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自我建构的影响探究
2024-06-17慈黛友
摘要:目的:恋爱观察综艺节目以“明星+素人”的模式,采取“素人棚外恋爱+明星棚内观察推理”双视角,为观众呈现一群陌生人在集体生活的场景下,甜蜜矛盾的恋爱情境。文章主要探究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如何对自我进行建构,分析节目中嘉宾呈现的自我表演有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未来的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制作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展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文献,以《心动的信号》为例,探究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自我建构的影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结果:研究发现,在观看恋爱观察综艺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对自我不足的认识以及在“窥私”中得到的快感会形成自我建构的基础。观众通过镜像角色的选择建立理想的自我,产生不同维度的影响。另外,节目中的素人嘉宾展演会让观众产生虚拟与现实的撕裂感,导致自我认同迷失;节目组对流量话题的追逐也会扭曲正向的恋爱价值观。结论:恋爱观察综艺节目对观众的自我建构具有双重影响,节目中的嘉宾展演也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节目制作组要抓准节目正向立意,关注节目内容真实性,观众在观看时也要提升理性认知。
关键词:展演理论;恋爱观察综艺节目;自我建构;传播策略; 《心动信号》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自我展演理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拟剧理论。每个社会人在特定的场景中都会通过相应的手段、工具来扮演相应的角色,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完成特定的任务。其生活的场景被喻为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表演者[1]。
节目组邀请男女嘉宾成为“第一空间”的被观察者,对于嘉宾而言,镜头前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他们表演的舞台。素人嘉宾在镜头前的自我展演具有理想化和动机性,其希望在其他嘉宾和观众面前呈现良好的形象。嘉宾进行展演的工具包括优越的形象、优秀的学业履历、良好的个人性格等。由于采用录播的节目形式,在这种跨时空的展演行为中,呈现给观众的表演往往有更多包装,会对观众的自我建构产生多重影响。
1 恋爱观察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自我建构
1.1 自我建构的基础
1.1.1 观众对自我不足的认识
镜像理论是由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提出的,主要描述婴儿在6到18个月期间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婴儿从一开始无法辨别出镜子中的人是自己,到识别出自己镜中的模样,进而向往自己的镜像,这是个人自我形成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2]。在如今“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介充当着镜子的角色,屏幕前的观众将节目中的嘉宾当作“他者”,产生向往并进行模仿,这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3]。《心动的信号》里设定三个空间进行叙事呈现。第二空间的明星嘉宾对第一空间的素人嘉宾进行观察,第三空间的观众以上帝视角来看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所有举动。对观众来说,两个空间的呈现都是镜像中的“他者”,观众观看节目的同时,从镜像中看到“他者”优秀的一面,容易让观众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节目中学历高和工作能力强的素人嘉宾,网友也发出“终究是我不配”的自嘲言论。
1.1.2 观众在“窥私”中得到的快感
自我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观众在观看节目、构建自我的过程中,有养成观看习惯的欲望。恋爱观察综艺节目提供多个机位,让观众获得“窥私”的快感。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费思克认为“电视赤裸裸地为观众提供了狂欢节冒犯似的身体快感”[4],这种快感在《心动的信号》中有突出的表现。恋爱本是两人之间非常私密的事,相关话题较为敏感,容易引人关注;节目进行全纪实的镜头跟随,做饭、约会、游戏等环节的放大呈现也让观众获得了多视角体验;节目播出后,在豆瓣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网友扒出了部分素人嘉宾的家庭背景和恋爱情况并进行讨论,还有不少所谓的“知情人士”进行爆料等。这种“八卦”调查和狂欢说明观众可以从“窥私”中获得快感。
