(3)鼓励思政课教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特邀社科理论界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等走进学校,协助思政课教师完成授课任务,下沉社区进行传统文化课程传播与讲授,在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相互交流中获取教学素材;(4)激励思政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应用能力。

3.2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人才库,而高校课程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落地既需要思想上的重视,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结合办学理念、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做好相关教材和课件统编工作,依托校内外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合力,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刻内涵和精神特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诗词、曲艺、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茶道等;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提升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在促进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素质目标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守好文化之源、文明之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要引入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又要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评估。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不能单以考试论成败,大学期间应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察。通过综合课堂发言、活动表现、实践成果和期末考试等维度综合打分,使学生转变应试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教师的课程考核,要科学设置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教务评价的比重分配,以评促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评价优异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予以政策的倾斜,对于教学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要予以谈话并进行指导帮扶,通过激励与惩处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

3.3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为思政课教学注入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拥有众多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选取哪些内容融入,在什么地方融入,采取何种形式融入都需要统筹考虑。

在选取融入内容方面,应充分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思政课教学目标,既保证教育性又兼顾趣味性。例如:在讲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知识点时,可将2022年春晚获得广泛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作为切入点。这支舞蹈表演以我国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画作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哲学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什么地方融入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有众多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例如:第三章第一节第一点: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点: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第五章第二节第一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有的理论成果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源泉。例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实事求是就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则能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等古语中寻到依据,独立自主的思想观点则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高度耦合性。采取何种形式融入方面,既可以是理论形式,也可以是实践形式;既可以是教师进行分析与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或故事分享;既可以是音频、视频,也可以是文字与图片。

3.4 拓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场域、多层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而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既要坚守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将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校内实践活动相融合。1)在传统节日来临之时,开展体现节日特色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及重视,如端午师生赛龙舟、冬至时节包饺子、中秋赏月话茶叙。2)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趣事脱口秀、古诗词说唱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传统文化,使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潮流。3)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张贴宣传标语或制作文化展示墙,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校外实践活动相融合。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遗址或民俗文化博物馆,使学生能身历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树立大历史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2)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特点,探访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传统绘画、传统交通工具,领略中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之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主动肩负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一时代使命。3)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开展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践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良好品格。

4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年一代生逢盛世、肩负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融合路径,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和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蔡凯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理路[J].江苏高教,2023(12):131-136.

[2]明成满,赵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1):4-7.

[3]刘克勤,范颖.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87.

[4]张翠方.“ 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J ] .西部素质教育,2023,9(19):49-52.

[5]王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18-20.

[6]仇楠楠,高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172-174.

作者简介

许雅晗,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高鹏)

基金项目:本文受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22年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武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2022003)资助。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高职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