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多元学习 科学赋能幼小衔接
2024-06-16曹雪芹
兴山县城区学前教育总园第二分园的幼儿活动室与午睡室是一体化的空间,平时以游戏区域的形式呈现,幼儿的午睡床垒成几摞靠在墙边。午睡前,教师把床一张一张搬下铺开,占据了大半个活动室的空间。为了让幼儿有更大的游戏活动范围,起床后又将一张张床垒起来靠墙边,搬床成了教师每日工作的必要环节。进入大班以后,搬床对孩子们有了很大吸引力,他们一个个变成了“大力水手”,每天都争先恐后围着老师想搬床,搬床变成孩子们的乐趣,大二班的“搬床日记”也就此展开。
以兴趣为基点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对“学习准备”方面的教育建议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把幼儿有浓厚兴趣的问题作为集体讨论的话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支持他们进一步的探究想法和行动”。由此可见,兴趣是激发幼儿内驱力的起点。教师看到幼儿表现出来的对搬床的热情,意识到与幼儿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熟悉的生活物件、自然的生活场景就是现成的课程资源。“生活即教育”,搬床这件事对于幼儿来说正是绝佳的学习与发展契机。于是,师幼一起围绕搬床话题展开讨论与探究,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了“搬床日记”系列活动,以课程故事的形式记录下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探究、尝试,培养幼儿勇于挑战、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等良好品质。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互动学习。教师放手让幼儿参与搬床活动,在搬床的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共享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新旧经验的关联与建构,在不断地实践与验证中解决问题。讨论会是常用的交流方式,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地与同伴、教师互动,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幼儿有话说、想说、敢说。每天想搬床的小朋友实在太多了,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到底该由谁来搬呢?教师组织幼儿围坐一圈,开展讨论,轮流发表意见。最终大家一致同意“自由组队”轮流搬床这一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认真地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还给幼儿提供一个共同学习探索的情境,比如“怎样把床摆放整齐,又方便上下床”,幼儿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分组行动,有的小组讨论、设计区域图;有的小组设计标志,张贴到合适的位置;有的小组在地面上定点、画线……最终合力解决问题。幼儿自由组队成立“搬床队”,推选队长、取队名、设计队徽、推选“最佳搬床小队”,这些自主探索过程就是幼儿围绕共同目标衍生的鲜明的小组学习,小组内的小伙伴们相互协商,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最终达成目标。教师鼓励幼儿利用图画、图标、图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前书写环境与条件,其前书写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教师把幼儿的表征作品配以文字,以游戏故事的形式呈现,进一步支持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学习。幼儿在搬床活动中不仅习得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而且成立搬床小分队,通过轮流的方式进行自我服务并服务小班的弟弟妹妹,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及助人为乐的满足感,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下转第79页)
(上接第77页)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搬床活动是二分园大班幼小衔接活动的一个缩影,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紧紧依托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情境,其中呈现的良好学习品质,将有助于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将来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探究能力。搬床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搬床的各种方法,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怎样搬床最省力、最安全;怎样摆放节省空间、整齐又美观等。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搬床也不例外,“每一摞垒几张床?每一列摆几摞?”“床与床的间距多少合适?”这些问题里都包含数学认知,教师从中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等,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再比如,坚持性。搬床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每天都在开展。看似重复操作,幼儿生活经验却在重复中由量变达到了质变。在不断地调整、整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不少搬床小妙招,场面由混乱变为有序,幼儿也从使用蛮力化为巧劲合作。还有社会交往能力。整个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会寻求身边人员的帮助,同伴之间相互协商,同时能主动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搬床,幼儿从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看似平平无奇的搬床活动,为大二班孩子入学做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方面准备,相信孩子们都能不惧新挑战,不畏新生活,昂首阔步走进小学。在课程改革的当下,幼儿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者,在课程实施中坚持儿童本位,支持幼儿多元学习、深度学习,才能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