1.2 自我建构的过程
1.2.1 镜像角色的选择确立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观众在恋爱观察综艺节目中可能会发现,镜像前的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且渺小,因此向往镜像中的“他者”,并在诸多“他者”中确立最贴合真实自我的镜像角色[5]。在《心动的信号》中,每一季都有五六名素人嘉宾加入,每位嘉宾的长相外貌、个性风格、处事能力各不相同,都有明显的闪光点。风格各异的素人嘉宾为观众提供了可选择的多个镜像角色,观众也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
1.2.2 理想自我的构建
观众观看节目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情感投射,节目中素人嘉宾的状态流露,会让观众幻想自己处于现场,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观众对节目嘉宾的认同就是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心动的信号》节目中,节目组布置了精美的“信号小屋”,邀请了高学历、高颜值的素人嘉宾,镜头前展现的嘉宾工作、生活、约会的状态,会激发观众的向往,让观众希望自己也能像节目中的素人嘉宾一样,有自己热爱的工作,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能力找到与自己匹配的恋爱对象。视觉上的直观吸引和对渴望的激发、嘉宾在镜头前专业的工作表现、嘉宾谈吐反映的价值观等,都会引起屏幕前的观众对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反思,进而使其作出一定的改变,促进自我完善。
1.3 自我建构的影响
1.3.1 “理想自我”的满足
“观众会像婴儿一样寻找镜像中的认同,把自己的欲望映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继而反过来认同人物所展现出的行为和价值。”[6]这意味着个人在观看节目时会选取其中的某一人物作为“镜像我”,这个“镜像我”和本人有一定的相似度,同时拥有本人所欠缺的部分特质。观众往往会幻想成为这个“镜中我”,以满足对“理想自我”的渴求。在《心动的信号》第五季中,女嘉宾王秋怡大气温婉、能力突出,受到了很多观众喜爱。王秋怡给部分可能欠缺这些特质的观众注入了自我完善的动力;同时观众可以根据观察室里的明星嘉宾对王秋怡的夸赞和肯定,体会到他人对“理想自我”的肯定。
1.3.2 虚幻在场感唤醒情感认同
网络综艺属于真人秀节目,是一种虚构与非虚构的结合体。虚构性在于节目存在人为干预的成分,是特定场景下为观众建构的可供观看的虚拟环境;非虚构性在于镜头前对嘉宾生活的真实记录。观众对屏幕中构建的符号世界产生情感认同,进而感受节目中的真实生活。在沉浸式的镜头空间内,被观察者的举动和选择、男女嘉宾的情感走向是无法预估的,具有戏剧性和反转性。但选择的被观察者往往拥有高颜值、高学历,不能代表普通群体。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观众提供了在线观看讨论的共同空间,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豆瓣、小红书等形成讨论圈。这种虚拟的在场感能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使其在观看节目时发送实时弹幕,节目播出后,观众亦可通过各平台参与相关讨论;而讨论声量的不断扩大,又可以实现更多群体的情感唤醒。
2 综艺嘉宾展演中的主要问题
2.1 虚拟与现实场域撕裂,导致自我认同迷失
为了达到节目效果,每一季《心动的信号》都会严格选择素人嘉宾。嘉宾作为展演舞台的主角,在多机位的全面“跟踪”下,其行为细节被无限放大。因此,嘉宾需要有一定的综艺感、面对镜头的表现力,以及能与其他嘉宾形成“叠加效应”。在这样的需求导向下,无论是嘉宾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职业,还是节目组的剪辑、剧本化安排、场景布置等外在条件,都要巧妙设置和把关,以成功为观众呈现一场都市化恋爱剧。而素人恋爱的商业化呈现,会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面对自己普通的生活状态产生极强的失落感,所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这不是素人恋爱,一点不接地气,简直是悬浮恋爱”。节目对精英素人嘉宾的选择,以及对生活和恋爱过程的美化呈现,使观众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中来回横跳,进而产生巨大的落差,陷入认同危机,产生“同辈焦虑”。
2.2 流量至上,扭曲正确恋爱价值观
在节目全方位镜头呈现和剪辑视角下,素人嘉宾从初识、选择、约会、暧昧到最终确定关系的过程都充满悸动,而观察室明星嘉宾的讨论,也让不同素人嘉宾的情感走向和情感关系成为观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节目组为了吸引流量,会进一步放大素人嘉宾之间的矛盾,在各大平台引发讨论。在镜头前,部分素人嘉宾为了吸引关注,不顾公序良俗,在多个嘉宾之间左右逢源。当然也不乏部分嘉宾在节目中你侬我侬,节目结束后火速分手的情况。这种契约式恋爱,将情感变为可供消费的资本,缺乏责任感的行为会对观众的恋爱观念造成负面影响,更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素人展演中表现出的“高精尖”的商业形象,也会给观众间接传递一种“有钱人的恋爱就是甜”的错误价值观。
2.3 不当人设操控,导致传播伦理失范
