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研究
2024-06-19安哲锋王泊宁
安哲锋 王泊宁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于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教育计划以及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体系,旨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规范化。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0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断提升。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压力与竞争加剧等原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肩负着培育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如何科学地评估和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背景
为了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国家教育部和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同时,国家还发布了具有指导性的相关文件和标准,例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规范化、科学化。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具体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规范化实施和服务量化调控。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旨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科学化的评估和干预[1]。近年来,国家也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颁布了相关文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培育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推动高校加强交流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教学、活动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和要求。
在贯彻国家要求的过程中,各省市也积极出台相关文件,如《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等。在实际建设情况方面,各地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推进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总的来说,各地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现状
通过前期文献查阅与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不同的省市、不同学校在心理健康测评中实现标准化的程度不同。在对北京市、河北省的52所大中小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8.4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中实现标准化的程度不同,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目的,采用的测评流程、测评工具、途径、技术手段以及施测方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2.1 施测前准备
不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目的有所差异。全部受访者均认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的主要目的,“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这一选项有92.31%受访者选择,表明其为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重要目的,另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目的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频次方面,61.54%的人选择每学年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28.85%选择每学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9.62%的受访者选择不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由此可见,大部分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的频率是每学年一次。
在测评对象的选择上,各学校以在校学生全员普测、新生普测为主,重点关注对象抽测为辅,仅8%的学校在招生时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在测验量表工具和施测方式的选择上,通过可查阅到的文献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时主要使用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简单自测抑郁量表PHQ9、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EPQ等,使用UPI和SCL-90的比例最高。中小学主要使用的量表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等。部分学校选用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反馈,包括情绪状态、人格特质、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的评估等。在普测后,大中小学校筛选出的重点关注人群,均有涉及使用SAS、SDS量表进行测评的情况。
在施测前的流程告知与知情同意环节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76.92%的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前会将测评的目的和流程告知学生,23.08%的学校不会告知学生;65.38%的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时会征得学生或家长的同意,34.62%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征得同意。由此可见,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前的宣传与知情同意环节还有所缺失,未达到心理健康测评规范化的要求。
2.2 测评的实施
在测评流程上,各学校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测试—数据收集与整理—结果反馈—跟进指导的方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通过前期问卷调查,不同学段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途径、技术手段以及环境是存在明显不同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施测途径和技术手段更多选用瑞格、朗心等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测评平台以及问卷星等线上工具,仅有少量小学采用更适宜小学生的线下纸质问卷或绘图方式施测。
在施测环境方面,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室和学校机房。而大学和小学开展测评的地点以回家自测(或家长陪测)为主。
2.3 测评结果的反馈
据调查显示,由于各学校采用的测评方式不统一。在进行测评分数统计时,各学校多使用系统自带分析、系统生成报告,或使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整理计分,也有学校采用手动计分方式,具体情况见图1。由此可见,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没有统一的指标与计分法则,无法对学段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估。
测评情况反馈环节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者是最主要的反馈对象,90.38%受访者选择此选项;班主任也是一个重要的反馈对象,选择比例为48.08%;对学生本人和家长的反馈相对较少,仅占30.77%和23.08%。
测评反馈形式方面,各学校反馈以电子报告为主,占受访者65.91%,汇总表、纸质报告次之,部分学校以口头反馈、面谈等形式进行结果反馈或不进行反馈。
测评反馈内容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反馈内容“非常充分”“比较充分”的占比76.92%;选择“一般”和“不充分”的占比23.08%。综合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反馈的内容比较充分,少部分人认为一般或者不充分。多数人认为学校在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反馈中应该包含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占受访者的94.34%、75.47%认为反馈结果中应当推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73.58%认为应当包含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案,71.7%认为可以推荐咨询服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获得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2.4 测评结果的使用
学校获得测评结果后,如何使用结果是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根据问卷调查,受访者认为测评结果应当被学校应用于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中,96.23%的受访者认为结果可以被应用于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用于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计划和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分别占81.13%和77.36%,由此可见结果可以帮助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在结果应用上,学校普遍采用测评—统计—筛查—访谈—辅导干预转介的标准化流程,环节设置合理顺畅。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进展与成就。首先,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测评对象覆盖面广,促进学校对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其次,心理测评工作逐渐探索出适合学校自身的模式化、体系化的开展方法,实现与心理排查工作一体化联动,更能融入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现闭环,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良性发展。
3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3.1 测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
近年来,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最突显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标准化问题。1992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试行条例。这些规定涉及了测验的登记注册、使用人员的资格认定、测验的控制与使用以及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等方面。然而,尽管相应的规定出台已久,但实际执行者却寥寥无几[2]。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相关的工作指南多为纲领性文件,对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实际工作即开展时间、形式、量表选择、环境等标准化要求的问题并未进行详细规定。例如,由于学校自行开展测评,导致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又可能导致数据纷杂缭乱,难以有效使用。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测评结果无从比较,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3.2 测评量表的质量参差不齐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多采用自陈式心理测验方法。就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学校使用的测评量表多为从国外引进后翻译修订的。目前,我国本土化的科学心理测评工具种类较少,且在量表选择时也不足以满足符合中国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3]。
