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6-17肖光英
肖光英
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接触数学的起点,其教学设计与实践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涵盖了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数学应用等多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深层次的数学综合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不拘泥于固定的解题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以更严谨、更有逻辑的方式思考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占据重要地位,学生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审慎地对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信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备受青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四)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融入更多元、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研读教材细化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承载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整体性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还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综合性则要求教师在细化目标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目标有机融合。实践性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观察物体”一课为例,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在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则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几何体或实物原型确认三视图,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而五年级下册的这一课是在前面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通过拼搭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细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文具盒、课桌等,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模型展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物体照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设置观察任务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问题驱动深入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被视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有效发展数学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建构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恰当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这些思维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能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中的“倍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那么“倍”是什么意思呢?它与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呢?
2.如果说A是B的2倍,这意味着什么?你能用图形或实物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与“倍”有关的情境?能举个例子吗?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倍”的概念,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当我们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每一部分叫什么?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它?
2.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3.你能用手中的学具(如纸片、小棒等)来表示一个分数吗?试试看。
4.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情境?能举个例子吗?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来感知分数的存在和大小关系;通过举例和解释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应用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和顺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有效思考。
(三)设计活动鼓励合作,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与同伴互动、合作和分享。合作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分享,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组织探究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骰子、硬币等道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抛掷骰子、硬币等方式来探究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观察并记录数据,尝试总结规律和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引导他们实验和推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让学生探究“同时抛掷两个骰子,点数之和为偶数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思维碰撞,学生能够发现点数之和为偶数的组合有多种情况,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利用扑克牌来解开可能性的秘密,让每组学生抽取5张扑克牌,然后探究问题:如果随机抽取一张牌,是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连续抽取两张牌,都是黑桃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抽取的牌中有一张是A,下一张还是A的可能性是多少?小组成员完成探究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计算过程,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促进全班同学交流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进行点拨,强调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概率的意义以及实验数据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果给你们更多的扑克牌或者改变抽牌规则,你们能设计出哪些新的可能性问题来挑战同学呢?”从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四)融合生活创设情境,加强数学应用
融合生活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对很多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感受和实际应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直观、具体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另外,加强数学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要想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课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圆形物体,如钟表、车轮、饼干等,然后测量这些物体的直径、半径,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圆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设计师的角色,利用圆的知识来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坛。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圆形的花坛图片,提出问题:“这些花坛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圆规、直尺等工具设计一个圆形花坛。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点来计算花坛的大小和所需材料,教师适时地给予其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介绍设计思路和计算过程,其他小组提出疑问或建议。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经验分享,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和加强数学实践操作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重视多元评价结果,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多元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多个方面,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通过多元评价,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数与代数”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小制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在“图形与几何”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何模型、绘制几何图形,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等方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统计与概率”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不仅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数学实践能力。未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