在节目平台的影响以及节目组的运营下,素人嘉宾在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很多热度和关注,在素人嘉宾获得节目红利的同时,部分素人嘉宾人设崩塌,出现伦理失范现象。一方面在于真实性伦理失范,如素人嘉宾身份被爆造假。另一方面在于伦理道德失范。例如,在《心动的信号》第四季播出后,男嘉宾邓凯慰被曝出有暴力倾向的丑闻,导致其在节目中塑造的成熟、温暖的形象崩塌;“天意CP”的录音事件中传达的开放男女关系以及放纵的情感观念也让很多观众大跌眼镜,与节目中塑造的纯爱人设形成强烈反差,“家暴”“小三”“一夜情”等各类负面事件爆出,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3 综艺展演自我认同建构的路径与对策分析
3.1 抓准节目正向立意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题材内容大都聚焦婚恋热点,通过提供素人展演的舞台,向观众展现新时期社会青年群像,解读其婚恋观,为观众提供参考对象。只有当节目的立意超越“流量”“收视率”,价值立意攀升时,观众才有可能从中看到真实的恋爱样本,而不是单纯“看秀”。因此,节目应紧紧围绕社会关心的问题,反映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面貌,以雅俗共赏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3.2 关注节目内容真实性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因内容真实、题材新颖、贴合普通大众等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好评。然而,在节目热播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内容脱离现实、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部分节目过度追求流量,刻意制造话题引起关注。“娱乐至死”带来的是节目真实性的缺失和观众狂欢后的自我迷失。无论是素人嘉宾选择,剪辑叙事的策略,还是场景的布置与呈现,都应贴合现实,追求恋爱样本的普遍性和可参考性。
3.3 观众观看提升理性自我认知
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观众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能动的人,要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恋爱综艺的热播对观众的素质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由媒介建构而呈现,媒介建构的现实,与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中素人嘉宾的商业化展演行为,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在景观操纵中迷失自我。颜值崇拜、职业向往、美好恋爱,观众从屏幕的镜像中看到内心的虚拟幻象,经过欲望的放大,形成逐魅的商业展演倾向。一方面“神话”素人,盲目追捧其生活工作和恋爱状态;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因此,观众应理性看待节目中素人嘉宾的展演行为,在逐魅身体展演的实践中,追求审美的重构,在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中找到平衡。观众不必过于关注屏幕中的美好世界,要相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收获美好的工作和恋爱。
4 结语
恋爱观察综艺节目中素人嘉宾的展演行为,在节目组的相关策划、技术支持下,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窥私”欲望。节目中素人嘉宾商业性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影响着观众对自我的认知和建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影响,从多方面改进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观众也应该通过屏幕中的镜像看到更加真实的自我。素人嘉宾作为综艺节目的主要角色,应该认识到个人行为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9-98.
[2] 张晓慧.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解读玛丽·恩迪亚耶作品中的自我与他者[J].海外英语,2022(21):192-193.
[3] 曲学峰.镜像理论视域下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解读:以《令人心动的 offer》系列为例[J].视听,2021(8):29-31.
[4] 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77-78.
[5] 龙丹.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J].外国文学,2018(1):109-117.
[6]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44.
作者简介:慈黛友 (2000—),女,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