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的思考

2024-06-16杨胜先李睿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中职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

由此可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亟须强化“三全育人”铸魂工程。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育人目标,转变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整合育人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

中职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制约因素

当前,职业院校在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受思政教育被弱化、全员育人体系不健全、全程育人专业融合度不高、全方位育人路径不清晰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思政教育被弱化。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高考为依托,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育,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出现思政师资匮乏、教学模式呆板、成效评价体系滞后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间接弱化了思政教育,而且存在德育工作以说教为主的现象,影响了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落实,导致“三全育人”工作成效不明显。

全员育人体系不健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健全的育人制度,存在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导致育人主体单纯界定为学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忽视专业教师、后勤服务等人员的育人功能,没有形成党团组织、教学部门、学工部门、教研部门等多元化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导致没有凝聚教育合力,也无法有效整合育人资源。另外,相应的考核、激励等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评价结果缺乏过程性考核,不能确保公平、公正,难以发挥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进而影响实际育人效果。

全程育人专业融合度不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自己所属的不同专业,专业特色鲜明,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同时强调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还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问题。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在专业能力训练、企业实践、就业与创业指导、升学等关键问题上有效融入德育的程度不高,与专业的融合度也不高。

全方位育人路径不清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缺乏清晰的全方位育人路径,普遍存在各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政,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教育等没能有机融合,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等问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调性、互补性不足,协同育人作用不突出。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不合理。传统教学长期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执行和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存在呆板、机械化现象。一线教师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长此以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授课内容陈旧,课堂枯燥乏味,师生课堂互动不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和情感交流,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学习热情不够、内驱力不足。

中职学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才培养是国家未来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要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从理念、制度、方式、保障等多方面谋划创新,破解育人瓶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立德树人强保障:打造优质师资,实现全员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高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要努力提升人格魅力,做到信念坚定、道德厚实、学识扎实、关爱及时,实现“以人育人”。其次,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活力,做到教学思维有高阶性、教学形式有创新性、教学内容有挑战性,实现“以形育人”。最后,教师要努力提升内容吸引力,做到课堂知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以知育人”。学校也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其育人胜任力。

立德树人立核心:发挥多学科优势,实现全程育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的核心是课程。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学生则是课程的体验者和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积极创新育人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亟须发挥多学科优势,将更多的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中,整合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调统一,实现共同价值目标。

立德树人聚能量:整合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办学资源有限等困境,为了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必须抓住有效载体,改革育人模式,促进全面协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一是要改革育人模式,构建协同联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中职学校要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来形成育人合力,建立“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育人机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职学校要以学校为主体,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包括各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科技资源等在内的育人元素,如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实效。三是要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职业院校要充分调动多方资源,深度调研用人单位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就业岗位,开展访企拓岗就业行动,举办校园巡回招聘会,校企同频共振助力高质量就业。

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破解育人困境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要直面当前“三全育人”的制约因素,摆脱育人困境,思考实施路径,构建体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探索“三全育人”提质增效的新路径,进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中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珠”育人