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综述

2024-06-18杨宇孙茜蕊

电影评介 2024年5期
关键词:青春

杨宇 孙茜蕊

青春怀旧影像的视野正在向“90后”转移。21世纪初,国产青春剧深受中国港台地区、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在类型的本土化移植中侧重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童话表达。近年来,青春剧扎根于国产影视的现实语境,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历史切口、价值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化演进的态势。电视剧《要久久爱》(牛超/马成成,2024)正属于当下国产青春剧多重创新的一个缩影,不仅走出了一条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青春群像时代剧的道路,还在非线性结构、青春创伤叙事、影游融合、时代精神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创作水准和审美品位。该剧改编自樱十六小说《十七岁你喜欢谁》,由杨紫、范丞丞、朱颜曼滋、金世佳、王乾越等主演,围绕“杭天城F6”展开17岁、30岁两条时间线的互动。在优酷平台上线后该剧取得了现象级反响:播出当天,平台内部热度突破8000,9天内热度破万,总播放量超过15亿。①

2024年3月4日下午,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成功举办。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电影评介》杂志提供学术支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张德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唐金楠,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优酷副总裁谢颖,《要久久爱》制片人张骏,监制杨超,编剧李洋、母紫馨,主演王乾越等出席并参与研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主持此次研讨会。

会议伊始,主办方负责人陈旭光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是对鲁迅先生“北大是常为新的”精神的一种秉承,它立足北大,直面当下,朝向未来,对文艺影视的前沿现象和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电视剧《要久久爱》在同题材作品之中表现出探索求新的锐意和真诚扎实的表达,对“90后”一代人的心灵世界进行了生动描摹,具有一定的学术探讨价值。

一、诗化青春与现实质感

诗化的青春叙事笼罩在现实主义的表层,弱化对于时代、历史、社会和家庭的批判。《要久久爱》是诗化的“90后”青春与现实主义的时代观察的平衡。一方面,它真诚地直面青春,拒绝将个体的创伤和现实的伤害异化成爱情体验和成长动力,展现出诚恳而理智的现实质感;另一方面,它刻画了年少的爱恋和友情,采取纯洁而坚贞的诗意笔触,构造出“90后”情比金坚的青春乌托邦,来治疗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张德祥坦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部优秀的青春时代剧不仅能与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共振,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要久久爱》为所有年龄阶段的观众提供了一个通过审美活动达成群体认同的窗口。《要久久爱》聚焦“90后”一代人,长时间跨度地讲述主人公从青春到成熟的成长历程。17岁与30岁的两条叙事线并非简单的平行式观照,而是后者不断从前者获得事件发展和情感发展的动力,共同诠释“90后”对于人生、社会、情感的感悟和选择。因此也可以说,双故事线的互动过程具有普遍性,表征了每个个体步入社会之后,在工作与生活、当下与过去、爱情与友情等各方面达成自洽,与社会达成和谐的心灵重塑过程。他还表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年轻人的选择是潮流式的,个体命运被时代的方向所裹挟。《要久久爱》真正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风貌,表现出“90后”人格中强烈的自主意识。互联网的兴起、外来文化的涌入让剧中主人公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长大后的他们在新闻、游戏、科研、工厂、职场等赛道上实现着各自的价值。这份蓬勃的个体多样性正是当下独有的时代印记。此外他还观察到,影像中的“90后”表现出理性健康的爱情观。他们告别了老一辈的革命爱情叙事,又并未走向荒诞与虚无,在爱情中表现出自主、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魅力。剧中主角团为方明雨走出病态的情感关系撑腰;通过蓝亦菲的遭遇,尖锐地揭露在当今时代已形成共识而在剧集中的时代尚不自觉的原生家庭、女性权利的困境等问题,把握住青春时代剧应有的批判、进步姿态。

张卫提出,《要久久爱》的叙事价值之一是描写了“诗化的青春”。首先,在商品经济、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浪潮下,该剧展现的友情不掺杂任何利害关系和价值观的选择,是一个情谊的乌托邦;其次,该剧以颂扬的笔触展现了六人主角团年少时相互扶持、哭哭笑笑的校园生活。《要久久爱》此番表现了当今时代对小团体友谊的肯定。它的进步性在于看到了这种情谊形态中志同道合、情比金坚的积极一面,也在于时代越来越包容每个个体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再次,该剧借助两条时间线间的叙事张力,表现了一段段跨越十余年的暗恋,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婚恋生态中独具美感。一来是纯洁美,不掺杂利益和欲望。二来是朦胧美,使人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欲语还休的古典爱情;最后,诗化的青春还包括对残酷的诗化。残酷青春片一直是青春片的一个亚类型,以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大岛渚,1960)为代表。《要久久爱》中,校园之内是友情和爱情萌发的乌托邦,校园之外是原生家庭、流言蜚语、险恶社会对纯洁少年的侵蚀,步入社会后,主人公们在各个领域“识尽愁滋味”。黄瀛子不断篡改记忆的病症将个体对青春残酷、成人残酷的应激反应转化为一种发动温情的叙事装置。“暗恋者”蒋翼和朋友们由此做出的一次次善意谎言、小心呵护将残酷谱写成了又一曲情谊的颂歌。

