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策略探析
2024-06-16王翠亚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认为,学习者获得新知识前,教师要对新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并将有关的资料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避免机械地学习,同时也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架构来巩固新的知识。课堂导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充当着“先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问题引导、视频呈现等先行于新课讲授,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深水区。课堂导入通过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本节课的内容纲要,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可以说是学校最主要的德育阵地,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课堂导入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探讨时事热点、参辩道德两难问题等,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目标清晰。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为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提供指导,而课堂导入服务于课堂教学,导入素材和方式的选择最终要依据课堂培养目标。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明确本节课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导入设计。
精选素材。素材精选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充足的素材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教学素材的收集并密切关注新闻热点,在有充足素材的基础上,对标课堂内容进行取舍、整合,使得导入素材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素材选择还要契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激发更多的课上生成资源,达到良性循环。
过程完整。导入环节归根到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环,并且是首要环节,需要与其他环节之间过渡自然、有序衔接,为后续内容的讲授埋下伏笔,达到首尾呼应的课堂效果,确保整个授课过程流畅、完整,这是导入完整性在纵向上的体现;从横向上来看,导入过程要综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主体明确。导入设计的落脚点是服务于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明确的是,课堂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要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索与思考。
课堂导入的主要类型
知识导入。在新课讲授前,通过对先前知识的回顾,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使学生在温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接纳新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建构。
例如,“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一课,首先阐述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把这种根本观点运用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变成了方法论。教师进行知识导入时,回顾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不同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兴趣导入。兴趣导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活动导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也能融入新课内容。在参与活动和学习知识之间,大部分学生对前者有着天然的兴趣与好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对新授内容产生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例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中,导入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中物理教师刘华东在抖音上发布的“徒手劈砖”的视频,并让学生当堂进行试验。通过反复试验,学生发现并不是如视频那样能够轻易地将砖劈开,进而产生了疑惑,从而理性、全面地考量影响这个实验的多种因素,如砖块下落的加速度、砖头的新旧情况等。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结论。
除了活动导入之外,设置悬念、讲述故事、直观展示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古诗词、音乐、时事热点等都能够成为情境创设的抓手。学生身临其境,继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课堂浓厚的情感氛围下参与到学习之中。
例如,在“感受司法公正”这一课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原告、原告代理人、被告、被告代理人、审判员等皆由学生来扮演。通过对买卖合同纠纷案的审理,学生了解了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中的各项环节,经历了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宣告判决各个环节,并找出案件审理过程中体现的程序公正。这种形式将思政课堂变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为引导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司法程序的公正合理,并理解制定司法程序背后的原因所在。
问题导入。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对知识独立的思考与见解,使学生产生质疑与不解,以寻求答案的心态进入新课学习。
例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课中,教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司机孙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二是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观看视频——上海交警被违法车辆拖行致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深刻理解并感悟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
课堂导入的方法选取
对于同样的新课内容,有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例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中,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和流程。
导入一:首先列举“蚂蚁金融”与中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竞争,“蚂蚁金融”属于“阿里巴巴”旗下,通过对企业“阿里巴巴”的股权占比分析,引出非公有制的概念;进而提问——中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分别属于哪种经济形式?不同的经济形式分别具有什么优势与特点?“蚂蚁金融”与中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之间的竞争,谁更有优势?教师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寻求答案。
导入二: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绍兴绿油油蔬菜专业合作社”“沙县小吃”“美国唯尚科技有限公司”为切入口,判断它们分别为何种经济形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容易混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借机对不同经济形式的界定进行讲解。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四种经济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小见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展现出来。
导入三:情境导入,以特色小镇的招商引资来引入。教师充当特色小镇招商引资委员会代表,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组织学生在自己所属的经济形式中选择一家自己所了解的企业,并在特色小镇的招商引资会上介绍本组所属经济类型的含义,以及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自己可投资的内容与领域。在特色小镇的招商引资中,学生深入学习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导入要变。教师要明确的是,各种导入方式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选择与整合。首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做出选择,当新课内容与前面所学关系十分密切并且知识点较多时,可以考虑采用知识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也能够快速地明确新知。其次,当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时,可以设置问题串,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递进地去探索发现。设置问题串时,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关联性,跨度不要太大,参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伸手够得着”。最后,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来选取导入方式,比如哲学板块的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具体而真实的案例既是课堂导入的着力点,也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抓手。
导入要活。导入的选取也好,设计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引领手段,手段指向目标,不可将之混淆,更不可相互替代。教师在进行导入时,无须完全按照某一种导入方式循规蹈矩、一成不变,要使导入方式为己所用,而不是被导入方式所挟。当某种特定的导入方式与教师的授课思路或课堂流程相悖的时候,教师应对其进行改变和再创造,以更好地适用于课堂实际,提升课堂实效。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