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探索
2024-06-19李丹花王栓萌
李丹花 王栓萌
摘 要:赓续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担当,也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必要保障。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位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传承有序。探析当地红色基因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进而分析目前红色基因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出深挖吴起县红色文化资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理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生活富裕;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之地;焕发乡村文化风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指导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关键词:红色基因;吴起县;乡村振兴;胜利文化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以下简称“吴起县”)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旧址众多,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蕴。本文拟通过阐释当地红色基因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就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推进相耦合做些许探讨,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吴起县红色基因的内在逻辑
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性战略转移、打开发展新局面的出发点,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
(一)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古今传承
爱国主义是吴起县红色基因生成的文化底色,是其传承、发展的应有内涵,在当地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一次次得以确证,深深融入红色文化的基因序列。吴起县地处延安西北,因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曾在此长期屯兵而得名,因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曾在此屡历战事而出名,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此实现大会师并打开革命发展新局面而闻名。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当地人民更是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伟大革命实践,将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不畏强权的抗争精神、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诠释得淋漓尽致,爱国主义深深形塑着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成为流淌于当地人民血脉中的隽永基因。
(二)以马列主义为灵魂的思想探索
陕北地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陕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开始在陕北地区传播,促进了党团组织在陕北地区的创建,点燃了当地人民追求革命理想的火种,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落脚陕北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片土地上,以杜斌丞为代表的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为唤起民众革命意识而回乡办学;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等人受中共北方区委指示开拓“回乡革命”,利用课堂课外、报纸杂志唤起青年学生的革命激情,传播马列主义并成立党的早期组织。随后,刘志丹、谢子长、霍世杰等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骨干和优秀人才笃信马列主义,创建红色武装,开创陕北武装斗争的新里程。从启蒙到传播再到革命践行,陕北的革命思想渐浓,红色基因日渐鲜亮,为当地民主革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以革命实践为本源的文化创新
实践是真理生发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起县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的第一站,也是开启延安13年艰苦奋斗的起始点。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让“马背上”的中央落了地,明确提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党和红军“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任务,开创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新纪元。此后13年火热的革命实践,真正让马列主义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融合的红色革命文化,孕育出张思德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宝贵红色资源,衍生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胜利文化”,形成吴起县传承红色基因的特有标识。
二、吴起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在吴起县的生成与演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政治密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彰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特性。
(一)吴起县红色基因的思想内涵
从吴起县红色基因的生成来看,两千年来吴起大地上壮志为国、正义为民的情怀与品质成为其生成的沃土;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星火燎原的传播中锻造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所带来的真理之火、希望之光为其铸魂;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不懈追求胜利的人民革命斗争实践得以淬炼升华;在以中央红军落脚地吴起县为新起点,打开革命发展新局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胜利中得以定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赓续创新。基于此,吴起县人民将“胜利文化”作为当地红色基因的文化载体,将之总结提炼为: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一心夺取胜利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懈追求胜利的精神。
(二)吴起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吴起县红色基因具有稳定价值内核的文化样态,当地群众将之形象地誉为“胜利文化”,包含着生生不息的时代价值。
其一,红色基因是坚定当地人民理想信念的思想灵魂。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长征落脚当地,党和红军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培根铸魂,才能在今后的革命中党群同心、军民同心。而今,当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当地人的红色底蕴,在保障能源稳定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等方面接续奋斗。
其二,红色基因是鼓舞当地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所依。“胜利文化”是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与延安时期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当地合流贯通,形成了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情怀和素养,铸就了万众一心、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以偌大的勇气毅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胜利决心,夺取了退耕还林、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新时代的新胜利。
其三,红色基因是增强当地人民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吴起县红色文化的基因以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为核心,既是一种革命文化、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又是当地人自信自豪的红色历史传承。当地人以此为精神标志,自觉担负起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人们缅怀学习、参观游览,发展红色文化相关产业,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辉。
三、吴起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红色旧址保护修缮投入不足