2021年在上海长宁区多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包含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该份调查问卷的120余道题目中,有近40题与自杀内容相关,且部分问题出现诱导性较强,内容偏负面的问题,在规模化心理健康普测中时使用不适宜的心理健康量表。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部分中学对于抑郁、焦虑状态的学生采用SAS、SDS量表进行测验,同样是不够严谨科学的。以上两种量表适用对象均为表现出抑郁状态与焦虑状态的成年人,并不适用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由此体现出部分学校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和操作规程[4]。
3.3 测评工作管理与伦理平衡难
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实践中的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测评涉及到评估受试者的个人敏感信息,如个性、智力、情绪等,学校应当完善测评流程,必须确保受试者的隐私得到保护[5]。由于测评结果需要在学校层面分析,需要与其他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等角色分享,也需要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上报,有时会面临管理责任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因此,尤其需要注意测试结果的使用与反馈过程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3.4 测评结果反映出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真实性存疑
心理健康测评作为一种评估工具,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两个人的测评结果相同,其心理状况也不一定相同。其次,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的心理问题、无法完全反映出情感和行为上的实际情况等。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还受到被试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低年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存在有回答问题时隐瞒或夸大自己情况的倾向。因此,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一个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比如结合家长、教师、医生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判断、评估。
4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体系构建
教育学领域中的标准化测验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指的是具有规范的标准,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是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过程。由此可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标准化进行界定,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进行全流程系统化、标准化处理,其流程包含测评目的和内容、标准化测评工具与方法、测验的管理标准化、评分计分精细化、分数解释与报告制定标准化。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的意义在于保证测试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和不确定性,提升一致性、确定性和信服力,也更加便于研究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标准化评估有助于建立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规范管理体系,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综合以上研究情况,在此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体系构建思路。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即施测前、施测中、测试结果反馈、测试结果使用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采用标准化控制,如图2所示。
4.1 施测前标准化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学校心理测评标准,及时就学校心理测评的相关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各地学校加强指导与支持,确保标准化制度的广泛实施[6]。其次,国家或省市应当根据大中小学校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测评工具,例如小学阶段可以采用儿童行为问卷、学生人格特点等指标进行测评,中学阶段则可以采用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等相关工具,使得不同学段学生能够理解问卷中的问题含义。在制定测评工具的过程中,需明确测评指标和范围,应从学生身心、学业表现、学习情绪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施测形式上,尽量采用统一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将评测结果以统一的格式自动上传与汇总,提高了测评合规性,有效地管理了学校发展情况,省去了数据处理环节,减轻了学校的工作压力。在施测前,各学校还应当对学生、家长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测评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测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助力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参加测评前学生或学生家长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只有将施测前的工作进行标准化控制,才能为学校标准化心理健康测评奠定坚实基础。
4.2 施测中标准化
由于测评涉及隐私,所以学校应当按照标准化流程、地点、方式开展测评,以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和隐私[7]。根据问卷统计,大多数学校统一在校教室或机房使用线上系统或问卷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适用的施测方式有所不同。大学生可使用线上系统进行自测,中学生采用线上系统在校完成统一测试,小学学段学生可采用家长陪测,先涂卡后读卡的形式将问卷结果录入至统一的系统中。学生在进行系统测试时,可以采用“针对个别人、以适应个别人”原则,灵活调整问题顺序,让受测者能够自由、舒适地表达个人意见和看法,尽量降低自陈式心理测评的反应定势影响。
4.3 测试结果标准化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反馈的规范性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应分为学校规范化获取报告、学校将报告以规范化流程反馈给学生及家长两个层面。首先,系统应根据统一的测评指标和标准出具学校整体报告和学校预警报告,以排除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在学校获取报告时,需要严格遵守保密伦理。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获取学生普测个人报告时,应当集中签署保密承诺书,并由上级单位留存监督。在结果反馈家长这一流程上,教育部等部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强调,以积极导向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因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对结果反馈家长的原则、方式、注意事项、要点进行建议,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推荐相关的审查,对家长查看学生个体测评报告行为的免责声明规定内容,以方便学校以标准化流程进行结果反馈工作[8]。
4.4 测试结果标准化使用
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形成闭环,学校应根据标准化流程使用测评结果。首先,各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体系,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根据数据报告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中课程设计、人才配备、社团组织、活动策划等内容。学校根据测评报告进一步了解中度、重度学生相关情况,对阳性结果进行筛选,过滤掉假阳性个案,排查出个别需要进行访谈的学生。其次,需要根据预警层级对学生进行访谈,由心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对排查出的学生进行访谈或跟踪关注。在访谈内容方面,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测评报告找出重点预警信息,排查学生当前经历的生活事件、情绪状态、自我概念等方面遇到的困境,通过真诚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并做好访谈记录。随后,对于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辅导帮助;对于进一步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给予治疗转介。结果使用的记录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标准化模式存储于学生心理档案中,将静态测评向动态监测转变,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9]。
5 结 语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已经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水平发展的重大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乃必然趋势。随着各项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地方、学校、学生、家长各方协同努力与积极投入,从施测前、施测中、测试结果反馈、测试结果使用四个环节推进学校心理测评标准化体系构建,才能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 0 2 3—2 0 2 5年)》的通知[ E B / OL] .[2023-05][2024-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2]张建新,张侃,张厚粲.我国心理测评工作亟需规范化和法制化 关于心理测评在我国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的谈话录[J].科学文化评论,2006(1):116-122.
[3]王建中,吴瑞林.高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09-114.
[4]张峰,马琳.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1-122.
[5]张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规范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62-263.
[5]牛芃.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653-654.
[7]翟志华.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标准化研究及启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22(4):35-43.
[8]李亭,赵春晓.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8):94-96.
[9]陈美林,安哲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0(1):74-78.
作者简介
安哲锋,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在线教育、教育大数据)、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王泊宁,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