杨超坦言,《要久久爱》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青春剧中讲述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成长经历。播出后的反响给主创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剧中无解的原生家庭、现实社会带来的伤害、失去伙伴后的偏执记忆等等都被观众所共情,成为该剧叙事的主驱动力和核心魅力。就连制作团队为了黄瀛子循环失忆的剧情逻辑通顺所做的百余个细节接口,也被观众一一发现并赏识。《要久久爱》给创作者上了这样一课,那就是迎难而上,所谓的难点恰恰是华彩的背面,观众与创作是互相哺育、共同成长的。

谢颖认为,《要久久爱》的青春故事以现实主义为底色,以治愈为导向。它不刻意美化、回避现实问题,比如真相面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记者黄瀛子、开发了游戏却被侵权的蒋翼、学术跟人情世故之间两难的庄远,浓烈的现实观照最能引起观众共鸣。剧集没有选择为了推动剧情、博取眼球而贩卖上述焦虑,抑或仰赖主角光环解决一切,而是试图给出贴近现实的解决方案,这种真实的回答最能给予观众前行的力量。

张骏介绍了《要久久爱》想要表达的“90后”的精神气质。他认为出生于90年代的新一代人受到90年代张扬自我、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互联网蓬勃发展,地球村概念被提出,独生子女政策,游戏动漫文化流行,这一切造就了“90后”追求个性表达,邻里发小关系亲密的代际现象。《要久久爱》正是用小众设定、悬念叙事包裹来捕捉时代面貌、还原时代记忆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时间织体与双声叙事:青春剧的叙事探索与美学创新

在怀旧成为时代症候、各种形式之怀旧似乎又难以触碰“青春”二字斑驳繁复的内核的情况下,如何讲述一代人的青春?针对国内同类题材影视剧过于同质化的问题,《要久久爱》有着明确的创作野心,试图在青春剧的框架内实现叙事上的创新与美学上的突破。

张卫指出该剧的叙事手法颇为独特。首先是双线叙事,剧集在学生时代的生活与步入社会后的生活之间多次交叉,学生时代无限美好,社会生活现实而残酷,两相对比,遥相呼应大岛渚影史名作《青春残酷物语》之神韵;其次是悬念叙事,剧中设计了多次阴差阳错的巧合、误解,以极大的自信牵引着观众走进故事,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处理方式在延宕叙事、充分渲染情感的同时,也使得剧集拥有了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的纯洁美、朦胧美、凄苦美;最后是游戏化的叙事,不仅主人公蒋翼是一名游戏设计师,剧作本身穿梭于不同时空的结构方式也具有游戏化的特点,适应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与感知结构。

康伟同样对该剧的叙事方式印象深刻,认为这是中国电视剧里少见的时间处理探索。他借用音乐学术语,将其称为“时间织体”式的叙事方式。该剧频繁地穿梭于历时性的过去与共时性的当下,以“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见缝插针、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游走于两个时空,几乎抹平了二者之间的界限,造成了迷人的时间织体的观感,让观众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时间味道。同时,他借用陈旭光教授“影游融合”的概念谈到了该剧“剧游融合”的特色,认为游戏化的思维体现在作品的多个层面。朋友们治愈黄瀛子的方式就借助了游戏、VR等媒介,这种虚实交织、互相塑造的形式是游戏思维的重要体现。

戴清结合自己对剧集叙事的研究指出,2017年以来剧集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与口碑呈正相关关系。《要久久爱》成功原因之一正是剧作上的非线性尝试。特别难得的是,该剧的逻辑线索达到了闭环,没有明显漏洞,带来感动的同时,又让观众体验到叙事艺术的高妙。她亦指出,该剧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对职场的呈现探索不够,对于青春伤痛的反复渲染也稍显拖沓。

