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子春秋》的选人用人智慧

2024-06-19徐辉

人力资源 2024年5期
关键词:贤才贤人爱民

徐辉

先秦诸子典籍内含丰富的人才实践和人才学智慧,蕴藏深厚的人才思想和人才智识。

晏婴,史称“晏子”,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相,辅政五十余年。晏子生性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而闻名,一生的言论和政绩为后世颂扬,可谓“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司马迁赞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晏子春秋》主要记载晏子劝告君主勤政爱民、尊贤官能、虚心纳谏等言行轶事,蕴含了晏子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

尊贤以礼

先秦时期,没有“人才”的概念,“人才”多称为君子、贤人、贤士、贤臣、贤才等。我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才的传统,中华祖先历来渴求贤才能人。无论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还是商汤迎请伊尹、武丁求访傅说、文王渭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佳话,都是古代社会爱才、惜才,尊贤、求贤的写照。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人才是组织管理、国家治理的根本, “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晏子从“桓公用管仲而霸,嬖乎竖刁而灭”的教训中觉察到,国有三不祥,即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并指出有贤而不知是聋,知而不用是昏,用而不信是疑,国之不祥莫过于此。可见在晏子看来,人才对国家治理具有极端重要性。

尊贤以礼是人才管理的基本前提。晏子对待贤人的态度,说明他深知人才宝贵、难得,遇贤、求贤像高山一般攀登不易, “固欲登彼,相相之上,仡仡然也”。君子难求、贤才难得,正因贤才稀缺,所以需要主动挖掘、求取,需要君主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正如燕昭王“千金买千里马骨”、刘备“三顾茅庐”,他们以谦卑有礼的态度向贤人展示诚意。礼贤下士、惜才爱才,“尚而亲之,近而勿辱”,尊而亲之,亲而敬之,从而形成“任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的选人用人风尚。

晏子将人才分为三个层次:“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不倍民以为行,上也。”即胸怀安邦定国之才、德高望重、足智多谋、忠实敦厚、为人表率的人处于最上层。“洁于治己,不饰过以求先,不谗谀以求进,不阿以私,不诬所能,次也。”即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徇私舞弊、阿谀奉承,不掩过饰非、妒贤嫉能的人处于中间层。“尽力守职不怠,奉官从上不敢惰,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即虽忠于职守、勤恳敬业,但唯命是从、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处于最下层。至于结党营私、篡权谋国的人只能算是奸臣贼子。同时,人才有“社祖之臣”与“禄仕之臣”之别。社稷之臣“不掩君过”“不比周而进”“不与君行邪”。以社稷为重的人,不屑于计较个人得失进退。而那些“禄仕之臣”却“不陈逮而求亲”“比周而求进”“工乎取,鄙乎予”,这类人为禄而仕。

选贤以道

“忠君”是晏子人才思想的重要价值导向。君贤臣忠是古代社会对统治阶级的朴素追求和终极愿望,独特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流传千年,而《晏子春秋》对“忠”的观念进行“纠正”,主张臣子“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为政爱民、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应是贤才安身立命的重要取向,爱民为法,政必合乎民,谋事必因于民、利于民、顺于民,“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顺乎人民利益,并依靠人民,一切事业皆可成功。晏子提出的臣子不应唯君而忠,而应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任贤”“爱民”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现代意义。

“惠民”是晏子人才思想的另一主张。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是爱护人民、努力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体现了晏子人才思想中的“人民性”。纵览《晏子春秋》中的人才思想,人民性是一个突出特点,晏子主张“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评判君贤臣忠,衡量君主、组织、人才和一切管理者“正行”“有道”的重要标尺,这种“以民为本”的朴素理念,对当代干部人才考核、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晏子将“和而不同”作为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对臣子对君主唯命是从的愚忠,甚至是曲意逢迎提出批评。良好的道德、言谈和才能是《晏子春秋》推崇的贤才标准。如果辩、德、才是贤能之人的基本素质,那么“取和而弃同”则是更高的标准,表现为“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并实现君与臣在性情、才能上的互补。因此,优秀的人才应兼具德、辩、才,与“君主”和而不同。

关于察人辨才,古圣先贤们在人才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方法,如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的“九征”“五常”、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以及曾国藩识人用人术等。晏子认为贤人需要有良好的“德”与“行”。“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晏子认为,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观察此人的交友范围和言行举止,考察人才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即“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还要参照别人对他的评价。

晏子还注重在实践中考察人才。人才是自我成长、组织培养和环境影响三者良性互动的结果,其才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要运用观察法,更应强调“实践法”,重视以实际行动考察德行、判定贤愚,确保选拔出来的人有真才实学。“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同时,逆境对人的意志和德行更是重要考验,优秀的人才应当具备陷于困顿而不易其节的品德。

任贤以法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能非全能、才难全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工必有其拙,因此,任贤官能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用其有而不责其无。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因其明白“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故“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不强人所难、用非所长。选任授职,让贤才各展其长、各尽所能之时,君主自己也须运筹帷幄、统率全局,与臣下共同治国理政,不能悠游其身。五湖四海、各有所长的人才只有在管理者英明的带领下,才能所向披靡、谋事必成。当前的干部人才工作也应遵循取之无误、用之得当的思路,任人唯贤,不仅要注重选拔任用人才,还应加强对人才的日常监督管理。

因才授任、量才授职,知人善任、人岗匹配是人才管理中的重要理念和原则。事业的成功需要科学合理、异质互补的人才队伍结构。人才与环境、岗位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人才的成功有赖于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一个人在某岗位上庸碌无为、平淡无奇,但到另一个岗位上却很可能大显身手、脱颖而出。再观晏子,其所事灵公、庄公、景公皆庸君,假如晏子居桓公之世,有鲍叔牙和隰朋相助,或许晏子的功业会不弱于管仲。正如君主选贤任能,臣亦应“择君而侍”,君臣之间的双向选择对当代人才选配工作依然具有启发之意。

考核激励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治下先治上,禁外先禁内,正人先正己,这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千古不易的至理。赏功罚过要以制度为基础,不应被主观情绪左右,“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上行则下效,上贪则下赃,管理者应严于律己,“刻上而饶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所求于下者,必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民不能止。”同时,晏子重视“审择左右”,警惕身边的小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亲贤臣,远小人”,明贤辨奸、“退不肖”,提防“社鼠”“猛狗”等奸佞之臣对贤人进取的阻碍,从而实现“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晏子春秋》中关于尊贤、选贤、任贤的思想,批判了“人才工具论”,却又寄“用贤去不肖”之希望于君主个人德行,只强调原则和方法,而未注重制度化,只谈求贤取士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而弱化赏功罚罪,带有强烈的人治思想。但毋庸置疑的是,《晏子春秋》是一部蕴含丰富政治思想和人才思想的古典名著,其关于人才的诸多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构建现代人才管理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代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中铁建锦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贤才贤人爱民
难得则易毁
李爱民美术作品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触摸俄罗斯
贤人喝贤酒
五张羊皮
Thirty-Six Stratagems三十六计
贤人和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