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2024-06-17郝雁冰陈晓丽

天津教育·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跨学科劳动融合

郝雁冰 陈晓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技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探索信息化时代发展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路径,以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来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响应新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是新时代社会响应新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下,小学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坚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所有学生构建高质量的小学教学课堂,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下的主要延伸途径,通过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全面融入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结构来满足小学教育课程改革需求。而且新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需要教师重视劳动教育,促使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此为导向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小学教育,使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培养学生多元核心素养的基础需求

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核心素养,满足现代教育发展下培育学生多元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需求。首先,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立足德智体美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意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劳动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很少有劳动的机会,在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习中也习惯依赖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形成了被动学习思维和劳动思维,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而全面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体会劳动价值的同时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用劳动去主动获得,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通过主动劳动来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其次,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核心素养。以美育为例,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有效融合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劳动之美,以正确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成长为当前时代所需的素质型人才。

二、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内容构建与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原则,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探究有效的跨学科融合路径,保障劳动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全面渗透,实现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明确提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需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以此解决教学核心问题,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在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保证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性。

(二)坚持以科学为导向

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情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性,教师还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为导向的基础原则,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教育要求有效探究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路径,以实现劳动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无缝衔接,保障学生能够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课堂得以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发展之本,教育质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会影响国之未来,所以教育的科学性是保障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科学为导向的基础原则。

(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非常基础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积极参与劳动,从中产生劳动认识的同时获得劳动成果,在此基础上掌握劳动技能。所以,在开展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劳动教育自身的实践性特点,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融合原则,构建高质量的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而其中的意义在于,以实践为基础开展的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劳动体验,改善学生劳动认知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情感认知,并获得劳动体验,基于实际体验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以实践为基础,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保障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内容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增强学生积极劳动的意识

语文教育作为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路径,需要教师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合理创设活动内容,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讲述劳动故事的方式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技术,加强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层次融合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特点活跃课堂氛围,使其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感受,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

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乡村为主题,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劳动教育绘本,如《爷爷的种植园》等,并利用信息技术将故事内容以视频情境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另外,以视频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续编故事,详细讲述故事内容,从而认识到劳动的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二)劳动教育与数学融合,生成生活化的劳动场景

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数学作为主要的融合路径,使小学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相互融合,打造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劳动、感受劳动,同时基于自身的生活认知体验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数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数学基础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活化的劳动场景,基于实践劳动成就让学生展开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认知,以正确认识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劳动观念。而劳动场景的创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以种植园场景为例,小明爷爷拥有一片果园,用来种植苹果、橘子等水果,其中,苹果树占地面积较大,每10棵苹果树就会占地10㎡,而橘子树占地面积较小,每10棵橘子树占地8㎡。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可视化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直观了解橘子树和苹果树在种植园中的占比,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推算种植园的面积。

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产生劳动体验认知,而且学生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将小学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相融合,生成生活化的劳动场景,能够最大限度地带给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从而实现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落实。

(三)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

德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利用信息技术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还能促进小学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所有学生开展高效的小学基础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多元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小学劳动教育融合课堂中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发现劳动的价值,获得健康发展。

例如,在《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基于科学性的基础原则,立足基础教学内容探究劳动教育元素。教学以班级事务为主,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在班级中的主人身份,更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班级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此为基础,基于实践性原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以班级主人的身份协同商议班级的各项事务。其次,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构建活动思路,明确活动内容,并在活动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围绕班级事务协同商议,从中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如饮水机看管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桶装水、黑板负责员需要在课后及时清理黑板上的内容等。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班级事务,明确自身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义务,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维护共同的“家”。

(四)劳动教育与科技融合,创设趣味性的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与科技的有效融合,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学生还原真实的趣味劳动情景,使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体验的同时,从中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生成劳动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劳动教育的优势,以作物种植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蔬菜等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认识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施设备,以及新时代社会基于科技产生的先进仪器,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体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智能排水系统、生长环境监测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创建智慧种植场景,并基于场景为学生布置劳动任务,让学生根据作物种植所需的环境参数设计小型气象站,针对植物生长监测环境变化,从中总结植物生长规律,以任务为驱动对作物种植展开深度思考。

其次,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情境:如果在月球上种植蔬菜,这些蔬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不同颜色的南瓜、超大个的胡萝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想象结果展开绘本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绘本进行果实的云采摘,从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

最后,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合理利用编程设计,将学生想象的绘本内容以Flash动画的形式制作成电子绘本,以此生成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实践作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劳动成果,产生创新创造意识的同时,加强对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基于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来发展劳动精神。

(五)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引导学生发现劳动之美

美育同样是小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美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课程有效构建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劳动之美。而在实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度剖析美育的本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围绕非遗展开学习,在学习中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在体验中发现劳动之美。

以非遗蜡染为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蜡染的视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蜡染技术,掌握制作蜡染抱枕的方法;另一方面,借助视频的可视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美术材料和美术道具,让学生自由创作,认识蜡染的同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劳动智慧,正确认识劳动之美。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小学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多元核心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帮助下健全人格品质,实现综合发展。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信息化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ZJZX027)阶段性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跨学科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