陈旭光同样着重讨论了该剧的叙事艺术。他指出该剧叙事的三大特色,首先是青春浪漫与残酷交织的总体基调,使得该剧超越了一般同类题材同质化、肤浅化的创作套路;其次是独特的“双声对话”的叙事结构,他并不同意双线叙事的概括,而是指出,两个时空反复交织、互相促进的结构方式形成了对话感、互文性,超越了双线平行的简单并置;进而他谈到这种结构方式具有游戏化、互联网式思维的特点,联系近年提出的“游生代”概念,他认为这种叙事体现了“90后”一代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用独特的双声对话、现实和虚拟对话、游戏和现实世界模糊的方式为自己立传,留下了体现一代人独特思维方式的艺术作品;最后,他强调游戏化叙事的双重潜能,既是顺应时代浪潮、提供“想象力消费”的源泉,又是悬置线性时间进程、治愈历史创伤的契机。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叙事艺术的讨论得到了现场观众及创作团队的共鸣。张骏强调该剧并不想要成为一部谈情说爱的青春剧,而是献给90后一代的情书,是一部青春群像时代剧。为了赋予该剧厚重的时间质感,创作团队大胆地尝试了时空交织的结构方式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也给演员们的表演创造了难度。主演王乾越表示,该剧双线、循环式的叙事为表演带来了挑战。主演们读剧本时常常追问编剧,努力厘清事件的先后顺序,因为每个事件都将造成人物状态的细微差异。17岁、30岁两个状态的表演任务,也要求演员们尽量做到差异化表演。他希望塑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并不只是会读书的学霸,因此主动提出给人物加上牙套的设计,在表演时也加强了喜剧效果。

李洋介绍了具体的创作历程,他们首先商定了17岁与30岁相交织的整体结构,将主要人物缩减为6人,其次将全剧的核心人物定为黄瀛子,将她试图恢复6位好友的青春情谊作为全剧的推动力。母紫馨谈到了对照的剧作技巧,黄瀛子与方明雨的性格、黄瀛子与蓝亦菲的原生家庭、蒋翼与庄远的原生家庭均呈对照关系,由此该剧探讨了环境、情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情感超越了爱情,包含着友情、亲情、社会的善意及个人的自爱。

三、情感抚慰与创伤疗愈:直面个人生命成长史意味着90后的“长大成人”

青春终将逝去,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欣悦与伤痛、成功与苦难,是每一个人在后青春期时代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要久久爱》创造了一个契机让“90后一代”可以整体性地回顾青春岁月,从而更好地告别与成长。

吴冠平分享了自己看完剧后写下的短评:“长情暗恋终成眷属,校园、职场做最好的自己。”他表示,更愿意将该剧看作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理疗愈。在90后所面对的当下社会,种种原因使得情感逐渐成为一个问题、一种症候,情感的不稳定、亲密关系的难以建立成为普遍的状态。而蒋翼与黄瀛子漫长的暗恋与最终的终成眷属,具有极强的心理抚慰功能,它重塑了爱情中古典式的仪式感、神圣感。同时,该剧将校园生活与职场生活交叉剪辑,职场部分呈现了相对真实的社会生态。当这群年轻人初入职场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掌握未来的生活。但最终,他们都将发现社会的复杂,复杂性带来了某种心理需求——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退一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也许是最圆满的结局。这是该剧所呈现出来的更加成熟、积极的人生态度。

唐金楠认为该剧对复杂的情感与人性的呈现是最大的亮点,这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可贵的特质,也是创作者应该全力探索的领域。他结合自身观看体验表示,《要久久爱》做到了现实主义的青春故事的共情需求。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要求创作者对青春、职场、生活、家庭的复杂多样做最大公约数的提炼。他认为该剧出自90后,超越了一般青春片的顾影自怜,体现了创作者回望青春岁月时的淡然、成熟的态度。

陈旭光援引马克思对古希腊艺术健美昂扬之姿的赞美,认为该剧同样充满青春的蓬勃张力,是一部为“90后”画像描新之作,是带有心灵史诗和时代史诗气质的剧集。他认为,青春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对于每代人、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但是其中蕴含的饱满的情感、旺盛的生命力则都很相似。这部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实现跨代际的传播与共鸣,尤其是该剧在回望青春时是站在当下的视角,以当下和过去对话,以过去重新激活当下,因此,该剧并非单纯沉湎于逝去的时光,也非站在当下回避过去的岁月,这种对个人生命成长史的大胆回顾、坦诚直面,标志着“90后”一代的“长大成人”。

仲呈祥表达了对该剧的认可与赞赏。今天的剧集要为时代画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为90后画像。他称赞创作团队从生活出发,扎根“90后”青年群体,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关注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合浪漫主义情怀,一男一女两位编剧的双性别视角体察入微,是一部生活质感厚实、美学追求鲜明、价值取向正确的好作品。

结语

研讨会持续近三个小时,与会专家与创作团队回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诸多问题。陈旭光教授最后总结认为:此次研讨会,专业的影视评论界嘉宾,诚恳的创作团队和活跃的北大学生,三方对话,真诚研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该剧为中国青春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也祈盼青春题材影视剧创作再接再厉。

猜你喜欢

青春
青春睡不着
被爱簇拥的青春
青春诗会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