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轨道交通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实践与创新

2024-06-19高红岩

电脑迷 2024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红岩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建设等领域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产教脱节、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目前轨道交通类专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文章提出了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探索产教融合建设的创新路径,为轨道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教育;轨道交通类专业;产教融合

当前,轨道交通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复合型轨道交通人才,数字化技术在轨道交通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行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轨道交通类专业建设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

(一)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数字化技术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使产教融合不再局限于实习实训等传统方式。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企业的生产实践可以直接映射到课堂;通过建立数字化协同平台,企业的生产数据和管理经验可以及时反馈到教学;基于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复杂工作环境。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数字化时代,科研创新对数据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加强师生、校企的协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轨道交通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营规模的扩大,对一线运营管理、维修维护等实操型人才需求愈发旺盛。另一方面,轨道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也对复合型高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掌握信号控制、大数据分析等交叉专业技能。然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校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贴近实践的教学环节,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实操型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对高端复合人才的需求有所脱节。

(二)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

传统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阐释不足。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未能及时吸收轨道交通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行业对人才的新型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现实所需。另一方面,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讲解,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深入剖析,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

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缺少启发式、探究式等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环节。一方面,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单一化,无法有效地呈现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复杂场景和运营过程。单凭文字或图片很难让学生全面认知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工作原理。

(四)师资力量与实践经验不足

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队伍可分为专职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两类。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问题,多数人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将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融入教学。来自企业的实践导师则存在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问题,对如何将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化地转化为课程内容确有困难。

(五)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轨道交通类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停留在低层次、单向度的阶段,未形成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多集中在学生实习实训、订单培养等方面,高校与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全方位、常态化的深度合作。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仍未真正发挥合作育人的协同效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如师资互聘、课程建设合作、科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融合程度仍较低。

三、数字化技术在轨道交通类专业产教融合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新机制

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在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效能,高校与企业需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契合数字化时代特点的新型产教融合机制。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作为企业提供生产实践案例、现场教学视频、真实工作任务等教学资源的渠道,还可以为高校提供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通道,包括在线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共享。通过平台,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开展师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专业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构建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轨道交通学院或学部,各自派出管理者、师资力量参与办学运营。混合所有制运作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和约束监管机制,提高双方的办学主动性和投入积极性,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能力培养

为培养适应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优化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数字化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能力。首先,要结合数字化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数字化内涵,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改造,强化数字建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课程中的教学比重,从而增强学生数字素养,为未来数字化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其次,要根据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设置交叉学科课程,促进专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融合。如可以开设“轨道交通物联网技术”“轨道列车智能检测与维护”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要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团队,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以及科研人员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建设,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应用、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行业内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聘任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形式,将企业先进的生产实践经验、管理理念等直接引入课堂,让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校理论知识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示范,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加大专职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不断培养专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同时,要建立教师工程实践锻炼与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立项等挂钩的机制,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积极性。要定期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培训、仿真虚拟技术应用培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培训等,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慕课、微课、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打造一流数字化课程,推进教学资源的线上化、智能化发展。

(四)探索柔性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亟须探索实施柔性学分制。首先,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按照轨道交通相关领域的不同发展方向,如信号控制、车辆技术、运营组织等,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多个课程模块,模块内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模块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其次,要为学生开设更多可选修的数字化纵深课程和交叉融合课程,如“大数据应用与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充分满足学生对拓宽专业视野、拓宽就业选择的诉求。同时支持学生跨专业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增强个性化学习空间。再次,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联系实践。可以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技术实习、科研试验、工程实践项目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发展方向,探索个性化发展路径。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柔性化的培养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发展路线,促进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最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调整个性化培养计划,提供精准化的教育服务,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表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纳入评价范畴。首先,要记录和评价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实践环节评价其实操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对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的情况给予考核,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价。其次,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平台,自动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水平等,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数据支撑。其次,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克服现有评价主体单一的缺陷。可以聘请行业的技术专家、企业管理者担任评委,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或邀请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的评审,让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并把关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实践视角有助于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优化和完善。最后,要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预警机制,强化质量监控。可以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全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通过预警机制提醒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四、结语

新时期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产教融合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师资、实施柔性学分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产教融合建设创新,将为轨道交通事业培养更多具有数字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捷.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数字化升级改造路径探析[J]. 大视野,2022(05):62-65.

[2] 贺书霞,孙超,冀涛. 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24(03):23-28.

[3] 曲长旋.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数字化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J]. 内江科技,2024,45(01):14-16.

[4] 赵振乾,王维华,王鹏程.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城轨车辆专业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2024(02):78-80.

[5] 蒋建峰,征慧. 数字经济背景下专业群适应性提升路径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为例[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11):268-26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的认知与启示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