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基层人才建设先行
2024-06-19文秀邬卫东
文秀 邬卫东
基层中医药服务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特别对偏远地区的居民,效果更为明显,因而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尤为契合。基层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尤其贴近居民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只有实现人才发展,才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以G省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为例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推动中医药基层人才建设。
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医药人才在数量与质量方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从数量上来看,中医药专业人才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尚达不到平衡,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药人员数量需求方面存在缺口,中医药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较少,与西医相比,中医药人才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中占比较低,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中医专家也相对缺乏。一方面,尽管有农村定向开展中医药类别医学生培养项目,但基层相关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以致基层中医药人才解约情况并不少见,优秀人才较难留住。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整体收入偏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G省每年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基层医疗机构接待就诊人次、人员收入均不稳定,以致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下沉困难,人才流失率高。
从质量上来看,部分中医药人才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尤其是部分地区的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方面不合理,难以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同时,一些社区、乡镇的中医医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区域的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内甚至存在中医西化和现学现用等现象。
●中医药从业人员培养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部分地区开展的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存在培训次数少、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不明显、有关部门对培训不重视等问题。同时,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为中医医务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激励机制,缺乏健全、专业的人才培训教育机制,现有的人员考评机制和具体考评指标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医药诊疗特征和中医药人才发展需要,以致相关中医药人才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及发展规划不清楚,阻碍了基层中医药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和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对专业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吸引和储备。
●中医药服务发展政策间耦合度低
经济因素和医保政策对群众就医来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药品及就医项目是否属于医保范围,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行为。从医保政策角度来看,相较于西医,过去,中药、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的医保覆盖面有限,一些中医药材进医保目录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选择中药、中医诊疗的负担。同时,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结算尚未实现推广,目前,G省仅在部分地区的二级公立医院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试点,覆盖范围有限。
●群众的中医药认知有待提高
尽管中医药发展有良好的文化土壤,如四季养生、药膳食疗等早已融入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也逐渐接受了“未病先防”等观念。但长久以来,在西医的冲击和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个人开展中医诊治乱象下,中医药事业发展在社会信任体系建设方面亟待完善。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医疗机构对中医诊疗推广不够、中医类诊疗量远远低于西医。G省也存在居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较低的情况,中医药社会信任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发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等还需要进一步推广。
●传统中医药服务管理存在梗阻现象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直至今天,民间医生仍可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中起到补充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大型医疗机构难以深入触及的贫困边远地区,在当地经营多年的民间中医颇有口碑,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以G省某县为例,即使有民间医生可以通过中医师承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的明文规定,但该县仍有上百名民间医生存在私自行医行为,未向有关部门注册,接受规范的管理和利用,未能实现对正规、专业中医药人才队伍的补充。
对策建议
●强化中医药人才服务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充足的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储备,才能切实保证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基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中医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的情况,相关机构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改善。
第一步,充实中医药基层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农村定向免费生招录工作,通过为毕业生提供满意的收入待遇和较好的职业发展,加大吸引应届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力度;加强与高级别、高水平医疗机构的沟通和交流,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指导,为基层带去医疗知识和诊疗技术,同时,也可以鼓励离退休老中医到基层服务。
第二步,在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让他们有能力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具体来看,可优化和创新在职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荐优秀的基层中医药人才进入高等级医院进行学习,完善相关人员考核机制,帮助基层中医医务人员提升学历,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大医保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加大对中医药的倾斜力度,鼓励参保者在适宜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中药和中医诊疗手段;为中医传统技术及中医新技术的推广开辟绿色通道,并将其合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医优势病种试点范围,遴选更多能够体现中医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优势病种,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通过合理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报销比例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善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机制。
●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考评机制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完善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来调动中医医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在充分考虑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医医务人员考评中的关键业绩指标进行调整,不以业务收入为唯一指标,加大服务质量、工作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在考评中的占比。合理的考评指标不仅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人才的工作情况与业务水平,为人才提供匹配的收入,还能够起到导向作用,给予人才工作重点、工作方向、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引导,并有利于人才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与晋升途径。另外,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分类补偿机制,增加中医药特色收费项目以及财政补贴,提升中医医务人员的获得感。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加强民间中医的规范化管理
民间中医是重要的医疗资源,有必要对这类人群进行有效管理,促使其规范行医。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等相关人才政策,但政策的完善落实还需要地方的严格执行。建议地方有关部门对相关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对无证从业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并同时对其进行政策宣传,引导无证的中医行医人员获得执业资格准入证书;鼓励“无证的师傅”带“有证的徒弟”,将民间特色疗法通过规范的行医渠道进行传承发扬;允许经综合考核合格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民间中医在乡镇和村中开办中医诊所。
[本文系2023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贵州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成果(23RWJD148)]
作者1单位 贵州大学医学院
作者2单位 贵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