红色基因在吴起县的生成与演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政治密码,流淌于当地干部群众的红色血脉,承载于当地的胜利文化,彰显于当地干部群众澎湃的建设热情,镌刻于当地的红色旧址。对当地红色旧址的保护和开发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助推当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但就目前红色旧址保护和开发情况来看,虽然吴起县红色革命旧址较多,但分布零散、自然破坏严重、维护成本高企,致使部分红色旧址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险遭破坏,部分红色旧址的开发与维护成效有限,很多红色旧址无法作为宣传教育、旅游开发、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亟须在人才队伍建设、旧址修缮维护、保护开发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为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红色基因内涵挖掘有待深入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和观点均有其生成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都是传承自前人的思想宝库和精神资源,型塑于主体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生产实践之中,有其特定的意义所指,只有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吴起县红色基因的传承多以场馆参观、图片陈列和展示为主,以工作人员讲解为辅,缺乏对红色基因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深挖提炼不足,致使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相关产业链条拓展相对有限,衍生服务和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游客旅游体验印象不深、共情不够、震撼不强,当地群众从中获益难度较大,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带动不足。此外,由于当地红色基因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效能较低,当地群众较难从中获得适应市场化逻辑的精神力量,对于当地人才振兴的促进作用也略显乏力。
(三)红色基因赋能方式尚需创新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让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就需要高扬红色旗帜,传承红色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将创新精神融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渗透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各个环节,让红色基因内嵌于乡村振兴的诸要素和全过程。聚焦吴起县实际,鉴于当地红色基因的内涵挖掘、精准阐释、广泛弘扬都尚有改进空间,与具体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融合也存在间隙,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生意也未建立起紧密的关联,当地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亟待创新。应从赋能乡村振兴的诸多要素入手,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打开产业融合思路,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全力赋能乡村振兴。
(四)红色基因传承主体亟待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既要组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专业干部队伍,还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因农民而兴,根本就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助力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吴起县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当地红色基因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认同度较高,60%以上受访者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有利于乡村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但具体如何参与其中是当地农民群众亟待化解的疑惑,应努力提升其对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认知,助其洞悉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当地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红色基因传承的能力。
四、红色基因赋能吴起县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生活富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必须以产业作为支撑。当前,国内有不少地方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大到河北、甘肃、安徽、山东、贵州等省份,小到江西萍乡、广西武宣、广东胶东、湖北杨家山等县市,均以红色文化转化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实践证明,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精神支柱和物质之基。吴起县红色文化底蕴丰厚,依托延安红色旅游圈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标识,多样化发展红色文化呈现载体,将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红色文化为基调,带动荞麦、小米、香醋、沙棘产品、羊毛地毯等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将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展望未来,吴起县亟须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辐射作用,树立“红色+”发展理念,突出红色主题,研究红色文化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精神动能,打好“红色”“绿色”两张牌,兼顾“黄土”“民俗”“非遗”等元素,整合域内资源,不断挖掘“胜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拓宽“胜利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面,衍生“红色+”产业集群,实现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二)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之地
吴起县红色基因是历史和现实积淀的结果,它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于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融合于改革奋进的时代步伐。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赋予红色基因新的时代内涵,即绿色发展。吴起县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多年来不断挖掘自然生态优势及潜力,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观,“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天蓝、水绿、空气清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安居、乐业、增收的社会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夺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胜利。迈步新征程,吴起县还需继续强化政府主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政府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二者的有机结合,依托现有红色资源,合理规划乡村建设风格,科学布局,提升乡村建设风貌,建成一批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焕发乡村文化风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乡风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引擎和有效抓手,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内部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铸魂的重要保障作用。吴起县发挥红色基因以文化人、以文塑心的教育引领功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改善村民精神面貌,推动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社会新风尚,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各建设主体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肩负新使命,吴起县还应大力发掘红色革命历史和事迹等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完善的“胜利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将最新的阐释成果融入吴起县中小学的德育课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特色专题片,建设现场教学师资队伍,把本地红色资源展示好、宣传好,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四)指导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是根基,更是抓手。红色文化蕴含着乡村治理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吴起县将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思想内涵融入乡村治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突出政治引领和服务,选派政治素质硬、服务意识强的基层干部,夯实基层阵地堡垒,凝聚群众力量,健全乡村民主善治、治理为民之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起县要高度重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主动汲取当地乡村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治理经验,最大限度关照各方利益诉求,统筹协调各方的即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表面利益和根本利益,坚决防止损害各方整体利益的行为发生,最大限度激发各方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2]林彬.以史润心感悟思想伟力[J].政工学刊,2021(7):74-75.
[3]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4-8.
[4]赵永平,朱隽,顾仲阳,等.总书记的“三农”情怀[N].人民日报,2022-09-22(001).
[5]李海涛,潘明蔚.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98-103.
[6]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9):90-94.
[7]吴理财.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4):1-11.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