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活动中引领幼儿进行有效观察的尝试

2024-06-17刘贺凤

天津教育·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鸡蚂蚁事物

刘贺凤

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笔者尝试运用“顺应需求,引发观察”“问题引导,细化观察”“明确目的,有效观察”“引领方法,学会观察”等方法,引领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进行有效观察,以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幼儿能体验和享受可以自由表达与创造的快乐的美术活动做好前期铺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可见在艺术活动中,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对艺术品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是表现与创造的基础。那么在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引领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人、事、物进行有效观察,发挥观察对艺术表现活动中的作用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顺应需求,引发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一旦对某事某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兴趣便成了推动这个人行动的原动力。那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发幼儿对事物产生观察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满足他的活动愿望。其次,再以恰当的语言或行为自然地引导幼儿,使其关注正在进行的某一活动中某一事物的细节,或启发他们说一说对某一事件场景的描述,或开展比一比谁说得最详细、最清楚的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中引导幼儿,他们才会把一些无意行为变得更加有意,在有意的基础上他们才能动以真情,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去观察,才能把片面的观察变得完整,才能对所观察事物、现象形成深刻印象,进而为日后美术活动时顺利地将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外显——表达与创造做好感性经验的铺垫。

如在晨间、户外等活动时,幼儿往往会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或偶发事件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关注,对他们的话题认真倾听,在判断价值取舍后对他们正在进行的感兴趣的活动以类似“看看小蚂蚁是怎样运食物的”“你们在草丛中还发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看看它喜欢吃什么食物,吃食物时的动作又是怎样的”等语言进行引导。正是由于教师择机、择情、择景的顺势问题引领,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所做事的关注与参与,便会更留心观察,兴趣盎然地去寻找答案,并在寻取答案的过程中体验着因其通过仔细观察而获得答案的满足。

二、问题引导,细化观察

幼儿受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所限,他们的观察往往笼统、不具体、片面,对司空见惯事物的一些细节很少注意,常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语言引导在幼儿的观察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各种各样的树》绘画活动前,首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有关树木的对比观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你们都见过什么树,它开花吗?它开出的花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长在树的什么位置”“每朵花有几个花瓣?花骨朵是什么样的”“树与树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最喜欢哪种树”等针对性的提问引发幼儿感知春的色彩与树的曼妙。到了秋天,教师再以“看看咱们院子里大杨树是什么样子?它的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叶子上面有什么?它们的花纹一样吗”“叶子是什么颜色的?掉落在地上的叶子是怎样的”等问题唤起幼儿的有意观察。

在问题引领与轻松自然的观察中,幼儿对杨树的基本特征都能娓娓道来:粗粗的树干、方向多变的树枝、有很多像心形的叶子,叶子的颜色有深有浅,向光部分是黄绿色、背光部分是深绿色,还有点发紫,掉在地上的叶子是卷曲的……接着用“让我们来看看杨树和柳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利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关注树的不同形态、树干造型等;最后再抛出“你们用耳朵听一听树叶晃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树枝的生长、柳条摆动的样子”“你喜欢哪棵树,为什么”等问题。

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巧妙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眼看、手摸、耳听,充分感知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动与静等各方面的美,进而为绘画活动的独特表现做了前期准备,也为画面表达内容的生动、鲜活、丰富多样提供了最深刻的感性经验。

三、明确目的,有效观察

为了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在观察前一定要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与任务。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马路上的汽车》绘画活动前,教师先带领幼儿到马路边有目的地观看来往的车辆和停在路边的车,并提问“看看马路上都有什么车?你认识哪辆车?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车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车身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什么形状”“你喜欢什么样的车?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就会明显提高,自然也为幼儿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做好了经验储备。

例如:在户外孩子们围着蚂蚁指指点点时,教师就可以适时适度提出“找一找蚂蚁是从哪儿爬来的”“蚂蚁在做什么”“蚂蚁是一样大吗”“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蚂蚁的头上有什么?像什么”等问题。在这种问题的情境中,幼儿会很自然地带着问题去观察、寻找、发现、想象,可想而知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也会因各自观察的深入、细致而变得丰富多彩与独特。

再如:在观察养殖区的小鸡时,也可用诸如“看看小鸡长的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吃食、睡觉时的小鸡是什么样子的?争抢食物的小鸡又是怎样的”“小鸡最喜欢怎样待着?你能学学它的动作吗”等问题加以引领,由于明确的观察任务在先,幼儿的观察变得更加专注、深入而有趣。再加上丰富的自由想象,幼儿的作品便出现了“捉虫子的小鸡”“争抢食物中的小鸡”“奔跑中的小鸡”“两个好朋友”“游戏中的小鸡”“打瞌睡的小鸡”等多幅关于“小鸡故事”的各种动态画面。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每个幼儿自己的想法与表现,而不再是机械枯燥的临摹与堆砌,“好不好”“像不像”不再是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

四、引领方法,学会观察

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观察效果又将会影响艺术表达、表现形式与水平。幼儿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观察方法,才能自主、自由地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与创造。因此,在日常观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要注意观察方法的引导,通过每次有意的引导,使幼儿对事物形成观察习惯,逐渐学会如何观察,并学会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方法对所观察的人、事、物进行合理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体验到由于学会了观察所带来的成功感。

例如:在观察可爱的小兔子时,教师先有意引导幼儿从兔子的头、身体、四肢到尾部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再引导其将这些局部感知加以整合,以绘画、立体制作等形式完整地表现出来。教师通过类似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逐渐意识到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又如:欣赏多彩的蝴蝶作品时,教师用“你先看到了蝴蝶的哪个部分?哪部分最吸引你”“除了这些,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加以引领,这样不仅很快激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间接地向幼儿传递出了一种观察方法,即先从最明显的特征开始观察,如先从蝴蝶翅膀和美丽的色彩开始观察,然后再观察其他部分,如纹样、触角等。

总之,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在顺应幼儿兴趣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问题引领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形的特点、色的特点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等方面对所观察对象重点加以关注,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使其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从而利于艺术活动中的表达与表现。

(李  辉)

猜你喜欢

小鸡蚂蚁事物
闪电小鸡
美好的事物
小鸡想飞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奇妙事物用心看
蚂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蚂蚁找吃的等
小鸡不见啦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