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微生物学”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的探讨
2024-06-19曹二龙谭潇何玲贺印旎
曹二龙 谭潇 何玲 贺印旎
【摘 要】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研究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基础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还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临床实践情况和对该课程的兴趣。观察高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仍然存在着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遵循单一的教学理论,重点集中于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等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这与当前高等医学教学目标缺乏相符性,特别是在新医科背景下,对高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将探讨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新医科;医学微生物学;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意见,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将医学教育置于卫生健康事业和教育的首要地位。其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医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通常会先接受两年的基础课程教育,然后才进行临床专业学习,这种分阶段的教育安排导致了实践与基础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教学改革力度,导致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忽视,无法满足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情况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一些常见微生物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和免疫性等内容,并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感染问题,培养学生建立临床工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无菌观念,以及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并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的职业责任心。该课程主要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放,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角色转变,从普通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二岁之间,认知处于结构性演变阶段,思维方式从抽象转向逻辑辩证,具备独立性强、时间观念强、注意力稳定等素养,并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也对后续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和挖掘自身的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修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每间隔两年就要完成一次大纲的修订工作,增加微生物学的教学分量,对各个论点的课时与数量进行精简,并且补充一些新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当前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讲解一些对人们生活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的传染病,比如艾滋病、乙肝、流感、传染性疾病等,还有一些类似于天花、伤寒、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已经绝迹或者少见的疾病。
(二)增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高校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这门课程独具特色,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内容。教师在病理学课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乙肝、梅毒、结核病等疾病的病理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内容。
(三)增加实验性项目
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实验性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中。为此,可以安排一周的实验教学,以确保实验教学的连续性,并促使学生重新温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适当筛选传统内容,增加综合性内容。例如,设计一个病例研究,要求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基的制备、标本采集、高压灭菌等一系列流程,并由此得出结论。这样的实践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
三、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所需的操作技巧和实验步骤,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和设计工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过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的,他们认为学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等同于完成了学习任务。然而,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的教学功底和知识储备的提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项目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其教学水平、经验和知识储备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确保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次学习,完善教学素材,并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主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内容复杂,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医学微生物学因为涉及的内容较多,且有着十分复杂的课程体系,知识点也十分散,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往往是枯燥的。与动植物学相比,微生物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微生物的微小尺寸,其结构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这为课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使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例如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等。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这些复杂的知识,通常需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反复学习。然而,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知识更新快,学生学习难度增加
在我国医学专业领域,医学微生物学迅速发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多学科的共同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教学。对医学微生物学而言也是如此,基因测序技术的革新尤为重要,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拓宽学生的视野、追求最新的知识动态、扩大知识面成为当务之急。
(三)课时有限,与内容存在冲突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人们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全新的方法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而知识点繁多,这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受到课时限制的压力影响,即使教师优化并删减了部分内容,也难以覆盖全部知识点,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无法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五、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引入这种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可根据课程需求、特点和学生未来工作需求,设定具体、专业的教学任务。学生将参与资料查阅、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学习难题,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弥补学生参与度不足、课时紧缺等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并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组设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制作PPT、分配任务等。教师可以要求小组组长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项目内容,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思考解决方案,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解释项目内容,以促进学生参与。最终,通过小组互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确保评价客观。项目式实践教学以实践任务驱动,将项目作为核心,将问题作为导向,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指导者角色,确定实践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一)项目选择与设计
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并与医学实验室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微生物鉴定与培养作为项目的主题,如真菌培养与鉴定、细菌培养与鉴定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根据具体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方法、目的和流程。随后,他们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医学实验室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验资源和专业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材料准备
在教学改革之前,实验课程的设置通常要求在实验开始之前,准备人员需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准备所需材料。尽管这种方式确保了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但也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变得被动和机械,忽略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进而导致课程内容的割裂。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调整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而不是由实验室人员准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连贯性思维和独立实验能力。
(三)实践操作
在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法时,学生需要亲自进行实践操作,并完成项目设计工作,包括选择与制作培养基、采集样本、进行微生物鉴定与接种等实验工作。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临床表现、生理生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实践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四)数据讨论与分析
完成实验操作后,学生需要立即展开对实验数据的讨论与分析,包括培养基的选择与优化、微生物鉴定结果的分析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要点与难点,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迅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五)实验报告与结果展示
完成数据分析和实验操作后,学生需要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并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使用方法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等多方面内容。在实验报告中,学生需要清晰地呈现实验所涉及的数据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释。他们还需要说明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验过程的描述需要详细而准确,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此外,学生还应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和展示实验结果,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示他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中所获得的成果和收获。
六、结语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也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时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需要将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更多的知识。随着新医改的出现,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之所以受到认可,是因为它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金信.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探究[J]. 工业微生物,2024,54(01):116-118.
[2] 李铭,马珦玻,王红杰.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3(23):57-60.
[3] 罗昊翔. “互联网+大健康”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普及教改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视界,2023(08):86-89.
[4] 孙慎侠,刘欣,王云华,等. 互联网+时代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跨校学习的成效及影响因素[J]. 微生物与感染,2022,17(05):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